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就是施展謀略計策,即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鬼穀先生強調凡事都需要謀略,有了謀略,就可以製定出具體而詳細的計策,那麽用來控製事物,就可以進,也可以退,自然也就不會再受製於其他的人或事。但是,世間之事,往往都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地雜糅在一起的。如何才能在錯綜複雜的現象裏,撥開雲霧,找到取勝的法寶,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求你必須具備超凡的謀略智慧,並且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巧妙地運用,這樣你才可以化解難題,無往而不勝。

之一

【原文】

為人凡謀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審得其情,乃立三儀。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故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製,因以製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也。

【譯文】

各種謀略規劃都有一定的規律,一定要弄清事物的起因,把握有關的實際情況。弄明白實情,就可以確立三儀標準。三儀即上智、中才、下愚。三儀互相參考運用,就可以產生卓越策略。奇謀是沒有什麽可以阻擋的,是從古代就開始了的。所以鄭國的人挖掘玉石,用安裝有指南儀的車子裝載,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度量才幹、能力,揣測實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故心意相同而關係親密,一定都會很成功;有相同的欲望而又相互疏遠的,一定有一方受損害;同時受到憎恨而又相親密,一定是都受到損害;同時受到憎恨卻相疏遠,是隻有一方受害。所以相互有好處就親近,互相有害就相疏遠,這是規律在發揮作用;根據這個標準判斷異同,同類事物道理是一樣的,所以牆有了裂隙就會造成大禍,木料有了疤痕就會造成損毀,這大概也是由於共同的規律。所以事物變化會生出事端,有事變就生出計謀,有計謀就會有籌劃,籌劃產生議論的基礎,議論產生學說,學說產生進退,進退確立規章製度,因而用來製約事物。各種事物遵循一個道理,各種道理遵循一個法度。

【事典】

苦肉計

公元207年,曹操欲圖江南,率輕騎趕到襄陽(今湖北省襄樊)。聽說劉備大隊人馬在前麵,曹操便揮師急追,在當陽的長阪坡追上了劉備的軍隊。劉備慌忙丟下妻兒老小,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人騎馬拚命逃跑。曹操遂獲得大量人馬和輜重。

劉備一行疲於奔命,在漢津與關羽的船隊會合,得以渡過沔水,來到夏口。為聯合東吳共同抗擊曹軍,劉備派諸葛亮親自去和孫權結盟。諸葛亮說服了孫權與劉備結盟,雙方議定憑借長江天險共抗曹軍。諸葛亮和東吳都督周瑜決心用火攻來對抗曹操。在一個大霧彌漫的夜晚,諸葛亮派出20隻裝有稻草人的輕便戰船,駛往曹營,騙過曹軍,“借得”十萬餘支箭來。周瑜驚喜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啊!”曹操無端丟了那麽多支箭,心中十分懊惱。他決定派蔡和、蔡中前往東吳,假裝投降。周瑜見他二人不帶家小,知其並非真心投降,其中定會有詐,但也不挑明,將計就計。魯肅和孔明心中都明白這是曹操的奸計,當他們開始考慮對策時,周瑜已同大將黃蓋商量好了一條妙計。一天,周瑜在帳中對部將說:“今敵營蔡中、蔡和假意來降,我想找一個為曹操通風報信的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們誰願去?”黃蓋應聲說:“我願去!”周瑜說:“你須吃得些皮肉之苦,才能讓對方信以為真。”黃蓋說:“我受孫氏厚恩,雖肝腦塗地,亦不怨悔,吃點苦算什麽!”

第二天,周瑜鳴鼓升帳。諸葛亮等坐在一旁,周瑜說:“現在曹賊引大兵來犯,非一日可破。令諸將各領3個月糧草,準備禦敵。”黃蓋站出來反對,周瑜大怒,令左右推出斬首!眾將哀求赦免黃蓋。最後,周瑜不得不以責打50軍棍嚴懲。黃蓋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幾乎昏死過去。孔明知道周瑜用的是苦肉計,叫魯肅不要擔心。果然,不知是計的蔡中等連夜將此事報告了曹操。過了幾天,黃蓋與前去送投降書的闞澤相約,到時率兵劃船過江假冒投降曹操。曹操不知有詐,又得了蔡中等送來的假情報,心中甚喜。到了那天,孔明測得助火的東風,令黃蓋備好火船數十隻,裝有幹蘆葦和柴,澆上油,上麵鋪一層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再用青布油單遮蓋好。將近三更時分,忽聽大風刮起呼嘯聲,旗幟隨風飄動,東南風驟起。周瑜立即命黃蓋乘小船如約出發直奔曹營,此時,曹操正在帳中與眾將商議軍務,見黃蓋乘船一帆風順,向赤壁曹軍艦船而來。曹操佇立船頭大笑,自以為得誌,大將程昱觀望江心見有小船前來,輕浮江上,懷疑有詐,立刻稟告曹操,曹忙止住大笑,正待仔細觀察,黃蓋已砍斷船繩,點燃數十條小船的柴草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曹船頓時大火衝天,因所有戰船幾天前都被鐵環鎖住動彈不得,無處逃避,很快化為灰燼。混亂中,黃蓋手持利刃,高聲大叫:“曹賊休走!黃蓋在此!”張遼急忙搭箭,射中黃蓋肩窩,翻身落水。曹操方知中計,後悔晚矣,隻得慌忙登岸逃命。

遊騰使楚

公元前307年,一天,西周大臣對西周君說:“秦王派特使樗裏疾來訪,已經進入國境了。聽說他帶了一百輛車哩。”

西周君傳令說:“速作準備,派一百個人去迎接他。”

大臣躬身說:“遵命!”

