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說書人 第四節 再說教導隊
教導隊的出現絕不是偶然和心血**的決定,它關乎到整支我黨領導下的軍隊的建設和轉型問題,十一分區的教導隊還沒有組建,為了大家清楚下教導隊的作用,用例子補充說明下。
比如一分區教導隊,馬青山當副隊長、朱利當政委的時候,最好的時候保持在兩三百人的規模。當時一分區每個主力團(一團、三團、二十五團、二十團、三十四團)分別選送一個排四五十個戰鬥骨幹的規模,半年多時間一輪換。44年初,按照楊司令的設想,擴編為“教導大隊”之後,44年的全年任務就是兩個:輪訓幹部和訓練部隊。可惜楊司令調到冀中,這個大培訓計劃半途而廢。
抗大二分校一大隊,鼎盛時期將近兩千人的規模(包括在冀中那一塊)。幾年來,有畢業的、犧牲的、下到各部隊的,42年到冀中,抗三團留下很大一部分人;43年與一分區合並的時候,還有千來人的規模。到44年,有跟著龍道權到一分區機關的,有跟著張行忠到保滿支隊的,還有跟著李中權、唐凱到冀東去的,分成了幾塊。
最後跟著沈圖到了一分區教導隊的,還有四百來人的規模,分為三個連隊,每個連一百多人。雖然隻有一個營的人數,但瘦死的駱駝大過牛,他們這個大隊始終是“團”的機構,大隊長、政委、政治處主任,一應俱全。那時沒有人能預測得到,這些學員後來的犧牲率、或者傷亡比例是最高的。
1945年9-10月。抗戰勝利之後,這些人陸陸續續的下倒了部隊。擔任連指導員、政治幹事的居多。但命運不好,內戰開始,大同、集寧一戰,傷亡率很高;更倒黴的還在於當時是一路撤退,凡受傷的。無力照顧,丟在戰場上、撤退途中的,比比皆是。抗大二分校出來的學生兵,都是政工幹部為多,要在戰場上以身作則,衝鋒在前、退卻在後,技藝不精或運氣不好者,很快在槍彈中被淘汰出局。總是丟失傷員。難免會影響士氣,團營領導也很著急。懷柔防禦戰,團一級首長都出動了,盡最大力量搶救傷員,親自抬運下來。
可是不行,您還是撤退之軍,一路後退,人家傅作義軍都是騎馬的。您兩條腿走,還帶著大批傷員,那不是幹等著全軍覆滅嗎?帶不走的傷員。隻好忍痛丟下,傅作義的報紙趁此大做文章,那刻薄的文字,據說連毛、朱看了都憤憤難忍。幾十年後得知,寫下那些刻薄文字的作者,還是一個身負特殊任務的中共地下黨員。
接著張家口撤退。淶源分配,最後一批學員也下了部隊。保北、保南、淶水、徐水戰鬥,八路軍是攻的一方,傷亡要大於守的一方。這一回,傷亡線到達了營一級幹部,那些軍校和教導大隊以前的學員,現在死傷殆盡,慘不忍睹。
教導大隊學員成大宗走的,是在1946年3月。那時早已經改編成了冀察軍區軍政幹部學校。46年1月重慶和平談判成功簽字,2月,晉察冀就開始相應和平號召複員軍隊。一時間,從主力部隊裁減下來的部隊戰鬥骨幹擠滿了冀察軍校,不下兩三千人,一個團的規模。當時郭司令還說:用這些人組成一個戰鬥團,其威力難於預料。
3月,冀察軍校奉命組建一個兩千來人的補充團,開往冀東。河北籍的老兵經驗豐富,都知道那不過是個“幌”,這個補充團的真正目的是去東北。抗戰八年,好不容易勝利了,麵臨和平,故土難離,有誰願意遠離自己的家鄉呢?於是動員、號召表率,再動員……剩下的那些抗大老學員紛紛報名。就這樣,都走空了。
歸屬了冀察軍區管轄,不能再叫“一分區教導大隊”這個舊名字了,要改為新名。最初的名稱是“冀察軍區教導隊”,沒有“大”了,宣布命令的時候依舊是團一級編製,同在一分區時期一樣。但一分區過去的人們還習慣上稱呼“教導大隊”。以後在冀察軍區、冀察區黨委、冀察行署的稱呼中,包括今天出現的回憶錄,均以“冀察軍區教導大隊”來稱呼。
按照慣例,有自己的部隊才會有教導隊一說。因為成立教導隊的目的就是培養部隊的戰鬥骨幹為基層幹部。如果部隊屬於各軍分區,冀察軍區是光杆司令,下麵沒有直屬的部隊,那冀察軍區要這個教導隊有什麽用?
