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這一年是梁武帝蕭衍在位的第47年,也是他人生中的第85個年頭。

在當時,論在位時間長短,梁武帝隻輸給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而論壽命,梁武帝卻是之前曆代皇帝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即便加上後世,也隻是不及號稱“十全老人”的愛新覺羅·弘曆一人而已。

乾隆帝自稱“十全”,不過是倚仗武功十件。雖然也很了不得,但畢竟隻是武功啊:哪怕是攢夠一百個武功,以此得名“百全老人”,也未免太過單調了。

相比之下,梁武帝雖然武功沒有那麽完滿的數字,但論權謀,論治國,在位47年的他,已然足夠位列“千古一帝”之席了。而論文學,梁武帝也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文豪。他的詩歌他的賦,在文學史上說起來,比起那位寫詩萬首卻無一被人記住的弘曆,不知高明到哪裏去了。

然而梁武帝終究不能算是“千古一帝”,蕭衍也因此更多地被後世以“文學家”“佛係天子”這樣的名頭記住。

一切的一切,隻因蕭衍多活了一年,而梁武帝在位最後一年的那件事,不僅毀滅了他的生命,也毀掉了他的名聲。

所有的一切始於一個吉祥的夢。

公元548年的某日,梁武帝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史載“高祖夢中原平,舉朝稱慶”。

他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寵臣朱異,並自吹“吾為人少夢,若有夢,必實”。

善於拿捏聖意的朱異說,這是“宇內方一之征”。果然沒過多久,東魏一員大將便攜所轄河南地向南梁獻上了降表。

來者何人?侯景也。

2

侯景,字萬景,鮮卑化羯人。此人打小就行為不羈,深為鄉裏人所忌憚。成人後“驍勇有膂力,善騎射”。北魏末年,侯景投軍,先後在鮮於修禮、葛榮、爾朱榮帳下效力。而當爾朱榮被高歡誅滅後,侯景投了高歡。

侯景雖然為人“殘忍酷虐”卻馭軍嚴整,每次打仗所掠得的財寶,皆班賜將士,所以侯景的軍隊頗有戰鬥力。侯景也因此很受高歡的重用。

公元534年,高歡立孝靜帝,建立東魏,自己獨攬大權,而侯景則被高歡委以重任。史載:“魏以為司徒、南道行台,擁眾十萬,專製河南。”

簡單說,黃河以南直到梁境、洛陽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土地,都是侯景的地盤。

對高歡,侯景是服的,敬稱其為“高王”;而對高歡的長子高澄,侯景卻非常不待見,直稱其為“鮮卑小兒”。史載侯景曾揚言道:

“王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共事!”

另一邊高歡對侯景心裏也是非常有數的。公元547年,高歡病重時,對其子高澄說:“侯景狡猾多計,反覆難知,我死後,必不為汝用。”

於是高氏父子便寫信召侯景入朝。

侯景顯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高王一死,自己也必大禍臨頭。見到召自己回朝的書信,侯景心中頗為不安:這時候回去,不等於送死嗎?於是在高歡去世數日後,侯景果然反了。

侯景的地盤,處於東魏、西魏、南梁三國的交界處。這塊地雖然不小,但畢竟是四戰之地,憑這個自立,獨自對抗三國的哪一方,都是很扯的事。所以在舉起反旗的那一刻,侯景就張羅著找靠山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西魏。

在高歡立孝靜帝建立東魏後不久,他的死對頭宇文泰就立文昭帝建立西魏,與東魏對峙。當時的三國若說哪家最強,東魏、南梁也許還能爭一爭,但若說誰最弱,那真的非西魏莫屬了:國土小,經濟弱,人口少。

應該說,侯景的選擇是很精明的。身為東魏大將,叛歸主子的死敵,又求以河南六州內附,這對西魏來說,難道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嗎?

然而西魏的話事人宇文泰,可是老油條。在他眼裏,這樁看似穩賺不賠的買賣卻因為侯景的存在而風險陡增。

都知道侯景這人反複無常,算上高歡父子,侯景可是已經換了四個東家了。而且幾乎每換一個東家,都會與前東家為敵。今天他投了我,明天他又叛我,怎麽辦?

