十年前,朋友去新疆出差,在那邊住了幾個月。他在那裏認識了幾位當地的朋友,回來的時候,通過朋友介紹,帶回來一塊拳頭大小的籽料。這個料子花了他幾萬元,朋友一直對它愛不釋手。
他回到了北京,每天在手裏養這塊料子,身邊的朋友看到了,要出雙倍的價錢買這塊料子,朋友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的理由很簡單,他想要有一塊自己的玉,而並非用它來賺錢。一連兩個月,都有人勸說他,讓他把這塊玉賣掉,哪怕再找新疆的朋友買一塊呢。
都說玉有靈性,如果一塊玉與自己的氣場不合,在與主人接觸時,一定少不了磕磕碰碰。朋友與這塊玉倒是沒有什麽不合,隻是兩個月後,他發現那塊玉竟然有了黑氣。
當一塊白玉越養越潤白,說明主人身體很健康;如果一塊白玉養出了黑氣,主人的身體可想而知。那段時間朋友工作忙,每天熬夜加班,身體確實出了狀況。若不是那塊玉提醒,他一定不會停下來休息。
玉越養越差,朋友有點心疼,怕它的價值因為他的身體而貶值,便把它鎖進了保險櫃。如今,十年過去了,朋友再沒把玩過那塊籽料。
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古人喜歡戴玉,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價值,還因為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身體狀況,透露出一個人的性情,以及三年後,它對於人的滋養。
戴鑽石的女人有貴氣,戴玉的女人溫婉有靜氣,戴黃金的女人則更能彰顯福氣。我喜歡養玉、養壺的女人,在靜氣中透著書卷氣。
與玉一樣,壺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情和喜好。不急不躁,隻為了喝茶,把壺當成泡茶的工具的女子,一看就是一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為了養壺,煞費苦心,不斷使用它,用茶水澆它的女子,壺就會養出燥氣。哪怕那壺已養得溫潤,也帶著加速的氣息,如同一餅濕倉老茶,從根兒上加速了,想要把那燥氣與濕氣退掉,又需要好幾年。
早些年,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收藏家經常開著一輛破車下鄉收古董,那時老百姓不懂自己手裏的東西值錢不值錢,也不懂是不是夠古,隻知道能換錢便賣掉了。
有一次,這位收藏家的麵包車被朋友借走拉貨了,隻能開著他那豪華小轎車下鄉收貨。那天,他收的貨比往常貴了好幾倍。老百姓不傻,一看是小轎車就知道是有錢人,誰都想多要點兒。
等他把買貨的錢快花完時,在一位老百姓家中遇到了一把壺。那壺不算老,清朝年間的,壺身上落滿了灰塵,壺內茶垢浸染得看不到紫砂的顏色,他出價幾千元購買這把壺,主人怎麽也不肯賣。
20世紀90年代,幾千元已是不小的數字,但這位主人卻繼續要價,生生地要到了上萬元。收藏家帶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拿不出這麽多現金來,便交了定金,與主人約定三天後帶錢來購買這把壺。
收藏家走了,主人左看那壺,右看那壺,覺得它太髒了。上萬元的壺,怎麽不得給人家洗幹淨了。那三天裏,主人什麽也不幹,每天使勁兒擦那壺,裏裏外外洗刷得十分幹淨。三天後,收藏家來了,看到那壺被洗刷得如同新壺一般,立刻決定不要了。
主人不解,問他為什麽,收藏家說:“這壺的泥料不是特別好,年頭也不長,上萬元已經是極限了。我本來不想買,但這壺是乾隆皇帝用過的,壺裏浸了大量茶垢,可見他養了很久。我買這壺不為收藏,而是想通過茶垢品出當年乾隆爺喝的是什麽茶。現在,這茶垢沒了,我要它來做什麽?”
主人啞然失笑,原來醉翁之意不在酒,收藏家想知道的不是壺的故事,而是關於乾隆皇帝喜好的故事。
人們常說,那些看不見的細節能出賣一個人。其實,隻要用心觀察,一把壺又何嚐不能判斷出一個人的喜好、情趣、品格呢?
自己看自己,無形中會放大自身的優點,而別人看你,又會把你看輕。我們無論怎麽看,都很難清楚地認識自己。可是,一把壺會,它比你更了解你,有時候不是你在養壺,而是通過養壺,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慢慢地凸顯了出來。它像一麵鏡子照著你,讓你原形畢露。
如果工作和生活,一個是放,一個是收,那麽“在工作”和“在休閑”,就一個是全情投入,一個是跳出觀察。
投入一件事情很容易,哪怕與人吵架,也能酣暢淋漓,但要說跳出觀察,就有點難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身在局中,無法看清自己的時候,就要把壺當成最好的旁觀者。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看一看手裏的壺。幾把大壺上落了灰塵,表示我最近很懶,沒有認真地打掃房間了,同時也說明最近沒有朋友來;一把泡熟茶的壺,壺身上浸了茶油,說明我昨天沒有認真清洗壺,以後做事該用點心了;泡茶時壺的蓋子差點從手中脫落,原來我走神了,應該好好地喝茶靜心了……
這些養壺的小細節,對於別人可能匆匆而過並不在意,可對於我來說,更喜歡借物觀心。我在壺裏修正著自己,看著自己,隻為它能夠越來越好。
閑來無事一壺茶,靜心靜氣,靜中生慧。每一個休閑時光,不僅要全情享受,更多的是修心修智慧。
人人都想得智慧,可你也要給它生長的時間呀!它不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也不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更不在碌碌無為的生活裏,而是在那個能靜下來的休閑時光中。
它很短,你要學會去爭取寸把光陰。其實,有了爭取的意識,就什麽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