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一期的邏輯思維培訓營也就是費城西部的凱爾光子大廈參加啟動儀式時做了半小時的發言,其中針對部分學員的要求,重點提到了因果邏輯對人們思維的不良影響。我先問了他們幾個問題,請學員們回答與分析。
1.假設原因是確定的,為何我們現實中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和驗證結果呢?
2.假設因果邏輯是唯一的關係,為何我們總是在得出結果後會大吃一驚,隻是由於它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預斷?
3.假設我們拋開因果邏輯去分析不同的事物,能不能得出不同的認識?如果能,這又意味著什麽呢?
我建議人們先將思維從沉溺了幾十年的因果關係中解脫出來,徹底擺脫它對觀念的束縛,再去思考和分析相關的問題。到最後你可能突然發現:在現代的信息社會,可能相關關係要比因果關係對思維的影響更大。
比如這個案例—在19世紀的英國,據說勤勞的農民至少有兩頭牛,而好吃懶做的人通常沒有牛。這是一個現象。於是,有位勇敢的改革家就向政府提出了一個建議,給每個沒有牛的農民兩頭牛,從而使他們勤勞起來。
我們當然很容易看出這位改革家的建議是十分荒謬可笑的,怎麽可能給了農民兩頭牛,他們就能從此變得勤勞了呢?隻要智商正常的人都可輕易地看穿這個荒誕的邏輯。改革家犯下的錯誤就是過度依賴了因果關係。
因為勤勞的農民至少都有兩頭牛,所以有了兩頭牛就可以變得勤勞了?至少他是這麽認為的。
誠然,因果聯係是世界萬物之間普遍聯係的一個方麵,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對此我們無法否定。某一個(或者某一些)事物、現象的存在、發生,的確會普遍地引起另一個(或另一些)事物或現象。這時,我們就說前者是原因,後者是結果。這有什麽錯誤嗎?沒有,完全正確。對規律內的因果關係,我們的重要任務就是納入正常的思維軌道,靠捕捉這種關係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順便造福於大眾。
然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當你迷信這種定律時,所有的關係就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了—如同進入了黑洞的視界,時空發生了逆轉,規律被扭曲發生了斷裂,因為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意外:因果關係可能在很多時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正如同上麵的案例。
我們要在絕大多數時候成功地判斷兩個事物或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雖然它普遍存在,但是並不是任意的兩個現象之間都存在因果關係,也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於因果關係。即使存在這一關係,要成功地判定這二者誰為因、誰為果,恐怕也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這並不是輕易就能判定的。
對此,我們要從因果關係的共存性和先後性說起。字麵上的解釋:共存性是指原因和結果之間在時空上總是相互接近的;先後性則是指一般來說,原因總在結果之前發生。注意,隻是一般性,不具有普遍意義。可能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多數情況均如此,但不代表每一種情況均完全吻合。這裏存在的邏輯漏洞就是介於“多數”和“全部”之間的縫隙,遺憾的是,總有人不小心掉進這個縫隙之內。
正是因為這種多數情況下存在的共存性和先後性,才增加了我們辨認因果關係的困難,迷惑了相當一部分人。因為並非隻有原因和結果之間才具有共存性和先後性,相關性的不同信息之間,也存在這種看似因果性的邏輯。隻不過,它們往往在表麵上披了一層因果邏輯的外衣。
你上當了嗎?假如僅僅根據這兩種關係就判定因果關係是否存在,你就會犯下致命的邏輯錯誤。請相信我!你每天至少會犯兩到三次類似的邏輯錯誤,沒有人可以例外。
1.先後性未必就是因果關係:盡管因果關係往往具有多數意義下的先後性,但是具有了這種特點,未必就是因果關係。假如你據此判定後者就是果,前者就是因,你就掉進了這個邏輯陷阱,後麵的一切分析都將是錯誤的。你犯的邏輯錯誤越早,後麵得出的結果就越荒謬。更有趣的是,直到最後你可能仍對此深信不疑。