原來,秦王攻下宜陽後,想要繼續東進。為了探聽虛實,特地派樗裏疾出使西周。樗裏疾是秦王的弟弟,生於渭南樗裏,為人足智多謀,有相國之才。因他在秦國的特殊地位.所以帶了一百輛車隨到。隨車的多少是代表使者的身份的高低。

楚國的偵探得知後,回去報告楚王說:“秦國特使出訪西周,西周君竟用一百個人去迎接。”

楚王一聽大怒,派使者譴責西周君說:“秦使來訪,你竟出動一百人去迎接,為什麽這樣敬重秦國?”

西周君聽了,嚇得膽戰心驚。秦、楚都是大國,他誰也不敢得罪呀。

這時,大臣遊騰出麵說:“主公勿憂,微臣願去楚國麵見楚王,加以解釋,管保主公無恙。”

西周君知道遊騰為人機智,能言善辯,立即派出車馬,送遊騰前往楚國。

遊騰一路風塵仆仆,千裏迢迢到了楚都,麵見楚王說:“當年,晉國大夫知伯為了攻打仇由國,特地送給仇由國君一口大鍾,大鍾用一輛大車裝運,後麵跟著大軍。仇由國君見了大鍾,正在高興時,車後麵的大軍一擁而上,將仇由國滅了。這是因為仇由國君沒有防備。秦國是虎狼之國,早想吞並東西二周,進而統一天下。如今,樗裏疾帶著一百輛車進入西周,寡君恐懼,怕重蹈仇由國君的覆轍,這才派出一百人,長戈在前,強弩在後,名為迎接樗裏疾,其實是囚禁他。寡君哪裏是敬重秦國啊?不過是怕一旦亡國,給大王增加煩惱罷了。”

楚王聽了,轉怒為喜,厚待遊騰。遊騰回國後,又受到西周君的重賞。

常理的反常運用

西漢文帝時,大臣袁盎正直能幹,忠言敢諫,因而招致了掌權宦官趙談的嫉恨,常用自己在文帝身邊侍奉的機會詆毀袁盎。袁盎由此十分憂慮,苦思良策。其侄子袁種給他出了一個“假象惑亂之計”。袁盎照計而行。

某日,文帝到東宮拜見皇太後,趙談陪坐車上侍奉。袁盎見狀,馬上跪在車前攔住,說:“臣聞可以與天子同車的,都是天下豪傑之士。如今我大漢朝雖缺人才,陛下也不應和宦官賤臣同車啊!”文帝一聽,哈哈大笑,並沒當回事,於是叫趙談下車。趙談當眾受此大辱,哭著下車去了。自此,凡趙談再說袁盎的壞話,文帝都認為是報複,便不再那麽聽信了。

袁盎就這樣用常人“受人侮辱必定要報複”的思維定勢去“惑亂”漢文帝,除去了給自己進讒言的“隱患”。

晉代也有一則相似的故事。

晉明帝時,溫嶠任大將軍王敦的左司馬,偵知了王敦在自己駐地蓄謀反叛的消息,便想設計離開,到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向明帝奏知,於是請求去京師一趟。

那時王敦手下有一謀士叫錢鳳,足智多謀,為了謀反成功,力主封鎖消息,不讓知情人離開此地。溫嶠請求獲準後,王敦為他設宴餞行。溫嶠知道錢鳳會進言阻止自己,讓王敦變卦,便心生一計:在敬酒時,他假裝已醉,走到錢鳳前用大杯勸酒。錢鳳不從,溫嶠便裝作撒酒瘋,用笏板擊錢鳳的頭,把他的頭巾都打到地上去。第二天,錢鳳果然勸王敦不要放溫嶠走,以免走漏了風聲。王敦一聽,馬上說:“溫嶠昨天是喝醉了,才對你失禮,你不要對他心生疑忌。”溫嶠因而得以到達京師,向皇上報告了消息。

“斬”徐達樹軍威

1356年,朱元璋率領紅巾軍攻下集慶後,準備攻打鎮江。就在攻打鎮江的拂曉,負責指揮這場戰役的徐達將軍遲遲未露麵。突然,一條驚人的消息傳到了大軍聚集的教場:徐達將軍已被抓了起來,馬上就要問斬。

眾將士吃驚非小。徐達將軍自跟朱元璋起兵以來,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究竟他犯了什麽罪,以致砍掉腦殼?

過了一會兒,隻見徐達將軍被反綁著押了過來,後麵跟著兩名手捧鋼刀、殺氣騰騰的劊子手。朱元璋也在眾衛士的簇擁下來到教場。

執法官用洪亮的聲音宣布:“徐達身為統兵大將軍,不知管束部隊將士,軍中屢次發生欺壓百姓的事情,壞我紅巾軍的名聲。為嚴明軍紀,對徐達應予斬首示眾!”