所以宇文泰對侯景的答複是:好啊,歡迎啊。不過你得入朝為官,而你的地盤,則由我派人接收。

侯景一看傻眼了:這跟高氏父子召我回朝有區別嗎?於是侯景表麵上接受西魏所封官爵,卻又暗地裏尋求第二選項—南下投梁。

3

麵對這封降表,梁武帝君臣要怎麽辦呢?

群臣廷議時,以尚書仆射謝舉為首的一幹大臣均表示反對。理由有兩個:

其一,還是侯景的人品問題。雖然這人能征善戰,但他反複無常啊,誰能保證他會忠心為南梁效力呢?

其二,如謝舉所言,南梁“頃歲與魏通和,邊境無事。今納其叛臣,竊謂非宜”。此時南梁與東魏高氏,關係尚好,接納東魏的叛將,不是明擺著要破壞兩國關係嗎?

梁武帝雖然很想接納侯景,但一聽群臣這麽說,自己也猶豫了。大清早自己一個人來到武德閣,自言自語道:“我國家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詎是事宜,脫致紛紜,悔無所及。”

老人家內心是糾結的。

而深諳聖意的朱異此時又出現了。朱異應聲答道:“聖明禦宇,上應蒼玄,北土遺黎,誰不慕仰?為無機會,未達其心。”

上來一句把老人家捧得高高的:聖上英明,天命所在,北方的人都想著歸順呢,這不是沒機會嗎?

緊接著朱異又說:“今侯景分魏國大半,輸誠送款,遠歸聖朝,豈非天誘其衷,人獎其計!原心審事,殊有可嘉。”

點明兩件事,第一侯景帶來的是“魏國大半土地”;第二,這是“天誘其衷”,老天的旨意。

最後朱異不忘補一刀:“今若不容,恐絕後來之望。此誠易見,願陛下無疑”。

人家來投你,你不收,以後還會有人來投你嗎?

三下五除二,把老人家說動了。

想想那大片河南土地,想想良將,想想天命,想想自己的年紀,想想功業,想想那天做的那個夢,梁武帝下了決心:“得景則塞北可清;機會難得,豈宜膠柱!”

於是梁武帝封侯景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台,並先後兩次派兵北上,支援侯景,為首大將乃蕭淵明。

4

蕭淵明之父蕭懿是蕭衍的兄長,讓親侄子統兵出征,這種事放在宋、齊兩代是罕見的。兩代都以屠戮宗室出名。叔侄這麽近的關係,莫說掌兵,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劉宋前廢帝劉子業在位時,百般虐叔,最後卻被自己的叔叔劉彧反殺了。宋明帝劉彧上台後,旁支上位心中不安,於是殺光各路侄子。宗室之慘,難以名狀。

然而蕭衍是個慈父。

雖然早年揮軍征戰四方,刀下鬼多得數不過來,雖然覆齊建梁之後,對齊明帝蕭鸞一係幾乎斬盡殺絕,但與宋、齊的篡位者不同的是,蕭衍不是嗜殺之人:對蕭齊宗室的殺戮,僅限於蕭鸞一係,而對自家宗室的重視和愛護無以複加。

比如對亡兄蕭懿的兒子,盡數封侯;而對蕭琛、蕭景等宗室,均委以要職。甚至,有的宗室觸犯了法律,蕭衍也網開一麵,不予追究。

對待宗室,蕭衍一直懷著一份親情,以致當時史臣有論:“高祖光有天下,慶命傍流,枝戚屬璉,鹹被任遇。”

對宗室如此,對自己的兒子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長子昭明太子蕭統外,其餘七子均封王,各鎮一方。其中二子蕭綜之事,讓老人家特別費心。

當年蕭衍起兵反齊、誅殺東昏侯蕭寶卷之時,蕭寶卷的妃子吳氏已有身孕。後來吳氏被蕭衍納為妃,僅七個月便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即蕭衍的次子蕭綜。宮中人多疑此非蕭衍骨肉,蕭衍卻不疑,照樣封王。

蕭綜長大後,吳氏因忌恨失寵於蕭衍,故對蕭綜說出了身世。蕭綜大驚,決心與蕭衍決裂。在一次與北魏的戰爭中,蕭綜趁機投靠了北魏,更名蕭纘,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

