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係統(endocrine system),是人體的調節和控製係統。它由腦垂體、鬆果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腺、性腺等內分泌腺組成。內分泌腺通過分泌激素(或稱荷爾蒙)來控製和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其中,下丘腦通過分泌促激素釋放因子來控製腦垂體對各種促激素的分泌,腦垂體分泌的各種促激素又控製著其他內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因此,下丘腦被稱為“激素之源”。

一、腦垂體

腦垂體位於丘腦下部的腹側,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一方麵通過分泌各種促激素來控製其他內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同時,也直接分泌生長素來控製人體身高、體重等機體的生長發育。

兒童的腦垂體在出生時已充分發育,1~3歲和青春期這兩個階段生長迅速、機能活躍。它所分泌的生長激素具有促蛋白質合成、軟骨和骨生長、降低糖利用速度、加強機體對脂肪的利用等重要功能,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速度。學前期,如果生長素分泌不足,可造成侏儒症(骨齡、出牙及囟門閉合明顯延遲,身高較同齡兒童低30%,成人後身高不及130cm。但身體各部分比例較勻稱,智力正常);如果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則生長發育過快,患巨人症。青春期後,若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患“肢端肥大症”(骨變粗厚,尤其是位於肢端部分的骨明顯增多,手大、腳大、指粗、鼻高、下頜突出等現象)。在晝夜間,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睡眠時分泌量增加。由於學前兒童的睡眠時間較長,腦垂體分泌的生長素較多,加速骨骼的生長發育。

二、鬆果體

鬆果體約豌豆粒大小,位於丘腦下部,能加速整個機體和神經機能的均衡發展,具有促進身高、抑製生殖係統發育的作用。已知的鬆果體激素中,研究較多的為褪黑素。褪黑素的分泌規律成晝夜節律變化,白天分泌減少,黑夜合成分泌增加。褪黑素可降低下丘腦促性腺激素的釋放含量,抑製促性腺激素及其釋放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延緩性成熟。

學前期是鬆果體迅速發展時期,0~7歲逐漸增大,身高伴隨鬆果體的發展迅速增長。10~14歲後,腺細胞逐漸減少,青春期開始萎縮並鈣化,生殖係統開始發育,身高增速減緩。

三、甲狀腺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位於氣管上端甲狀軟骨兩側。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可以調節機體新陳代謝、維持機體正常生長發育、興奮中樞神經、影響骨骼和大腦發育。甲狀腺分泌過多或不足都會影響人體相關生理功能。

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會使人體代謝緩慢,神經係統興奮性降低,反應遲緩,智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學前時期甲狀腺功能低下,可患上“克汀病”(呆小症)。主要表現為身材矮小,性發育停滯,軀幹長,下肢短;反應遲鈍,智力低下,有不同程度的聽力和言語障礙。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必要原料。缺碘會影響學前兒童甲狀腺功能,阻礙學前兒童的正常發育。

如果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甲狀腺素分泌過多,將提高機體基礎代謝率,使中樞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出汗多,情緒易激動,多語失眠,身體消瘦,甲狀腺腫大。正常大小的甲狀腺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腫大時脖根變粗,頸部變形,俗稱“大脖子病”。患兒眼睛會突出,很少眨眼,所以該病又叫“突眼性甲狀腺腫”。學前兒童患此病的概率比成人少,且大多為6歲以上學齡兒童。甲亢可通過藥物和手術進行治療。

四、腎上腺

位於腎髒上部,分為髓質和皮質兩部分。皮質分泌的激素主要調節水、電解質、糖、脂肪的代謝,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發育,並增強身體對有害刺激(過敏、炎症等)的耐受力。

髓質激素(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與心血管、淋巴和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內髒平滑肌的鬆弛、肝糖原的分解密切相關。

近來,精神神經內分泌學和精神神經免疫學研究表明:對大腦的外在或內在感官刺激(內髒感官係統的直接刺激,如疼痛、血壓等;外部感官係統,如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刺激)可通過HPA(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係統,導致皮質類固醇增加,自主神經係統被激活。如類固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可導致海馬體神經細胞喪失,進而對記憶和行為產生影響;同時,也可使免疫力出現大幅度下降。[1]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缺乏關愛和安全感,可導致其記憶和免疫力的下降。可見,個體生長經曆的差異可轉化為大腦功能、甚至結構的差異。

[1] 楊一鳴:《從兒童早期發展到人類發展》.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