眾將士一聽都嚇得臉色慘白,見朱元璋要動真格的,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帥府都事李善長硬著頭皮給朱元璋跪下,說道:“徐大將軍作戰英勇,屢立大功,當下軍務緊急,正是用將之時,望元帥寬恕他!”眾將士也都一齊跪下,哀求說:“軍中發生的欺壓百姓之事,不能隻怪罪徐大將軍,我們亦有責任。求元帥饒恕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臉色鐵青,一言不發。半晌,他終於站了起來,口氣堅定地問道:“我們起兵是為了什麽?”眾將士異口同聲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大家說得對,”朱元璋點點頭,“我們起兵反元,就是因為元朝官府欺壓百姓。如果我們推翻了元朝,反過來又欺壓百姓,那麽我們不就和元朝官兵一樣了嗎?要不了多久,別人也會替天行道,起兵除我們的暴了。

李善長見朱元璋語氣有所緩和,又趁機哀求道:“徐大將軍跟著元帥多年,戰必勝,攻必克,勞苦功高,這一次就原諒他吧!朱元璋聽後,沉吟了半晌,才指著徐達喝道:“看在眾將士的份上,這次暫且饒了你。以後軍中再發生欺壓百姓之事,定斬不饒!”說罷,朱元璋拂袖而去。

鬆了綁的徐達又恢複了大將軍的威風,他當場宣布:“打下鎮江後,一不許燒房,二不許強搶,三不許欺淩百姓,四不許調戲婦女。違者砍頭示眾!”於是,徐達將軍率領這支紀律嚴明的大軍很快攻占鎮江。進城後,大軍秋毫無犯,當地百姓拍手稱讚,奔走相告。

朱元璋見到這種情形後十分高興,他把徐達叫來,一把拉住徐達的手說:“賢弟,教場那幕,實在委屈你了!”徐達笑道:“元帥高明,沒有教場那幕,怎能有今天這樣好的軍紀!”

原來,紅巾軍自打下南京以後,軍紀鬆弛,強買強賣、調戲婦女之事屢有發生。朱元璋為此憂心忡忡。他知道光靠抓幾個違紀將士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於是就導演了假斬徐達這場戲。

朱元璋通過假斬徐達來告誡眾將士一定要遵守軍紀,這一殺雞儆猴的計謀果然靈驗。

陳平巧言答文帝

漢文帝劉恒登上皇位那年,漢高祖劉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陳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漢文帝對這兩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非常賞識。

一次,文帝把大臣召集在一起,笑問右丞相周勃:“周愛卿,你深受先帝的信任,是先帝的托孤之臣。但你可知道,在我們大漢,一年要判多少案件?”

周勃被這一問題難住了,隻好低著頭小聲答道:“稟告陛下,臣並不知曉。”

文帝眉頭一皺,又問了一句:“那,愛卿可知道天下一年要進出多少糧食和錢幣?”

周勃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最後隻好搖搖頭。

文帝心中大為不悅。停了一下,轉過臉,問左丞相陳平:“陳愛卿,先帝在時,常誇你聰明過人,神機妙算。那兩個問題,你知道答案嗎?”

陳平回答得很幹脆:“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人事,請隻管問廷尉;陛下要打聽錢幣糧食的大事,請隻管問治粟內史。”

聽完這些話後,文帝臉色大變:“陳愛卿真是高見!既然各自有主管的官員,要你這位丞相幹什麽?”

陳平忙搶步走出大臣行列,深深地行了一個禮,然後高聲回答:“陛下,為臣鬥膽再進一言,身為一個宰相,對上要輔佐君主處理國家大事,順應四季天時考慮各種大事;對內要讓民心歸附親如一家,使卿大夫們各司其職;對外要威服、撫順各路諸侯和外邦。”

聽完這些話,漢文帝撫了撫龍椅,埋頭陷入了沉思:這陳平不僅機智、擅長辭令,更深悟從政要訣——總理大政,把握關鍵!想到這兒。漢文帝讚不絕口:“愛卿的一番見解真是妙極了,讓孤家茅塞頓開。有道理,太有道理啦。”接著,他轉過臉問周勃:“周愛卿,你認為如何?”

周勃慚愧得低下了頭,心中暗自佩服陳平的才能。

沒過多久,周勃稱病辭去官職。丞相一職,由陳平一人擔任。

瞞天過海穩定大局

1521年明武宗逝世,張太後即召大學士楊廷和到行宮密議立儲事宜。楊廷和請太後摒去左右的人,秘密向太後稟道:“朝廷上一些臣子。聽說皇上晏駕,一定會謀變,請您事先防備此事。”張太後一聽.心中大驚.忙向楊廷和大臣詢問對策。楊廷和回答太後說:“現在有一個主意,隻有密不發表,先回到皇宮內,秘密商量此事,此地耳目太繁雜,隻有回到宮中,再作計較。”

商議已定,太後立傳懿旨,即刻還宮。楊廷和隨張太後返回宮中,略行安排籌劃,便赴內閣。這時太監穀大用、張永進宮打探消息,楊廷和對他們二人道:“皇上大漸(已逝),應立皇儲。”穀、張二人表示同意。來到內閣,楊廷和即從衣袖中抽出祖訓,宣示眾官道:“兄終弟及,祖訓詔然。興獻王長子,係憲宗孫,孝宗之子,皇帝從弟,按照順序,當然繼立。”隨後即派人入啟太後,楊廷和率眾官至左順門候旨。不久,中宮奉出遺詔和太後懿旨,定立興獻王長子朱厚嗣帝位。這時眾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遺詔已下,帝統有歸,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無益,大家隻好含忍而去,任憑楊廷和發落後事。