蕭衍知道後非常生氣,下令“削爵土,絕屬籍,改其姓為悖氏”,但很快又恢複原來的樣子,甚至封尚在梁土的蕭綜的兒子為侯。可見蕭衍心中的放不下。

蕭衍對親子如此,待養子亦不薄。

侄子蕭正德,在蕭衍長子蕭統尚未出生時,被過繼給蕭衍做兒子。等到蕭統出生,蕭正德又回歸本宗。蕭衍稱帝後,封他做侯。由於落選太子,蕭正德懷恨在心,居然投奔了北魏。

神奇的是,一年以後,在北魏混不下去的蕭正德居然又跑回了南梁。更加神奇的是,蕭衍居然沒有責罵他!隻是流著眼淚勸誡了一番,不僅恢複了他的侯位,還封了將軍。

蕭正德回梁後,惡性不改,到處為害,然而蕭衍也沒怎麽懲罰他,還給他升官。549年,蕭正德竟是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擔任守衛京畿的要職了。

很快,蕭衍的寬仁便收到了“回報”。

5

蕭淵明帶兵北上支援侯景,入了東魏境內,梁、魏正式撕破臉皮。

侯景見南梁派兵來了,心中暗喜。另一邊東魏自然也沒閑著,迅速組織人馬,南下驅敵平叛。

這一次,侯景和蕭淵明運氣不太好,因為東魏派來的軍隊,領軍的是大都督高嶽,而實際指揮作戰的,則是慕容紹宗。

史載侯景最開始聽聞東魏派來的將領是韓軌,不屑地說道:“啖豬腸小兒!”

後來聽說來的是大都督高嶽,侯景還是一副很牛的樣子:“此爾。”

等到聽說慕容紹宗到了,侯景“扣鞍”曰:“誰教鮮卑小兒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未死邪?”

嚇得以為高歡詐屍。

之後發生的戰事,也的確印證了所謂“侯景克星”慕容紹宗的實力。先是閃擊蕭淵明,一戰生擒。然後與侯景耗,耗到侯景軍隊糧盡,人心浮動;接著施展攻心術,對侯景的軍隊大打親情牌,使之潰散,趁機衝殺。搞得侯景身邊僅剩八百騎兵,狼狽逃入江南。

就這樣,梁武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隻得到了一個反複無常的戰將和他的八百殘兵,而所謂河南地卻寸土未得,甚至還搭上了自己的侄子和數萬士兵。

對於看重親情的蕭衍來說,侄子被俘虜,讓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痛徹心扉。恰這個時候,東魏那邊卻伸來橄欖枝。

年輕的高澄,其老辣程度絲毫不遜於其父高歡。他很清楚逃入江南的侯景,對南梁來說就是一顆炸彈,而引爆這顆炸彈最好的雷管,便是剛剛被俘虜的蕭淵明。

原來蕭淵明被俘後,受到了東魏的款待。在高澄的授意下,東魏孝靜帝親自接見蕭淵明和眾將帥,解除對他們的囚禁,將他送往高澄的居所晉陽。而高澄對蕭淵明也禮遇有加,十分親切地對他說:“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聞彼禮佛文,常雲奉為魏主,並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自出師薄伐,無戰不克,無城不陷,今自欲和,非是力屈。境上之事,知非梁主本心,當是侯景違命扇動耳。侯可遣使諮論,若猶存先王分義,重成通和者,吾不必違先王之旨,侯及諸人並即放還。”

在這段談話中,東魏丞相高澄首先追溯了魏、梁雙方多年的傳統友誼,雖然戰場上東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想想看還是以和為貴。緊接著,高澄一麵給南梁的出兵開脫,說發動戰爭那不是梁主本心,是受了侯景的煽動;一麵又點明,隻要魏、梁議和,梁交還侯景,魏自然也就交還蕭淵明等人。

蕭淵明聽了大為感慨,立即修書一封送往建康。

這封信成了一把鑰匙,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

6

蕭衍看了信之後,哭了。於是與諸臣商議該怎麽辦。

朱異等人堅持“靜寇息民,和實為貴”,主張答應東魏的條件議和。

隻有司農卿傅岐看得透,說道:“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故命貞陽(蕭淵明)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圖禍亂。若許通好,正墮其計中。”

這分明就是高澄的反間計,千萬不要上當!

