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最缺的是啥? 第四節 幾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子彈的問題又擺在了楊科長和肖團長的麵前,這下和楊棒子約定好的三天空閑時間就有大用了!

當年到底八路軍戰士身上的子彈袋有多少發呢?俺小時候可真認為和老電影裏一樣,十發子彈和n多的玉米杆子呢,其實不是那樣的,比如說這個一分區主力團戰士配備的子彈到底有多少發麽?

舉個1941年的夏秋季反掃**為例。

1941年日本華北方麵軍對整個晉察冀軍區展開大掃**,第二階段鬼子重點進攻阜平,晉察冀軍區點名要一分區主力一團前去“護駕”,掩護晉察冀邊區黨政軍機關一萬多人突圍。

一團臨行之前,補充了子彈。不是一分區供給部給補充的,是一團供給處從自己的家底中拿出來的,據說全是繳獲的鬼子的子彈。

一團十三個連,十一個連走,兩個連留下。一團的一營三連留下保衛軍分區,二營七連留下保衛在狼牙山上老君堂的一團團部和患病的團長。狼牙山五壯士就出自留下來保衛一團團部的七連。

反掃**大戰在即,作為全晉察冀第一主力的一團每人有子彈多少發?三十多發!擔任掩護任務的七連,早起四五點開始打,約莫八點鍾,七連留下六班擔任掩護任務。此時的六班,每人尚有子彈二十多發。

但七連撤走,給六班留下了手榴彈不少,當然是一分區兵工廠自製的。爆炸的威力有限。日本全金屬的“香瓜手榴彈”和在東北兵工廠製造的木把手榴彈爆炸威力均遠遠大於邊區造的手榴彈。

每人三十多發子彈。這也是當時一分區司令部挎槍幹部擁有的駁殼槍子彈的數量。當時司令部每支駁殼槍就配發子彈三十多發。這是對新調去幹部的限定,不包括對每個人的硬性規定。一分區司令部楊司令身邊那個多數由紅軍戰士組成的警衛班,每個人身上的子彈不下兩百餘發!這是例外。

一分區堪稱達到接近“完美”水平的戰鬥,隻有1939年5月的拔除鬼子大龍華據點和11月基本上全殲敵人的雁宿崖戰鬥。打大龍華和雁宿崖,圍殲毫無防備的和行進中的敵人,打敵個冷不防。時間不長就結束戰鬥,敵人彈藥消耗也不大,所以繳獲甚多。

其餘。黃土嶺戰鬥和1940年的淶靈戰役,均存在很大的瑕疵。但是從彈藥的消耗量上來看,影響巨大的雁宿崖、黃土嶺戰鬥也不能算是完美的戰鬥。雁宿崖、黃土嶺兩場戰鬥,共殲敵1400多名,加上阻擊敵人以及黃土嶺撤退後的反掃**,共殲敵1500多名,但消耗子彈達9萬9千多,平均每66發子彈消滅一個鬼子。

這還隻是一分區部隊自己的三個團、一個支隊消耗的子彈數量,不包括手榴彈和炮彈的消耗,也不包括三分區二團和一二〇師特務團消耗的子彈數量。如果加上那兩個團。怕是將近百餘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鬼子兵了吧?

記得賀綠汀的《遊擊隊歌》嗎?“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實際上做到是很難的。

從八路軍角度來說。雁宿崖、黃土嶺戰鬥中都還是很“儉省”的。八路軍前後兩場戰鬥,共出動五個團、一個支隊,約一萬人。以耗費掉10萬發子彈來折算,每人平均隻打了10槍。這是理論上,實際上每個八路軍士兵的步槍還攤不上打10槍,能打上五槍就很不錯了。

因為八路軍五個團還有百餘挺輕重機槍呢,每挺機槍配備的子彈數目,是要從士兵的子彈數中扣除折抵的。而一個日軍士兵日常的子彈配置就是120發,戰時的配置還要多。如果以日常攜彈量來計算,阿部規秀所帶的1500鬼子兵,僅攜帶子彈就有近20萬發。窮八路怎能和日本軍相比呢?