明武帝死後,朝政不穩,在複雜的局麵下,大學士楊廷和借重皇太後權望,采用“瞞天過海”之策,密不發表而是暗中與太後商定嗣皇人選,一齊公布,百官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隻好讚同,從而使朝政順利渡過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皇上晏駕,“密不發表”。楊廷和在當時的情況下,作出的這一決策,對朝政的穩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可見楊廷和是深諳權謀之術的,對決術的運用是得心應手的。

等待時機,笨拙處世

蕭何是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謀臣。但劉邦是個工於心計而又多疑的人,他一方麵對部下加以重用,另一方麵又嚴加防範。漢初的許多功臣,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都以謀反罪被殺,唯獨蕭何、曹參等不多的幾個人能長保祿位,善始善終,成為名揚千古的一代名臣。

蕭何從劉邦沛縣起兵開始,就一直追隨劉邦,為之出謀劃策。劉邦任漢王時,他在蜀中負責征收賦稅,安定百姓,供應軍糧。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他在關中負責兵力物力的補充給養事宜,從而保證了劉邦的兵員和後勤供應,為最後戰勝項羽立下了大功。劉邦在總結諸將功勞時,將別人都稱為“功狗”,唯獨稱蕭何為“功人”,足見對他評價之高。

漢朝建立後,蕭何又協助漢高祖治理天下,為漢朝製定了各項規章製度,又“悉以家私財佐軍”,支持劉邦消滅異姓王,為鞏固新生的漢朝竭盡全力。

蕭何盡管是建漢的第一功臣,但他從不居功自傲,不向劉邦伸手要這要那、討價還價。其實,當劉邦坐天下時,功臣們已經麵臨著諸多禍患了,蕭何能針對劉邦多疑的特點,主動采取行動,以消除對方的疑慮。

在楚漢相爭時,劉邦讓蕭何主持關中事務,但總不放心,多次派使者去慰問蕭何,實際上是在觀察他的動靜。蕭何明白了對方的意圖,便將自己的兄弟子孫都送往前線,讓他們在軍中效力,實際上是送給劉邦當人質。劉邦對他的這一舉動很滿意,不僅嘉獎他忠誠可靠,而還解除了對他的懷疑。

劉邦在平定異姓王陳稀叛亂時,蕭何與呂後定計殺了韓信,高祖派人將蕭何由丞相進為相國,加封邑5000戶,另派500人為相國的衛士。蕭何知道高祖懷疑自己,就審時度勢謙讓不受,還將家財都拿出來支援前線作戰,高祖果然十分高興。

劉邦親自率兵去平定異姓王英布的叛亂,又屢次派人回京問“相國何為”,明顯地表示現出蕭何的不放心。蕭何非常冷靜地對待這個問題,一方麵悉以家財助軍,另一方麵又故意多買田地或強買百姓田宅以自汙,表白自己不想收買人心,胸無大誌。劉邦回朝後,雖然將他逮捕入獄,痛加責備,但在政治上卻對他大為放心。因此,劉邦和蕭何的君臣關係始終處理得很好,一直到老死為止。

同樣,輔佐劉邦打天下的一位重要能臣陳平,在保身方麵做得更是智慧超凡、與眾不同。

陳平曾以謀略協助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因此被劉邦封為曲逆侯,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太後上台,呂氏開始專權。

陳平這時雖然擔任丞相,但內心對呂後肆意專權十分不滿。他知道呂後嫉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遠在其他大臣之上,他的才能成了他的禍患之本,他應該躲避呂後的鋒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時機削弱呂氏的權力。

從此,陳平假裝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時候,他唯唯諾諾,從不明確發表意見,表現出一副笨拙的樣子,以免引起呂後討厭,雖然位高權重,卻百事不管。

後來,呂後打算將呂姓的人立為王,征求陳平等人的意見,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說:“高祖曾經殺白馬訂立盟約,規定凡是不姓劉的人當王時,天下人應聯合起來討伐。現在立呂姓的人為王,是違背先帝的誓約。”呂後大怒。

審時度勢的陳平的回答卻令呂後喜笑顏開:“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後,便擁立姓劉的子弟為王,現在是太後當政,想立姓呂的子弟為王,沒有什麽不可以的。”

呂後對王陵的話懷恨在心,剝奪了他的丞相大權,降職為太傅。王陵於是請求返回故鄉,以生病為由辭去官職,在家裏閉門不出,直到死在家中。

陳平受到呂後重用,呂後的妹妹呂要對此十分不滿,不斷在呂後麵前詆毀陳平,說他“當丞相不管事,白天喝好酒,晚上玩女人。”

陳平知道此事後,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錯,而呂後越發對陳平沒有戒心,竟對他說:“俗話說女人小孩的話千萬聽不得,我們這樣的關係,完全不要害怕呂要的讒言。”陳平繼續表演下去,呂後日益欣賞他的“忠厚”,又是封王又是封侯,以表示恩寵。

然而,呂後一死,陳平便與周勃共同策劃,鏟除呂氏勢力,誅殺呂產、呂祿等人,平定了諸呂叛亂。陳平和周勃擁立漢文帝劉恒,恢複了劉氏天下,他們兩人任丞相。

之二

【原文】

夫仁人輕貨,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不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故為強者積於弱也,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譯文】