所以一分區教導隊一到李各莊,冀察軍區參謀長易耀彩就上門來訪,召集團營兩級幹部座談,打消了教導隊幹部們的顧慮。參謀長易耀彩傳達的郭天民司令的計劃說,根據晉察冀軍區的命令,原屬各軍分區的主力團,今後統一由冀察軍區司令部指揮調動,各軍分區隻保留區隊、支隊、縣大隊一級的地方部隊。
沒有了主力部隊,以後,各軍分區自己的教導大隊都將被取消。冀察軍區建立自己的教導隊,是為了培養與各軍分區教導隊培養目標不同的更高一級的指揮員。易參謀長還說,很快,十一軍分區、十二軍分區、十三軍分區的教導大隊也將合並到李各莊,成為冀察軍區教導隊的一部分。易參謀長說,到那時,整個教導隊將人數劇增,學習時間也將像過去的抗大二分校一樣延長,培養出來的對象將是連長、排長、班長三級。
易參謀長最後說,冀察軍區一成立,你們一分區教導大隊就最先被調進來,以後,其它軍分區教導大隊合並進來,你們就將是元老了。你們看,冀察軍區就在十一軍分區的地盤上,連十一軍分區教導大隊還在外麵呢,郭天民司令可是最看重你們的。
教導隊到李各莊,屁股尚未坐暖,連住房還沒有號齊,另一驃百餘人的隊伍也尋到了李各莊,號稱十三軍分區教導隊,要冀察軍區教導隊接收並解決吃住問題。從趙各莊到李各莊,原本沿途設有幾重崗哨。但崗哨沒有經驗,一聽說是教導大隊的,沿途一律放行,所以這一隊人很容易就闖進來了。
從原來一分區的教導大隊改編成的“冀察軍區教導大隊”存在了不到一年時間,45年5-6月,晉察冀軍區指揮的大反攻開始,冀察軍區所屬各軍分區不斷擴大部隊。原來,在42年以後化為的地方部隊又重新升格為主力部隊,原來被裁減隻有幾個連隊的“小團”現在重新擴編為十來個連的“大團”,部隊人多了,基層受過係統教育和培訓的連排幹部極度缺乏,於是,受過幾個月訓練的教導隊學員成了寶貝,不斷補充進新成立的部隊。不僅僅是一分區的部隊,也包括十一軍分區、十二軍分區、十三軍分區的部隊。
教導大隊原來下設的兩個大隊,一分區學員大隊和抗大二分校學員大隊,很快就顯示出畢業的學員不夠使了。當時郭天民發布命令,除了用基層幹部的部隊按照一比一的數量送進來新的學員,而且,把當時根據地(冀察軍區管轄範圍之內的)剛畢業、還沒畢業的,和已經畢業在縣鄉政府工作的中學生都招收了進來,這部分人大的二十來歲,小的十五六歲,總計有兩三百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學員大隊。
最後再說一句,當年,1944年9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四個二級軍區的本意,是希望這四個二級軍區能直接指揮各軍分區的主力團共同戰鬥。但一直到1945年8月,大反攻之前,將近一年的時間,各軍分區主力部隊依舊都是自己在指揮,各自分散作戰。冀察軍區的領導當時希望能直接指揮各軍分區主力部隊的願望,直到1945年10月,成立了野戰軍縱隊一級機構的時候才真正體現了出來。
換句話說,當年真正實現了跨軍區指揮調動的軍隊,到頭來,也隻有一個幾百人的冀察軍區教導大隊而已。這一小支非常規部隊,成為當年冀察軍區領導手中唯一能調動的機動力量。如果沒有了這一小支非常規部隊,冀察軍區指揮機關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自己基本部隊的光杆司令。
當年楊成武奉調冀中軍區,臨走時一同帶去幾十名一分區幹部,分別任命為冀中軍區、下麵所屬各軍分區、各軍分區武裝部隊的領導人。細想起來,這真是一個英明的決定。他若開口調動軍隊,老部下豈能不聽他的?
從打了八年的遊擊戰上升為正規戰,一個軍隊走上正規化道路,你當是那麽容易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