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大戰**·維京師引來的遷怒
戰場之外的各種行動,還在持續進行著。然而那些行動,卻是始終都無法最終直接、徹底地決定戰爭遊戲將要如何發展的。
戴高樂掌握法國未來的政權,那隻是唐朝整個華族殖民歐洲大計劃,也即是之前的地中海計劃、歐羅巴計劃終極計劃之中的驚鴻一瞥而已。
當希特勒、羅斯福意識到末日即將到來的時候,唐朝卻一麵將重兵壓向德國最後的領土。另外一麵,將視線最終落到了北歐、落到了波羅的海沿岸那兩個不聽話,中途背叛了自己的國家身上。
瑞典、挪威,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今日時,儼然已成為希特勒在其德國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兵員輸出國。
唐朝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麽那樣一個絕大多數國民是親安西的國家,卻能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為德國人組建出了一支在安西共和軍**情況下,唯一能夠給共和軍造成嚴重阻礙和殺傷的“維京師”來。
“維京師”,顧名思義,是一支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維京人為主,而組建起來的部隊。希特勒給予的是一個師的番號,可是從情報以及實戰上的考量,唐朝卻十分清楚。事實上,那應該是一個由大約三萬名來自瑞典、挪威以及芬蘭的反安西分子組成的強悍戰鬥師。
該師的指揮官斯坦因納上將,是一個曾經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兩次世界大戰都曾經作為德軍先鋒橫衝直撞地在巴爾幹戰場上取得過輝煌戰績的家夥。
斯坦因納自身。是希特勒納粹主義以及墨索裏尼法西斯思想雙重便準深度吞食的人。在德軍諸多將領中,他是最早敢於不給安西人麵子,甚至當眾拒絕與安西軍官代表團成員握手的高傲分子。他更是最先在德軍內部,喊出“趕走安西人,重拾德意誌軍事自強、自主”的人。
可以說,斯坦因納早在兩國未發生全麵戰爭的時候,便已上了安西情報部門暗殺名單中的頭頁。可惜的是,這個家夥實在太狡猾,無論走到哪裏,他身邊永遠是至少一個營的兵力擔負警衛工作。
為了一個過去的少將。後來的中將。現在的上將。安西的情報部門,也不可能大費周章地派遣太多情報人員,對他采取淩厲的暗殺行動。畢竟,與希特勒相比。在唐朝的感覺中。斯坦因納更像是一個附庸於希特勒的跳梁小醜而已。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醜。在**蘭克福戰場上,卻帶著一群來自北歐的亡命徒,給杜聿明的部隊造成了一次重創。
是什麽樣的重創呢?那次戰鬥。開始階段杜聿明的投入了兩個裝甲旅,對著“維京師”正麵陣地展開衝鋒的。可是讓完全沒有輕敵的杜聿明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兩個精銳裝甲旅,在第一天十八個小時進攻中,竟然沒有從“維京師”手上奪取到一塊真正意義的陣地。
如果隻是沒能攻占陣地,還算不上什麽能夠讓杜聿明吃驚的事情。真正使杜聿明有些氣急敗壞,不得不向唐朝通報進攻遇阻的原因,還是在那十八個小時內共和軍的損失。十八個小時,兩個裝甲旅竟然被炸毀了多達一百七十五輛各類坦克,犧牲了三千五百五十人。
而敵人、那個該死的“維京師”。雖然也被共和軍狂轟濫炸地弄死了至少七千人,炸毀了幾乎全部的重火力。
但是無論共和軍士兵如何英勇地衝鋒,他們卻能用刺刀、手雷,頑強地確保其陣地不丟失,跟共和軍將士在戰壕中硬生生地打了多達三十五次集團肉搏戰……
維京,英文讀為“viking”,原意是“來自峽灣的人”。維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於公元800年——1066年之間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
他們從事廣泛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海盜時代初期,維京人對英格蘭海岸及歐洲大陸的修道院、教堂和其他一些易於攻擊之地發起猛烈進攻,他們因此被描繪成殺人如麻的掠奪者,但實際上他們既是開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偉大的探險家又是無惡不作的強盜,既是勤勞的商人又是冷酷的征服者,他們在進行開創的同時也在實施著毀滅。