沒有自己後方補給的八路軍,隻能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從戰場上來補充自己。所以,雁宿崖戰鬥達到了日本人說的“完勝”地步,八路軍通過基本上殲滅敵人來達到補充自己的目的,用繳獲來彌補自己所消耗的武器彈藥以及其他軍用物資。1939年一分區同日軍幾場較大的戰鬥,特別是大龍華、摩天嶺、雁宿崖,都有很豐厚的戰場繳獲。而1939年7-8月的雨季防禦戰和黃土嶺戰鬥,因無法全殲敵人而隻能打成消耗戰,戰場上的彈藥損失無從得到補充的來源。

而1940年的淶靈戰役最大的致命之處是人員的損失,彈藥的損耗還在於其次。因為戰鬥人員的損失是人口相對稀少的抗日根據地所無法彌補的,你征不上兵員來作為補充。即使你有幸動員了一些青壯年農民參加八路軍,但要成為合格的戰士,形成戰鬥力,起碼要有一年以上的訓練和戰鬥磨練。

戰鬥力的直接體現也是在於你使用子彈的方麵,老戰士的槍法好,新戰士槍法差,也都造成了彈藥消耗的升高。

淶靈戰役之後,楊成武在《戰鬥詳報》中總結出:“此次戰役中,對節約彈藥已有相當進步。例如,三團在南線戰鬥中,消耗子彈僅6,000發,一團在南坡頭(靈邱縣)戰鬥中隻用900發。但從各個部隊來看,進步還不大。例如,二團在南線消耗子彈15,000—16,000發,一團在南坡頭消耗手榴彈約2,000棵,為數均過多。炮兵的炮彈消耗數量過大,皆因炮兵缺乏經驗及運用不當所致。今後禁止炮兵夜間亂射。按我射擊技術的現有水平,夜間使用炮兵尚不適宜。”

《戰鬥詳報》中還指出:“收集彈殼也是我們的重要責任,軍區早已對此下過命令。今後領取彈藥須以彈殼交換。不僅要收集自己的彈殼,敵人的一也要收集。此次三團成績很好,但其它各團尚未遵照執行。”

一分區各部隊戰士們的子彈供給不平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以“團”為基本單位的供給方式。

抗戰八年,內戰一年,直到1947年中央來到晉察冀後加以糾正,晉察冀部隊都是以“團”為基本單位自主管理自己的後勤供給的。這種小農式的管理方式是由當時分散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戰爭方式所決定的。

有的團,打仗多,繳獲多,就富裕一些。除了上繳一部分,其餘部分都留作己用。用不完的,埋在地下不少都忘記了埋藏地點了。物資埋藏後記不清具體位置了,很長時間後再去挖時,已鏽蝕腐爛。

而抗戰時的國民政府軍隊,似乎這彈藥問題沒那麽突出,比如有一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時曾短期幹過二十九軍的“學兵”回憶,當時日軍進攻二十九軍軍部所在地南苑兵營,南苑兵營軍械庫中嶄新的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步槍,木箱中油紙包裹的七九子彈,都來不及拿出來裝備部隊。

他當時所在的參謀處,使用的都是庫房裏剛拿出來抹去厚厚黃油的新槍。一千發一提的子彈箱,在簡陋的戰壕裏扔得到處都是。帶他的長官對他說:不要吝惜子彈,看見黃顏色就打(因為二十九軍是灰軍裝,鬼子是黃軍裝)。二十九軍放棄南苑兵營的時候,這些嶄新的武器和子彈都落入日軍之手。從南苑撤退回永定門的一路上,潰退的士兵沿途丟棄的槍支和子彈隨處可見。

有日軍留下的照片顯示,打完平津後的日軍部隊很多都是扛著新繳獲的捷克式機槍南下作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