那些有道德的人輕視財物,不能用利益相引誘,可以讓他們提供費用;勇士輕視災難,不能以禍患去恐嚇,可以讓他們據守危險之地;智慧的人通達於術數,明白事理,不可用不誠實去欺騙,可以講明道理,讓他們建立功業,這是三種人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蒙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害怕,貪婪的人容易受**。這要根據不同特點巧妙裁奪。所以強大是由弱小積聚而成,有餘是由不足積累而成,這是道術的體現。

【事典】

掐死女兒換來皇後之位

武則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又回到唐高宗身邊,被封為昭儀,在後宮中,位列第三。這位權勢欲極強的女人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她一心要登上皇後的寶座。可是,要想扳倒現任的皇後王氏也非易事。王氏與高宗李治為結發夫妻。李治剛一即位,便冊立她為皇後,並昭告天下她出身名門,舅父柳爽便是當朝宰相,在大臣中廣有黨援。而武則天與李治的關係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加之出身低賤,人臣中根本不會有人為她說話。

然而,武則天是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為了整垮皇後,她可以不擇手段。正巧,這時武則天生了個女兒,無兒無女的王皇後對這個小生命也十分喜愛。

一日,她來到武則天的住處,武則天不在。她便獨自將這個繈褓女嬰逗弄一番,然後離去。武則天回來後知道這一情況,一個罪惡的計謀產生了。她偷偷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扼死,然後依舊蓋上被子。不一會兒,高宗李治駕到。武則天佯裝笑容,迎接高宗,並陪著他來看望這個寶貝女兒。當被子掀起以後,發現女孩早已死亡。武則天頓時捶胸頓足大哭,忙追問左右侍女,侍女們嚇得心驚膽戰,連忙報告說:“剛才隻有皇後來過這裏。”高宗也不深問,大怒道:“皇後居然敢殺害我的女兒!”皇後無法自辯,一樁冤案就這樣做成了。高宗於是決意廢黜皇後。

就這樣,武則天以親生女兒為代價,扳倒了對手,最終登上了皇後的寶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武則天當了皇後以後,她的同父異母哥哥武元慶、武元爽,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懷運等,先後被調至京師,委以要職,武則天的姐姐及侄女也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和魏國夫人。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更何況人乎?然而,權力欲膨脹的結果,激起了這位婦人的惡毒之心。武則天為了當上皇後,不顧骨肉親情,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然後轉嫁給自己的仇人,不僅使自己逃脫了罪責,落得個幹幹淨淨,而且置對手於死地,從而達到一箭雙雕之效。

曹操難中巧脫身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在朝中爭權奪利。外戚為了除去宦官,把董卓召進京城。

結果董卓乘機控製了朝政,將少帝廢去,立陳留王為漢獻帝,濫殺朝中大臣,滿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司徒王允以做生日家宴為名,把朝中大臣秘密召集到家裏。三杯酒下肚以後,王允忽然掩麵大哭。

眾人感到非常吃驚,不禁問道:“今天是司徒生日,為什麽這樣悲傷呢?”

王允說:“我的生日並不是今天,這隻是一個借口罷了,免得董卓這個老賊懷疑。如今董卓掌握了朝政,幹了許多大奸大惡的事。再這樣下去,我們都會死在他的手中?”說完又哭,眾人也一齊大哭。

這時,獨獨一人卻拍掌大笑道:“滿朝文武官員,明哭到夜,夜哭到明,能把董卓哭死嗎?”

王允一看,原來是驍騎校尉曹操,便生氣地說道:“你曹家也受朝廷俸祿,不想報國,反而譏笑我們嗎?”

曹操忙解釋道:“您別誤會,我認為當務之急就是要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我雖然不是什麽英雄,卻願意刺殺董卓,取其首級,懸掛在京都城門,以告慰天下。”

“你有什麽辦法嗎?”王允離席悄悄問道。

曹操說:“董卓對我比較相信,我可以借此機會接近他,然後在尋找機會將他殺死。聽說司徒有一把七寶刀,願您借給我進入丞相府去刺殺董卓,即使我死了也是存所不辭。”

王允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曹操佩戴寶刀前去丞相府。他徑自來到小閣,隻見董卓坐在**,呂布侍立在旁。“你怎麽這麽晚才來呀?”董卓問。

“我的馬非常瘦弱,走得很慢。”曹操答道。

董卓對呂布說:“我有西涼進貢來的良馬,你去馬圈選一匹好的送給他吧。”呂布便出房去了。

曹操心裏暗自高興:“現在呂布已經不在這裏了,哼,董卓,你的死期到了!”想著就要拔刀,又怕董卓氣力大,一時不敢輕舉妄動。由於董卓的身體過於肥胖,經不起久坐,於是便躺到**,側身休息。曹操慌忙抽出腰間的寶刀,正準備動手殺他,不想董卓在**穿衣鏡內看見曹操在背後動刀,慌忙轉身道:“你要幹什麽?”

