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第3 4節
3、製度,使萬川歸海
浮梁,是一個小縣,總人口也隻有三十萬左右,老師人數雖然不到二千,卻也有一千好幾百。如此大規模的流動,沒有一定的製度約束,豈非亂糟糟一片。
雖然農村的生態環境比縣城好上不知道多少,大家仍然願意往縣城跑,哪怕是縣城周邊或者集鎮也行。想想也是,人是群居生物,教學點大多隻有兩個老師,十幾二十個學生。白天還好說,到了晚上,學校裏沒有了人跡,本地的老師也回了家,學校裏便靜得有些嚇人。偶有山風吹過,樹葉嘩啦啦響,或是夜裏不知名的鳥兒一聲尖銳長鳴,如一道閃電劈在黑幕上,卻被黑幕無聲無息吞噬,瘮得人渾身寒毛直豎。膽子稍大些的,自然沒什麽問題,甚至有人愛上了這純自然的氣息,膽小的女老師隻好寄宿在老鄉家裏——好在農村住房比城裏寬敞。而且,生活起居、購物或者有個頭疼腦熱什麽的,非常不方便,尤其是精神生活,幾近於零。
於是就按照到縣城的距離、到集鎮的距離、到交通要道的距離、學校規模等若幹標準打分,把全縣所有學校評定出一定的綜合分數,地處偏遠,分數高;縣城、集鎮分數低。這些標準是經過網上大家討論後製定的,基本能體現真實情況。每個老師都有一個流動資料檔案,根據每年任教學校的綜合分數記錄下來,然後再算出平均分,這個分數決定了該老師下個周期可以去哪些地方。一切用數字說話,就少了許多人為的因素。小學老師在小學範圍內循環,初中老師在初中範圍內循環,高中老師在高中範圍內循環。也有進行大循環的,卻必須提前寫申請,經過考核後才可以有循環的資格。好在現在的老師學曆都比較高,他們很多人都有這樣做的能力。當然,為了保持老師隊伍的穩定性,並不是每年都這樣,而是每二三年變動一次,也有三五年變動一次的。這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製度、公平公正公開的製度,能夠確保每個人都受其約束。有膽敢挑釁的,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如果有人支教,還可以根據支教所在地的實際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加分。
老師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每五年必須進行一次,沒有誰可以例外,即使是教育局工作人員也是如此。但是,根據各人的意願可以自由選擇,是統一活動,還是自主安排都可以。剛開始有不少人不願意出去,隻在附近找點事消磨一下,後來才紛紛跑去更遠的地方,大概是因為既能得到鍛煉,又進行了一次暑期旅行,可謂是一箭雙雕。這樣的活動也根據其出去的距離遠近、職業的挑戰性有不同的評分。這個分數也會記錄在個人檔案裏,卻不會拿出來比較,隻是一個參考而已。
教育部門每年都會麵向社會統一招聘老師,人數不是很多,但大多是社會各行業的在職精英,他們是注入教育隊伍的新鮮血液。同時,每年會對在職老師進行考核,既有專業人員繁雜的考核,也有學校的考評,還有學生及家長的參與。對考核非常不理想的,先由學校進行戒勉談話。如果第二年還如此,就由教育局組織人員進行調查。第三年就該輪到家長當麵問責了,那可是相當難看的,能到這一步的,說明他確實不適合再呆在這個崗位上了。事實上,到這一步的都會主動辭職,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了。雖然考核分數也同樣記入個人檔案,卻從來沒有因此而辭退的,大概因為這一切均以教育為目的,以提升老師素質為目的的緣故吧。最後有人離開,要麽是早已另謀出路,要麽是心不在焉。把老師當成自己職業甚至事業的,或者有最起碼責任心的人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每一名老師都是一條河,那麽,促使老師流動的製度,就是河堤,約束著這些河流有序流動。河堤可以改,河水的流動卻永遠不能改。否則,那就不是河,而是塘、是湖,日複一日,水質必然毀壞,生機也必然漸漸消散。
4、民主,催生製度之花
製度再完美,也隻是萬裏長征第一步。讓製度貫徹執行,才能發揮作用。不能執行的製度,隻是文字而已、概念而已,永遠沒有完善的必要,也不可能得到完善。而不能隨時代發展而不斷完善的製度,注定是要被曆史淘汰的。
