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及科學社會主義的不同領域對人的發展問題做了廣泛的研究,他的科學的人的發展觀、實踐觀、交往觀等,也為我們研究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人的主體性

馬克思探討人的發展問題時是把人作為社會的主體來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是在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後才把自己同自然界分開,而成為自然與社會的主體,可以說,一部人類的曆史就是一部人類的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曆史。作為主體的人具有自然性、社會性、實踐性和自覺能動性幾個屬性。其中,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是通過主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來提高認識、改造自己,並獲得自己的屬性的。自覺能動性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1]“人,像動物一樣,服從著社會的各種法則,但是除此之外,他還能積極地參與創造和改變社會生活形式的活動。”當人發揮自覺能動性與活動對象建立為我關係,駕馭關係,使之服從於自己的目的時,就表現出主體性。可見,人不是完全聽命於社會關係擺布的被動生存物,而是能夠自覺地、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主體,是社會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為我們正確地看待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正確看待教學中師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及他們相互的關係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

二、人的全麵發展及個性發展

馬克思的研究中包含了有關個人全麵發展的係統主張及對人的個性發展問題的認識。他從分析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生產關係入手,指出私有製條件下的舊的社會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麵的、畸形的發展,這種分工把人的活動強製地固定在某一活動範圍內,使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了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人在自身的發展中完全喪失了自由。而大工業生產的出現對人的全麵發展提出了要求,也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人的全麵發展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克思特別強調未來社會應培養全麵發展的人。在他看來,“人的全麵發展不是理性的自然展開,也不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自我擴張,或文化的簡單內化,而是人在實踐基礎上的現實的社會化的本質力量的極大發揮,人的個性的豐富完美”。即通過社會實踐可使因文化內化形成的人的各種潛能素質最大限度地得到開發,從潛在的可能性轉化為客觀的現實性,同時使人的對象化關係全麵生成和社會關係高度豐富,即“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麵的本質。”[2]也就是說,馬克思強調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獲得自己全麵發展的。同時,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麵發展並不排斥人的個性發展。

在論及人的個性發展問題時,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3],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4],“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這就指出了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是一致的,相互促進的。全麵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包含著個性發展,個性發展是全麵發展的條件,每個人要在全麵發展的基礎上按照個人的意願和實際,在自己感興趣有特長的方麵獲得突出的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就集中在人的個性發展上。另外,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性與個性是同一層次的概念,都是對活動主體的某一方麵的表征。主體性是活動主體的共性、普遍性,而個性是每一主體的個別性、獨特性[6],個性是人的主體性的個體表現,人的個性解放有利於人的主體性的提高和完善。教育作為促進人的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就要根據人們個性發展的機製來設計和實施,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的特點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麵發展及個性發展理論為我們在研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中強**學要立足於學生的整體發展;強**學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等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實踐與人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主體性不是憑空產生的,從根本上說,人的主體性是在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生成、顯示,並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而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人的發展。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誌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7]也就是說隻有自由自覺的、發自內心的活動,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動,體現了人的類特性。人的一切屬性隻有在這種真正的人的活動中,才能獲得合目的合規律的發展和完善。人的主體性同樣如此,不管是整個人類的主體性還是個體的主體性,都是在活動中生成和發展。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學作為一種人類特殊的認識與實踐活動,就應該有效地組織、設計、規範和實施,讓學生積極主動活動起來,參與其中,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展示、發揮、發展,使他們的各種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開發。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人的活動是社會及其全部價值存在與發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為個性發展與形成的源泉。教育學離開了活動問題就不可能解決任何一項教育、教學發展的任務。”[8]

四、交往與人的發展

馬克思還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9]他認為,人與社會的關係即主體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其實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這種關係在人的全麵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交往是個人主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條件,在現實的交往中,人與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彼此創造著。交往就是“人們對人們的加工”,提高他們的“本質力量”和“種屬能力”,彼此作為活動主體而形成。雖然活動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源泉和動力,但人的主體性不僅僅是活動生成的,主體性的確定必須借助於主體活動的中介係統——社會交往來賦予。社會交往的性質、質量、結構,製約著人的主體性發展的程度、水平和方向。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發展,就不能忽視交往的作用。教學作為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實質上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而且這種交往關係不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它同時就是教學活動本身,沒有交往,就沒有教學。這些思想為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教學的交往屬性,提倡合作學習提供了理論依據。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3] 同上(第3卷),516

[4] 同上(第23卷),649

[5] 同上(第1卷),273

[6] 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103~105

[7]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8] 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課外校外活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