眾所周知,維京人所居住的北歐地區,終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冬天嚴寒難耐,生存環境極為殘酷。
可供耕種和放牧的土地隻有少數一些地區,資源非常缺乏。斯堪的納維亞本土的居民為了生存,每時每刻都要與大自然搏鬥,因此他們一方麵易怒難訓,崇尚勇敢,具有狂暴野蠻的野性,另一方麵,也使他們養成了勤勞儉樸、生命力強等優良傳統。
由於缺乏資源,他們懂得怎樣最有效利用每一分有限的資源,決不輕易浪費,日後維京人的擴張無論在狂暴的大海中航行、還是向未知世界進發尋找新的居住地,他們即使在極為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活的很好,這應該歸功於他們這種文化和傳統。
而由於北歐本土資源緊張,人口、土地等生存壓力很大,各個小國之間為了搶奪資源而征戰不休,當地人為了生存和發展,也渴望穿越大海進行探險,與外國進行貿易,尋找新的居住地,這就形成了他們天生的冒險天性和探索精神。
一群海盜,與一個德國納粹中,鷹派中的極品鷹派將軍結合到了一起。斯坦因納與維京人的結合,當唐朝得知這支部隊的存在後,立即直接給杜聿明下達了一道指令:二十四小時內不對其進行正麵攻擊,隻以我軍空中和炮火優勢,盡求將其全數遠程殲滅。
杜聿明接到命令之後沒有絲毫的遲疑,他果斷地將配屬在他麾下的四個導彈旅、四個陸軍航空旅、四個航空旅全數集結到了一處。爾後,一個導彈旅、一個陸航旅加上一個航空旅,組成一個混成作戰縱隊。
每隔一小時,輪換一次作戰縱隊,對“維京師”的陣地發起密集、幾乎無盲點式的地毯式轟炸。
四個小時一輪換,一天之中,杜聿明派出的十二個旅,將“維京師”陣地以及其周邊地區炸得至少陷下一米半深、扔出去多達三百五十噸的彈藥。
可是當第二天,杜聿明以為“維京師”已經失去戰鬥能力,派出兩個機械步兵旅衝上“維京師”陣地時。震驚,再次衝散了杜聿明大腦中那剛剛生起的興奮與愉悅:該死的維京人,竟然藏身在廢墟之中,雖重傷仍在不斷點射、狙殺著共和軍的士兵。
更讓杜聿明都不得不佩服的是,那些維京師士兵,竟然也展現出了之前隻有華族男兒才有的不畏生死、大無畏精神。許多人,竟然身上捆滿炸藥、手雷,迎著安西機械步兵旅,從戰壕中衝出來同歸於盡。
又是一群勇敢無謂的勇士,杜聿明在得知新戰況後,內心深處和許多共和軍士兵一樣,對這些維京師士兵產生了些許憐憫、些許尊重。
憐憫的原因,是這些維京師士兵不是為他們的國家而戰,更不為了正義而戰。給他們下達“戰至最後一人”命令的,是一個戰爭狂人、是一個瘋子。
尊重他們的原因,是因為華族、整個安西如今各民族,都是一群尊重真漢子,敬重勇敢者的人。隻有敢打敢拚的人,才是安西人民會去尊重的。雖然他們的敵人、是對手,卻還是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
好吧,尊重對手,給他們一次公平到讓他們從此以後徹底失去勇氣那種東西的致命打擊吧!杜聿明這樣想完,也不再顧忌唐朝不允許其一次戰鬥損傷太重的戒令,悍然下達了讓四個裝甲旅、四個機械旅、兩個特戰旅對著維京師陣地發起了最後的攻擊……
戰鬥結束後,唐朝得到這次戰鬥的結果時,徹底憤怒了。不再隻是對維京師、對德國人的憤怒。正是這種憤怒,使得唐朝將目光重點挪到了北歐兩個國家的身上。
好哇!你們的士兵跑到德國人那裏,給老子造成兩萬多同胞死傷是嘛?你弄沒老子兩萬同胞,老子就要滅了你的國家!
唐朝是這樣想的,但做起來的時候卻先遇到了一個早橫擋在那裏的阻力。是什麽呢?是芬蘭。
中立國家芬蘭,橫在安西領土通往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間,是讓唐朝無法直接出兵去滅掉那兩個討厭的、該死的國家的。
中立國家,無論如何唐朝都不會去主動對其發起攻擊的。原因更加簡單,唐朝製造出的索羅塞是一個中立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迄今為止安西四個重要黃金儲藏地瑞士,也是一個中立國家。
如果安西率先對中立國動手,引起國際社會譴責唐朝不怕。怕的是更嚴重的後果,會給安西黃金儲藏地、那兩個中立國家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投鼠忌器,更不想因自己行為引發不必要麻煩的唐朝,當即將唐家虎等情報部門負責人召入了獨立宮。做一些陰謀層次的事情,唐朝還是選擇了安全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