這時,呂布已經把馬牽到小閣外邊。曹操十分惶恐,情急之中突然有了主意,他雙手捧著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寶刀一把,今天想把它獻給丞相,以報答您的恩德。”

董卓接過一看,隻見刀背用七種顏色的寶石嵌入作裝飾,長約一尺有餘,既鋒利又珍貴,果然是一把世間罕見的寶刀。董卓大喜,欣然地收下刀,交給呂布保管,曹操便把刀鞘也解下交出。於是,董卓領著曹操出房看馬。

曹操牽馬一看,謝恩道:“果然是一匹好馬,不知騎上去的感覺會是怎樣的。”董卓便命手下人備好馬鞍。曹操牽著馬走出相府,躍上馬背,加鞭朝東南方向逃去。

因為他知道,這件事遲早會露出破綻的,因此必須早早離開這裏,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三個錦囊妙計巧脫身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就是一個善於運用謀略的高手,其中劉備東吳迎親,諸葛亮麵授趙雲三個錦囊妙計,就反映了他深刻的洞察力。

當時孫權擁有東吳之地,劉備已占據軍事要津荊州。東吳垂涎荊州已久,但一直未能得手。恰好此時劉備之夫人去世,消息傳到東吳軍營,大將周瑜心生一計,說:“劉備喪妻,必將續娶,主公有一妹,極其剛勇,侍婢數百,居常帶刀。我今上書主公,教人去荊州為媒,說劉備來入贅。待他來後,乘機囚禁,卻使人去討荊州換劉備。等他交割了荊州城池,我另有主意。”

東吳使者到達荊州,諸葛亮識破了周瑜詭計,又促成劉備前往東吳娶親,諸葛亮說:“我隻略用小謀,使周瑜不能得逞,而吳侯之妹,又屬主公所得;荊州也萬無一失。”臨行之前又製定破計之策,分別裝入三個錦囊,交給趙雲。令趙雲護送主公,並囑如有疑難,隻需依計而行即可。

趙雲護送劉備一行五百餘人一到達東吳駐地,就打開第一個錦囊看了計策,便喚五百隨行軍士,一一吩咐如此如此,眾軍領命而去,又教劉備先往見喬國老,那喬國老乃二喬之父,居於南徐。劉備牽羊擔酒,先往拜見,說了呂範為媒,迎娶夫人之事。原來這正是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預料孫權、周瑜的“招親”既然隻不過是一場騙局,那麽便可推斷孫權絕不會向東吳百姓宣傳此事,更不會告訴在東吳內政方麵據有實力地位的吳國太和喬國老,所以此事一旦敗露,就會使孫權難以下台。因此,諸葛亮定下了大造迎親聲勢的妙計。果然不出所料,在吳國太和喬國老的幹預下,劉備躲過災禍,並與孫權之妹成親。

卻說周瑜聞知弄假成真,心中大驚,又密定一計給孫權。孫權於是修整東府,廣栽花木,盛設器用,請劉備與妹居住,又增女樂數十人,多送金玉玩好之物。果然劉玄德為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趙雲心中十分著急,於是拆開第二個錦囊,果然是神機妙算。趙雲依計而行,急入府內,佯作失驚狀稟告劉備:“今早孔明使人來報,說曹操要報赤壁之仇,起精兵五十萬,殺奔荊州,甚是危急,請主公立即啟程返回。”劉備與孫夫人商議,借祭拜先人之機,瞞著孫權,逃出城外,趙雲等五百軍士一路同行。這第二計正是諸葛亮料到招親成功之後,孫權與劉備之間的矛盾並不會得到解決,孫權、周瑜在硬的一手失敗後,還會使出軟招術,以聲色犬馬、奢侈生活來腐蝕劉備的鬥誌;而久經沙場的劉備一旦跳入“安樂窩”,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諸葛亮安排了智激劉備回荊州的妙計。

正當劉備偕夫人逃出城外,孫權得到了消息,於是令陳武、潘阿選五百精兵,不分晝夜,追趕劉備。當劉備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麵對前後無路的困境,劉備驚慌失措。趙雲忙又取出第三個錦囊,獻與劉備看了。劉備於是請夫人解危,孫夫人果然說:“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有何麵目重相見乎!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於是孫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吳國前追後堵的幾員大將,使劉備得以逃命。當劉備到達自己駐地邊界,正被等候多時的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駛而去。之後,周瑜率水陸兩路伏兵追趕而至,又被預先設伏的關雲長、黃忠、魏延殺得大敗而去。原來諸葛亮早已料到,當劉備依第二條計策出逃後,東吳大軍必定會追趕,而僅以趙雲所帶五百軍士是難以抵禦的,隻有依靠孫夫人以國太之寵女、吳侯之愛妹的身份,才能鎮住東吳將領,於是在第三個錦囊中陳獻了借孫夫人之威退兵的計策。

由於諸葛亮善於運用謀略,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以三個錦囊妙計,破了周瑜假招親以奪回荊州的詭計,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說話算數

芒卯對秦王說:“大王您所任用的說士,沒有在諸侯國任職並為大王通達意見的人。我聽說聖明的君主不借助這樣的人也能果斷辦事。大王您想從魏國得到的無非是長羊、土屋、洛林幾個地方,您如果能推薦我擔任魏國的司徒,我就有辦法讓魏國獻出這幾個地方給大王。”

秦王說:“好啊!”就推薦他擔任了魏國的司徒。

芒卯對魏王說:“大王最為擔心的莫過於西部領土;秦國想從魏國奪取的,無非是長羊、王屋、洛林幾個地方,大王如若把它們割讓給秦國,則西部領土就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了。然後,借此機會請求秦國出兵向東進攻齊國,一定會開辟更大的疆土。”

魏王說:“好吧。”就把長羊等地割讓給了秦國。

割讓土地幾個月後,秦國還沒有出兵。魏王問芒卯:“土地已經割讓了好幾個月,可是秦國還不出兵,這是怎麽回事?”

