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以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為基礎的人的成長,是人以自身當下具備的力量去探索、認識、理解世界,並在此過程中使自身的力量得以顯現,使自身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任何學習都建立在自身具備的能力和特點的基礎之上,建立在自身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之上。因此,人隻有認識和了解自我,才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認識他人,並真正設身處地去理解他人的反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以恰當的方式與世界和諧相處,並在促進世界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了解自我是認識他人、自然、社會並與其和諧相處的起點和基礎。本節我們側重從宏觀上探討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尤其是對自我與世界關係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從下述幾方麵入手幫助學生學會認識自我。
一、給學生傳授關於自我的知識
結合相關課程以及相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了解自我的生理狀況、心理特點,了解和體察自我的需要、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自我的氣質、能力、性格,了解自我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等;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學校、民族、祖國;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引導學生了解我們的世界。使學生逐步了解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了解自己生存的人文與自然環境,明確自己在世界之網中的位置。這些逐步擴大和增多的關於自我的知識,可以加快學生了解自我的進程,使學生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為學生了解和理解他人奠定基礎。
二、引導學生感受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人總是在與世界(自然、社會、他人、自我)的互動中發現自我的存在,並逐步產生自我意識的。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知道我是誰、我生活在哪裏、我和哪些人及事物生活在一起等事實性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和感受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要認識到他者的存在、大自然的存在、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存在和自我的內在的關係,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去用心地體察和感受這些關係,領悟世界的各種存在對人生的意義,為學生能與世界和諧相處奠定認識和情感的基礎。教學中我們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假如沒有……”的討論,例如,假如沒有他人,假如沒有森林,假如沒有文化,假如沒有國際交流等,我們會怎麽樣?讓學生深入體會自我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世界之中的,認識自我也包括認識自己周圍的世界以及世界萬事萬物的相互關聯與密切聯係。
三、培養學生的反省能力和習慣
反省能力是個體認識、洞察和監督自身的能力,即個人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動機、情緒、個性等,並且有意識地運用這些信息來調適自己生活的能力。它不僅是完善自身的重要方法,也是融洽人際關係的法寶。《論語》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明朝洪應明指出“靜中觀心,可見真妄”(《菜根譚》)。宋朝範浚要求人“過生於心,則心悔之,勿複失諸言而已矣”(《悔說》)。他們都強調反省、檢點自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排除內心的迷惘和陰霾,提升靈魂的內在境界的重要性。反省強調“反求諸己”,不僅有助於個體更深刻地覺察、分析、評價自我,進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言行,也有助於個體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並獲得發展。因為當一個人解剖了自己的思想,檢視了自身後,也就會隨之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實現精神的超越;同時也會調整自身的行為,追求更好地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
四、引導學生悅納自己
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說:“喜愛自己,就是開啟了永不終止的愛情故事。”悅納自己將會帶給人無比的自信,不但會把人引向成功的道路,而且也會給周圍的人帶來無窮的信心和希望,使個人更好地與世界共處。
學生了解自我的同時還需要學會悅納自己。一個人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及所擁有的周圍的一切,能夠坦然接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也是更好地與世界相處的前提。了解並悅納自己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不會在自卑中自暴自棄,而是會坦然接受一些不稱心的事情,並不斷進取;才能會看到差距和希望,放下心靈的包袱,輕裝前進,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羅森塔爾效應”之所以能夠產生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成效,不僅僅是因為教師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期待和關愛,更重要的是教師的信任和鼓勵使這些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產生了改變,使他們更加悅納自己,並引起了自信心、自尊心以及交往行為等的改變。
現實中,有些教師和家長由於“恨鐵不成鋼”,受“棒打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等消極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影響,往往采用責罵甚至其他嚴重的懲罰手段對待學生。這些行為實際上是教育者在心理失控的狀態下所采取的消極的心理補償措施。有極少數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或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心理調整的學生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而那些心理比較脆弱的學生會因此形成自卑、自責的心理,嚴重者會自暴自棄。這樣嚴重影響了他們和教師及其他學生的交往與合作。一位哲人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戰勝自己內心的黑暗,就永遠站立在燦爛的陽光中。”隻有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接受和悅納自己擁有的一切,包括身體形態、重量等生理特征,以及心理、意識特征及其發展變化。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悅納自己和不悅納自己的人的具體表現,以便於更好地認識自我;也可以通過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評價自己和他人,感受被同伴欣賞的快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還可以通過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個性優點、缺點環境機遇,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悅納自己。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自我與他人的相似處與不同點,感受和體悟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使他們明確自己在世界關係之網上的位置,明確自身的優點、長處與不足和缺陷,進而學會以恰當的方式和他人相處,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提升自我。
[1] 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