也許是中國經曆了漫長的封建專製時期,法製的推行顯得異常艱難。社會規則往往遊走於人治與法製之間,讓人無所適從,潛規則有時候成為比法律還重要的一種規則。國民圍著領袖轉,下屬圍著領導轉,弱者圍著強者轉。解決問題不指望依賴法律武器,而是托人情、走路子。事實上,很多時候,官司磨死人,人情、路子大如天。馬克思曾說:“在民主的社會裏,法律就是國王;在專製的社會裏,國王就是法律。”
人治,考驗的是揣摩人的心理需要,難度何其大!隻是既得利益者不僅要維護既得利益,還想掘取更多更大利益,一言法之,何其輕鬆快活!隻是曆史車輪滾滾向前,又豈是一小撮人所能阻擋得了的!
是否民主,關鍵看大家能不能說得上話。大家都有發言權,製度才能體現大家共同的意願。
民主的第一步是公開。除個人必須保密的信息外,各種考核評分都會在第一時間公布出來,通過教育係統局域網告知所有老師。而老師們在流動中的去向,既參考個人意願,也更多地尊重了大多數老師的意見。
在學期末快結束的時候,每個老師就需要填寫一份表格,裏麵有關於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也有關於下一輪流動去向的內容。前者作為統籌安排的依據,後者也成為重要的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上一輪的流動分數估計自己的去向。當然,因為分數相似的地方很多,可以去的地方自然也很多,就必須填好第一誌願、第二誌願、第三誌願等,以供參考。如果要申請延遲去條件較差的地方,則必須做出詳細的書麵說明,並且在局域網上取得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支持後,教育局才可以進行統籌安排,否則,安排者就必須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沒有誰願意這麽做,因為安排者也要接受大家的監督,如果網上投訴的人多了,飯碗能不能保得住都成問題。所以,除非申請者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否則根本無法得到通過,反倒招來罵聲一片,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日後的考評成績。
大多數人是非常純樸的,常常把去艱苦的地方有意識地安排在前麵,說是年輕的時候多鍛煉鍛煉,可以成長得快一些。如果沒有什麽特殊的原因,大家也不怎麽反對去艱苦的地方,能去很多地方工作,這本身也是一種人生的閱曆,沉浸在安逸的生活氛圍裏,鬥誌與精氣神會很快地消耗幹淨。
工作時的生活起居,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經過多年發展,老師工資增長速度很快,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學校的老師周轉房建得也不錯,一室一廳,一廚一衛,把老婆帶上就更理想了,即使有小孩的也不愁,在客廳裏搭一張小床就解決了問題。吃飯的問題,可以在學校食堂解決,如果有興趣,自己弄則會更好一些。因為學校周邊有不少學校自留地,老師及家屬都可以分到一些。隻要勤快一些,蔬菜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而且是原生態的,甚至可以弄成有機的,遠比城市裏好。
製度是相對穩定的,這是大家願意去條件艱苦的地方鍛煉的保障。任何試圖改變這一點的人,必然受千夫所指。當然,製度也是需要不斷完善的。當出現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就需要進行細微的調整,這個調整的思路及過程、結果必須經過大家的認可才能執行。
相對穩定而又可以不斷完善的製度,是老師有效流動的前提,如同有法可依。可是能不能做到有法必依,就要看能否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了。把製度展露在陽光下,大家——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某些人——有權規範每一個人的行為,而且很容易讓試圖從中謀利的人得到沉痛的教訓,製度便能迸發無比的生機與活力。否則,猜忌與不信任會毀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