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抹去帝俄餘暉 第510章 十四萬人齊卸甲(四十)
徐州,蔣中正並沒有如他政敵所預言的那樣撒丫子跑回南京,但其幕僚們並沒有閑著,一次又一次勸諫他避敵鋒芒,但他最終還是頂住了壓力,而且更讓人慶幸的是,日軍在黃河北岸止步,看情形似乎沒有在短期內渡河南下的意思。
蔣中正得意了,他的堅持為他在國內日漸低落的聲望扳回了不少分數。不過勸他返回南京的幕僚中不包括楊永泰,這讓他對這位文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也因此對他愈發的倚重。
“暢卿啊,辭修的十一師到了哪裏?吳維中不是屢次上書說五十七師獨木難支嘛,這回就讓辭修替下他來!”
“回委座,辭修此番由江西東進,再有幾日也該進入戰區了,隻是那吳維中若不肯乖乖交出指揮權……?”
蔣中正嘴角**出一抹冷笑,“娘希匹的,有第一軍和第十一師他又能翻起幾朵浪花來?”
這個吳孝良近來的表現愈發讓他不滿意,先是挖了中央軍的牆角,胡宗南是他的得意門生,此僚竟然趁胡身受重傷,部隊潰敗,建製散亂的機會,強行要走了他的部下。
表麵上看這是搶胡宗南的人,實際上就是在抽他蔣中正的臉。這些畢竟是小事,倒是吳孝良在淞滬戰役中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讓他不得不分心防備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後起之秀。
提拔吳孝良蔣中正未必存了什麽好的初衷,一年前他在淮河以北的勢力幾乎為零,那時候山東河南都還是馮玉祥的天下,實際控製大部分山東的韓複榘雖然已經與馮產生了嫌隙,但畢竟是西北軍出身,肯定不會和他一條心的。所以,他存了插釘子的心才任命了身無一兵一卒的前北洋少將吳孝良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誰知這個吳孝良竟然逆天的厲害,從沒有一兵一卒開始做起,竟在短短一年之內,先後打敗並趕跑了山東境內的兩股軍閥勢力,即膠東的張宗昌與泰安的韓複榘,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連盤踞在濟南的日本人都摟草打兔子一並給攆走了。
任哪一樣在外人看來都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這個吳孝良偏偏就完成了,並且成功的奪取了整個山東的控製權。如果僅僅是這樣,他也還不至於讓蔣中正防備到骨子裏。
真正讓蔣中正起了警示之心的是接下來的淞滬戰役,吳孝良未經調令私自帶兵南下,並成功的在京滬站穩腳跟,期間戰果竟也甚為輝煌,這在北方連續大潰敗的戰績麵前簡直就是大獲全勝。更何況據最新戰報,吳孝良已經發動他麾下的第二軍和五十七師開始反擊,似乎還取得了很大進展,將日軍師團逼退回上海。
此時,陳誠的十一師趕赴上海正當其時,一方麵牽製吳孝良的所部,另一方麵又可以分薄他在淞滬戰役中的功勞。
不過秘書送來的一份電報打碎了蔣中正的好心情,他隻看了幾眼就將電報紙重重的按在桌子上。不過這一次竟然連標誌性的娘希匹都沒罵出口,而是陷入了讓楊永泰覺得遍體生寒的沉默之中。
楊永泰小心翼翼的問道:“可是上海戰事又有了反複?”
能讓蔣中正如此失態,莫不是日寇打到了南京,亦或是南京已經失守?楊永泰隻覺得背後嗖嗖直冒冷風。但蔣中正的話卻讓他如墮五裏霧中。
“上海戰事結束,日軍退兵了!”
“什……什麽?這……這怎麽可能……”
楊永泰第一反應這是誤報,但隨即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誰有這麽大的膽子敢編下如此彌天大謊?不過,他隨即就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戰事結束,日軍退兵?沒有說全殲日軍,或是重創日軍,偏偏是撤軍,那就有很大一種可能,吳孝良與日軍達成了某種協議。
這麽大的事,吳孝良竟敢背著委員長與日軍私自交涉,這問題可就嚴重了。淞滬戰役就此結束,他吳孝良無疑將功勞都攬在了自家身上,由江西放棄剿共趕赴上海的十一師則成了搶功勞不成的笑話,也定然會被國內馮、閻、李等人恥笑。
再往深層次上探究,吳孝良背著委員長停戰,就是沒把蔣中正這個領袖放在眼裏,甚至可以說是居功自傲,準備自立門戶的宣言。這也算是報了此前調其前往浙江,準備搶其功勞的一箭之仇吧。
楊永泰心中大喜,他絕不會放過這個落井下石的好機會。
“委座,吳維中其心可誅,此人反骨已現,還是早作籌謀為好!”
蔣中正這才坐回椅子中,沉聲道:“如果在淞滬戰役之前,以南京中央的名義如何處置吳維中都不過分,也不會激起多大的風浪。但如今不同了,他吳維中在淞滬一戰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此時誰打壓他,誰就是站在了洶洶輿論的對立麵上。”他站起身在屋子裏跺了幾步。
“所以,對於吳維中此人,不但不能打壓,還要大封大賞,以堵悠悠眾口啊!”
楊永泰搖頭卻笑道:“委座勿憂,吳維中既然想獨攬大功便成全他就是,行政院長一職由於淞滬戰事一直空懸,汪兆銘垂涎已久,不如……”
意思在明顯不過,吳孝良功勞大讓他做個行政院長一點都不為過,但這行政院長卻是燙手的山芋,一旦他吳孝良接受了任命,必然會得罪了汪兆銘,到時候平白多了一個勁敵。
“僅僅如此還不夠,再許其一個師的番號,但國家正值多事之秋,須容不得馬放南山。所以,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北上對付華北日軍,二是進入江西剿匪!”
……
上海光複,在外人看來,日軍是灰溜溜的神秘撤走。實際上,吳孝良提出的條件仍舊十分苛刻,在滬日軍撤離上海之前,必須先棄械,再登船!
白川義則走了,植田謙吉走了,岡村寧次也走了,他看似勝利,卻似乎又回到了起點。深秋的風帶起陣陣寒意,吳孝良遲遲沒有進入上海。最終,他將這份榮耀讓給了張治中的第五軍,因為他已經預感到國內翻滾的黑雲正向他襲來,大有壓城欲摧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