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10月 25日下午,當嫦娥一號衛星在 16小時軌道飛行一圈半之後,地麵注入指令,刹那間,衛星上推力為 50牛頓的調姿發動機被喚醒,開始點火運行。那一瞬間,發動機噴射出的火焰如同破曉的曙光,打破了太空原本的寂靜。
約 4分鍾的短暫時光過後,推力為 490牛頓的主發動機緊接著點火,它所釋放出的巨大力量如同巨人的臂膀,推動著衛星實施變軌,成功地將衛星軌道近地點抬高到距離地球約 600公裏的地方。
這一壯舉,宛如人類在宇宙中邁出的堅實一步,每一個細微的操作都凝聚著無數中國科學家的智慧與心血。
到了 2007年 10月 26日下午,當衛星再次如約抵達近地點時,衛星主發動機再次被點燃。那熊熊燃燒的火焰,仿佛是宇宙間奏響的激昂樂章,巨大的推力裹挾著衛星一路攀升,使其上升到 24小時軌道。衛星在這條新的軌道上繼續著它的使命之旅,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探索著宇宙深處的奧秘。
在 24小時軌道上運行 3圈之後,2007年 10月 29日左右,衛星上的主發動機第三次點火,操作精確無誤。這次點火實施了第二次近地點變軌,嫦娥一號衛星順利進入 48小時軌道。這一係列變軌操作,看似複雜卻又有條不紊,從理論上講,一次變軌或許就能夠達成最終目的,但科學家們憑借著卓越的智慧,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時也為了方便地麵控製,將變軌這一複雜的過程逐步分解。這就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太空長途旅行,每一個停靠點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步都承載著對成功的執著追求。
這 3條大橢圓軌道上經過整整 7天如同“熱身”般的飛行後,嫦娥一號衛星終於要正式奔月了。2007年 10月 31日,當衛星再一次抵達近地點時,這一關鍵時刻來臨。主發動機再次打開,那強大的推力在短短幾分鍾之內就將衛星的速度提高到 10.916千米/秒以上,使衛星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真正開啟了從地球向月球的飛越之旅。
嫦娥一號衛星選擇這樣獨特的奔月方式,是科學家們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有著多方麵的顯著優點。其一,可以確保重力損耗控製在 5%以下,這就像是在宇宙航行中為衛星穿上了一件精心定製的防護服,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的損耗;其二,將幾次近地點機動安排在同一地區,這無疑為地麵監測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仿佛在地球與衛星之間建立了一條穩定而清晰的通信鏈路;其三,安排了 24小時軌道,如同在旅途中設置了一個靈活的緩衝地帶,可以比較方便地解決發射日期延後的問題,這是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況的智慧之舉。
在地月轉移軌道,也就是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軌道的這段漫長距離,嫦娥一號衛星需要飛行約 114個小時。
這是一段充滿挑戰的征程,在人類探月活動的曆史長河中,曾多次發生探測器未能實現月球的捕獲而迷失在星際間的慘痛事故。
這些事故大多是由於飛行過程中衛星姿態和速度控製不夠精確所導致的。就像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的船隻,如果航向稍有偏差,就可能迷失方向。衛星也是如此,如果在地月轉移軌道近地點有 1米/秒的速度誤差或 1千米的高度誤差,飛到月球附近時都將產生幾千千米的位置誤差,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足以說明此次探月任務的精確性要求達到了何等苛刻的程度。
在高速飛行的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必須在地麵的指令下進行中途軌道修正。一般來講,至少需要進行兩次修正,第一次是在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的一天之內,第二次是在到達月球的前一天內。
這些至關重要的指令,都像是來自地球母親的關切與指引,由設在北京的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發出。每一個指令都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著嫦娥一號衛星前行的道路。
11月 5日前後,當嫦娥一號衛星到達距月球 200千米位置時,一場驚心動魄的“刹車”行動即將上演。這一減速製動環節,也就是“刹車”,是實現繞月飛行的一個關鍵步驟。隻有精準無誤地完成這一動作,衛星才能被月球引力成功捕獲,從而成為繞月飛行的衛星。
這一過程就像是一場宇宙間的微妙平衡遊戲,“刹車”晚了,衛星就會如同失控的流星,徑直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車”早了,則會像斷了線的風箏,飄向無盡的太空。“刹車”是否成功,關鍵取決於衛星當時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確。我國科學家們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超卓的智慧,經過多次複核、複算,成功突破了這一技術難題。
2007年 11月 5日,嫦娥一號衛星的第一次近月製動成功實施,衛星從地月轉移軌道順利進入 12小時月球軌道。從這一刻起,嫦娥一號衛星真正成為了一顆繞月衛星,如同一位忠誠的衛士開始環繞月球履行它的伴月使命。
2007年 11月 6日前後,嫦娥一號衛星進行第二次近月製動,這一次,衛星的速度進一步降低,進入 3.5小時軌道,並在這個軌道上運行 7圈。2007年 11月 7日前後,嫦娥一號衛星進行第三次近月製動,最終進入 127分鍾月球極月軌道。這是衛星繞月飛行的工作軌道,這個軌道呈現出完美的圓形,離月球表麵 200千米。
此時的嫦娥一號衛星,就像是在月球身邊安營紮寨的探索者,即將開始它最重要的工作。它將向地麵傳回經過公眾投票選出的 30首歌曲,這些歌曲如同來自地球的問候,在月球的上空奏響人類對宇宙探索的讚歌。
建立月球工作軌道後,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八種武器”如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開始為完成四大科學目標展開緊張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衛星所攜帶的 CCD立體相機在 11月下旬就可以傳回第一張月球照片,這將成為繞月成功的重要標誌,如同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腳印,標誌著我們對月球的探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幹涉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CCD立體相機將攜手合作,共同完成第一個科學目標,即獲取月球表麵三維立體影像。它們就像是一群技藝高超的畫家,用各自獨特的筆觸描繪出月球表麵那神秘而壯觀的地貌。
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則如同敏銳的探險家,將對月球表麵有用元素及物質類型的含量和分布進行辨析,探尋月球隱藏在深處的秘密。
首次被應用到月球探測中的微波探測儀,如同一位地質勘探者,將對月壤厚度和氦- 3資源量展開探測,為人類未來對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寶貴的數據。
而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組成的空間環境探測係統,宛如宇宙空間的守護者,將通過不間斷地捕捉質子、電子和離子,對 4萬到 40萬千米範圍的“地-月”空間環境展開探測,為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空間環境提供重要依據。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後羿射下九日,拯救了蒼生,他得到了西王母賞賜的不死之藥。後羿的妻子嫦娥,因誤服了這顆不死之藥,身體變得輕盈無比,不由自主地飛向了月亮。她從此居住在那清冷的廣寒宮中,唯有玉兔相伴。這個美麗而又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月亮的向往和對宇宙的無限遐想。
嫦娥一號衛星的探月之旅,就像是現代版的嫦娥奔月。古代的傳說充滿了浪漫與神秘,而現代的科技探索則將這種浪漫變成了現實。嫦娥一號衛星以它的智慧和勇氣,續寫著中國人與月亮的不解之緣,讓古老的傳說在現代科技的映照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它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座豐碑,標誌著中國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而偉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