芒卯急忙謝罪說:“我犯了死罪,可是我一旦死了,就如同盟誓的信約毀了一樣,大王沒有向秦國討債的依據了。請求大王赦免我的罪過,我去替大王向秦國提出要求。”

於是,芒卯去了秦國,對秦王說:“魏國之所以割讓長羊、王屋、洛林等地給秦國,就是想以此為代價換得秦國出兵,共同進攻齊國。現在土地已經割讓,但秦國卻不肯出兵,我會被處死的,我死了固然無關緊要,可是從此以後關東各國的士人們又有誰會拿有利益的事來服侍大王呢?”

秦王臉色變得非常嚴肅,他說:“國內有重要事情,所以沒來得及出兵,現在我謹以秦國軍隊聽從您的調遣。”

過了十天,秦國軍隊出動,芒卯同時率領秦、魏兩國軍隊向東攻擊齊國,開辟了二十二個縣的土地。

須賈巧舌解圍

秦軍在華陽打敗魏軍,趕走了芒卯並趁勝包圍了魏都大梁。

須賈替魏國去遊說秦相穰侯魏冉,他說:“我聽到魏國的大臣和王公貴族都勸說魏王道:‘當年惠王討伐趙國。在南梁打了勝仗,消滅了趙軍十萬人並攻破了趙都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邯鄲也還給了趙國;齊國進攻燕國,殺掉燕國奸相子之,攻破燕舊都,燕國沒有割讓土地,都城還是被歸還。趙國和燕國在遭遇大難的情況下之所以能保全國家,保持軍隊的強大,土地沒有被諸侯們吞並,就是因為他們能忍受苦難不輕易向別國割讓土地。宋國和中山國則不論誰去進攻它,都割地,國家隨後就滅亡了。我認為趙、燕兩國可以效法,而宋、中山那樣的事情卻不能去做。

“那秦國是一個暴戾貪婪沒有絲毫親情的國家,通過長期蠶食已經把魏國分得的原晉國故都的土地占光了,當年它戰勝韓將暴鳶,要割取八縣之地,韓國土地尚未完全獻上,它的軍隊又一次出動了。秦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啊!現在它又擊走芒卯,侵入北地,這不僅僅是進攻大梁,而且還想脅迫大王您多割地給它,大王千萬不能聽信他們。如果現在大王背著楚、趙兩國和秦國媾和,楚、趙肯定會在盛怒之下與大王爭著侍奉秦國,而秦國也一定接受它們。如果秦國借助楚、趙兩國軍隊的幫助再次來進攻魏國,我國想要逃脫危亡就辦不到了。希望大王千萬別和秦國媾和,大王如果確實想媾和,一定要少割地並求得秦國太子作為人質,不這樣做秦國必定會背信棄義的。’這就是我從魏國聽到的,希望您能把它作為自己考慮問題的參考。

“《周書》上說:‘天命不是永恒不變的。’這就是說僥幸的事情不可能一再發生。當年秦軍戰勝暴鳶割取八縣的功績,不完全是靠軍隊精良或計謀得當,幸運的成分占很大比例呀!如今又擊走芒卯、侵入北地並圍攻大梁,這等於是自認為天命是常在的,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想的。我聽說魏國要調集全國各地的精兵前來戍守大梁,據我估計不會少於三十萬,用這三十萬兵力守衛十仞高的大梁城,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重生,也不會輕易攻破它。如果輕視楚、趙兩國的援兵,兵臨十仞之城,攻打三十萬大軍而且誌在必得,我認為是從開天辟地以來從來就沒有過的事。進攻大梁如果不能成功,秦國軍隊肯定會疲憊不堪,陶邑也會丟失。這樣從前的功勞也一定會化為泡影的!

“現在,魏國還沒有拿定主意,您可以少索取一些土地以籠絡魏國。希望您能趁楚、趙的援兵還未到達大梁,盡快以少割地為條件與魏國講和,魏國還沒有拿定主意,因此少割地能講和一定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這樣您也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心願。楚、趙兩國氣憤魏國先於它們講和,肯定會爭相侍奉秦國,合縱聯盟會因此離散,然後您就可以隨便選擇對付他們的辦法。況且閣下您曾經割取過魏國占有的晉國故都一帶的土地,為什麽非要動用軍隊呢?不動用軍隊魏國就可以獻出絳、安邑兩地,這分明是為陶邑開通了兩條通道,並幾乎全部占領了宋國的故土,衛國也獻出尤憚。秦國的軍隊完好無缺並由您全權掌握,您有什麽要求達不到呢?您幹什麽事情不會成功呢?我希望您能全麵考察,千萬不要幹危險的事情。”

魏冉聽罷,用力一擊掌,說:“很好。”便下令撤出了對大梁的包圍。

唐太宗查案

唐太宗貞觀年間,湖南衡陽的一家板橋客店發生一起謀殺案。在店主張迪的妻子回娘家的那天晚上,張迪在店裏睡覺時突然被殺。

店裏的夥計懷疑是當晚住店的三個客官所為。因為這三個人在張迪被殺後不久,便匆匆離店走了。夥計們立即去追趕這三個人,追上一搜查,這三個人都帶著刀子,其中一個叫衛三的刀子上還有血跡,就把他們扭送到官府。他們開始時不承認殺了人,在動了大刑之後才供認他們是凶手。官府老爺讓他們畫了押,吩咐左右:“押入大牢,等候處斬!”