打個比方說吧—閃電總是在雷鳴之前發生,但是閃電是雷鳴的原因嗎?未必。它可能是雷鳴的原因,也可能不是。因為雷鳴時未必有閃電,閃電時也未必就有雷鳴。兩者隻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帶電雲塊之間的碰撞。
再比如—春天總在夏天之前,但是夏天呢?它並非是春天的結果。不會因為春天沒來,夏天就不出現。在很多地區,冬天的時間很長,往往持續到三四月份,然後夏天突然就來了。
更有說服力的例子是關於貓頭鷹與病人的—民間傳說重病患者在臨死前經常會有貓頭鷹飛進院子,因此認為貓頭鷹是不祥之兆,隻要貓頭鷹出現,就預示著病人就要死了。但實際上,病人的死亡並不是貓頭鷹引起的。後者不是因,前者也不是後者的果。
相反,病人本身才是因,因為病人在臨死前,軀體往往已經開始出現輕度的腐爛,他的身體散發出的這種氣味吸引了貓頭鷹。也就是說,正確的因果關係是顛倒過來的,病人垂死是因,貓頭鷹飛過來是果。
2.倒因為果的邏輯錯誤:現實中,原因和結果具有共存性。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兩者同時存在,也不可分割。也就是說,人們其實並不知道何者是發生在前的,何者發生在後。所以就非常容易犯倒因為果的錯誤,誤把結果當成原因。
比如那位英國的改革家,他所犯的錯誤就是這種類型—本來牛的數目增加是辛勤勞動的結果,前者是果,後者是因。但是改革家的認識卻顛倒過來了,他認為牛的增多可以消除懶惰,把牛的數目當成了因,將農民的勤勞當成了果。於是他就認為,隻要我們配給農民足夠數目的牛,他們就會變得勤勞。
再看下麵這道題目:
有一家保險公司近來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適工作環境裏工作的人比不在舒適工作環境裏工作的人的生產效率要高出25%。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環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產率。這麽敘述是沒有錯誤的,但下麵的四項結論,你認為哪一項是正確的?
1.平均來說,生產率低的員工每天在工作場所的時間比生產效率高的員工要少;
2.舒適的環境比不舒適的環境更能激勵員工努力工作;
3.舒適的工作環境通常是對生產率高的員工的酬勞;
4.在擁擠、不舒適的環境中,同事的壓力影響其他員工的工作。
這一測試講出了我們在現實中經常倒果為因的問題。你可以分析一下這道題目的論證過程,比如:研究發現,工作環境越舒適,則工作效率越高。那麽工作效率和工作環境的舒適之間有共存性,它們是正相關的,但屬於因果關係嗎?從這裏,其實我們隻能得出工作效率和工作環境相關的結論,卻無法證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也不能推斷出誰是因,誰是果。再來看後邊,如果僅從二者的共存性就得出結論,認為工作環境是工作效率的原因,那麽就過於武斷了。所以,當你需要反駁這一論證時,隻需要指出其他的結論中二者之間也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可以了。
因此,正確的答案是3。我們隻能認為,舒適的環境是優秀員工的酬勞,這是他們應得的。當你建立這種思維邏輯時,你就知道如何應對下屬對改善工作環境的要求了。你可以要求他們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再視情況決定是否給予他們更好的環境。
為什麽現實生活中會有那麽多人容易輕信謠言?因為大部分謠言正是利用了人們對因果邏輯的依賴—因為……所以……它們挖下了類似的陷阱,隻要你相信了“因”,就一定會接受它們分析出來的“果”。
但是,一般而言謠言總存在兩類錯誤:第一類是事實錯誤;第二類則是邏輯錯誤。在更多的時候,它們二者是混合的。對事實錯誤,我們很容易發現和驗證。但後一類則比較難辦,因為邏輯問題總是非常隱蔽的。它藏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在內心的小格裏子,屬於思維的秘密,難以一眼看穿。
所以,對因果關係的邏輯分辨和運用,總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就要求你增加自己的閱曆,提高思維的深度。隨著思考經曆的豐富,你也就變得越加冷靜了,不再會輕易地掉進別人設好的邏輯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