唐太宗李世民聽說了這個案子,覺得有些蹊蹺。三個客官與店主前無冤後無仇,為什麽要行凶殺人呢?李世民叫來禦史蔣恒,說道:“你去複查一下這個案子,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蔣恒來到衡陽,告訴當地官府不要立即處斬那三個客官。他對這三個客官親自提審,問道:“那天晚上你們為什麽半夜離開客店?”衛三回答說:“回大人的話,我們三人不是本地人,這次出來是為了做買賣。因為第二天要到60裏外去看貨,所以半夜動身。當時店裏的人都在睡覺,故而不辭而別。”蔣恒又問:“衛三,你的刀為什麽有血跡?你要如實招來!”衛三又說:“小人確實不知刀上的血從何而來。我在睡覺前曾洗刷過我的刀,不知為什麽第二天上麵竟有血跡。小人的話如有半句假話,情願受死!”

蔣恒初步斷定這三個人並非凶手,他給李世民寫信談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回信說:“愛卿複查此案細而有加,令我十分高興。我看追查真凶,不妨采用打草驚蛇之計。”至於如何采用打草驚蛇之計,唐太宗並未詳談。蔣恒知道這是唐太宗有意考驗他。

蔣恒苦想了整整一個晚上,終於有了主意。

第二天,蔣恒讓板橋客店的所有人員都到官府集合。人到之後,蔣恒又說人不足數,次日再來。他隻留下一個80歲的老婆婆,與她說了一些有關無關的話,很晚才放她回去。老婆婆剛出門,蔣恒就吩咐一個獄卒說:“你秘密跟蹤老婆婆,看誰主動與她說話。”獄卒緊跟著老婆婆不放,果然有一個男子前來問老婆婆:“官府都問了你些什麽?”老婆婆實言相告。蔣恒又叫客店的人到官府集合兩次,每次都讓老婆婆晚走,那個男人總是向老婆婆問來問去。

蔣恒立即派人追查這個男人與店主的關係,得知此人與店主的妻子有曖昧關係,張迪為此與他鬧過糾紛。蔣恒下令將這個男人逮捕,經審問這個男人果然是殺害張迪的凶手。

原來,這個凶手與張迪之妻長期通奸,為達到霸占店產、永遠姘居的目的,他一直想謀害張迪。那天晚上來了三個帶刀的客官,於是產生了借刀殺人、移屍嫁禍的念頭。他先讓張迪妻回娘家,半夜裏潛入客房,用衛三的刀殺死張迪,又把帶血的刀裝回刀鞘。

蔣恒依唐太宗李世民的打草驚蛇之計,終於使這件疑案真相大白。李世民對蔣恒大加讚賞一番,賜給他絲綢200匹,並升他做侍禦史。

裝聾取證

明朝都禦史韓永熙在江西為官時,江西地麵太平無事,百姓都稱讚韓永熙的德政比皇上還要高。而韓永熙卻從不沾沾自喜,還偶爾做幾件有辱自己身份的事,讓百姓們抓住把柄,街談巷議,任人胡說。

有人問他:“你何必敗壞自己的名聲呢?這對你有什麽好處嗎?”

韓永熙答道:“天子是天下第一,誰超過他,誰還能活嗎?”

一次,手下來報說寧王朱宸濠的弟弟來了。韓永熙大吃一驚,想不出他來的目的,隻是叫人準備了一個白木小桌,隨時聽用。

朱宸濠手握重兵,朝廷對他的態度一向是壓製與拉攏並施。韓永熙知道,寧王的弟弟無故前來,絕非好事。

果然,朱宸濠的弟弟一見到他,便叫所有的人全退下,單獨對韓永熙說道:“寧王要謀反,你要小心啊!他的軍隊離你這裏非常近,他若起兵,最先遭殃的是你!”

韓永熙呆呆地聽著,過了許久才歪著頭,瞅著寧王的弟弟,又用手指著自己的耳朵,大聲問:“你說什麽?大聲點!”

寧王的弟弟又高聲地重複了一遍。

韓永熙還是皺著眉,大聲說:“我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擊中了,聽不太清你說的話。”

寧王的弟弟愕然道:“怎麽會被雷擊中呢?”

“你又在說什麽呢?”

“我說你這個老烏龜!”寧王的弟弟不太相信韓永熙是聾子,故意用話激他。

韓永熙搖搖頭道:“不行,不行,你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見,這樣吧!”

他把事先準備的那個白木小桌拿出來,說,“你把要說的話寫在這上麵,我看了就知道了。”

寧王的弟弟隻好將寧王想謀反的事全寫在那白木小桌上麵。

韓永熙邊看邊故意顯出驚訝的神情,大喊可惡。寧王的弟弟寫完便走了。

韓永熙立即把寧王欲謀反之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來調查了很久,一點證據也沒有找到。當時寧王與弟弟關係又非常密切,推說根本就沒有此事,並說韓永熙有意誣陷王爺,當處斬刑。

朝廷立即逮捕了韓永熙,欲定其罪。

韓永熙將白木小桌拿出來作證,這才免於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