然而朱異等人堅持要和平,不要戰爭。蕭衍也不想再用兵,於是就給蕭淵明回信,感謝高澄款待,“當別遣行人,重敦鄰睦”。

此時身在壽陽的侯景,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無數神獸飛奔而過。

梁、魏議和?這不分明拿我做籌碼嗎?

侯景立即作書一封送往建康給梁武帝,痛陳不可與東魏言和。侯景不放心,又叫人拿了三百兩黃金,厚賂朱異,想讓朱異幫自己說好話。

天真!朱異是什麽人?作為梁武帝幾十年不倒的專寵,朱異隻會講梁武帝愛聽的話,隻會順著梁武帝的心意去說,憑這點錢讓他“直言進諫”替一個降將說話?想得美!

金子,朱異收下了,但話,卻沒有給侯景傳。

侯景不甘心,又寫了兩封信發到建康,得到的回複是兩個大寫的“不”。

侯景被逼到了角落裏。為了心中最後一絲希望,侯景作了一封偽信,詐稱東魏方麵要求以蕭淵明交換侯景,將信發往建康。蕭衍看後,打算同意。傅岐力諫:“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就執!”

人家窮途末路來投,我們收了他卻又要將他拋棄;而且人家百戰之將,你說抓起來,就能抓起來了?

朱異等人卻不以為然:“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

派個使臣去把他抓起來就夠了。

於是蕭衍回複高氏說:“貞陽旦至,侯景夕返。”

侯景聽到消息後,心態徹底崩了,大罵:“我固知吳老公薄心腸!”

身邊的僚屬說了:“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王圖之!”

侯景一咬牙,反了!

7

梁武帝真的老了。

自侯景決定要反,到侯景真正開始造反,中間其實隔了好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侯景依然不停地向建康索要物資,雖然態度越來越傲慢,但梁武帝卻一一應允。史載“賞賜錦彩錢布,信使相望”。

同時,也不斷有人向梁武帝告發,說侯景要反,但梁武帝並未當回事。正如朱異所說:“景孤危寄命,譬如嬰兒仰人乳哺,以此事勢,安能反乎!”

宗室鄱陽王蕭範接連請命合兵討伐侯景,梁武帝不許。朱異代梁武帝回複說:“鄱陽王遂不許朝廷有一客!”

甚至,侯景邀梁將羊鴉仁同反,羊將使者綁了送到建康,朱異仍說:“景數百叛虜,何能為?”

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侯景的實力漸漸恢複,終於,舉兵的那一天來了。

打著“清君側”的名號,侯景率軍直取建康,所列佞臣之首正是朱異。

梁武帝聽說侯景造反後,大笑說:“是何能為,吾以折棰笞之!”

的確,侯景舉兵時,兵不過八千。然而,此時的侯景久經戰陣,正是當打之年,而梁武帝則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揮軍大戰四方的蕭衍了。當梁武帝派出的平亂軍隊按部就班地開赴淮南時,侯景卻早就做好無後方作戰的打算。他聲東擊西,率領輕兵出其不意地攻占滁州、和縣,擊敗守江梁軍,從采石磯渡江。梁廷震動。

除了戰略上技高一籌,梁武帝末年尖銳的社會矛盾,也著實幫了侯景的大忙。由於縱容宗室、高門世家,梁朝表麵上看其樂融融,實際上暗流湧動。大量的奴仆、平民,飽受梁廷掌權者的欺壓,以致侯景軍至,一呼百應。開始時不過八千人,怎想兵越打越多,到建康城下時竟已有十萬之眾。

梁武帝早年治下的“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如今一去不複返了。

建康城自東吳起做首都,後又曆經東晉、宋、齊三代,經營良久,就算侯景人多,也沒那麽容易攻破。然而負責京畿防禦的蕭衍養子蕭正德,卻早就被侯景收買,背叛了對自己數有恩典的養父。在蕭正德的引導下,侯景軍順利地攻進了建康,梁武帝則率守城殘軍退入台城(宮城),在名將羊侃的組織下死守。

從548年10月到549年3月,台城攻防戰打了五個月。蕭衍的兒子們呢?

此時蕭衍的兒子中,健在的隻有三子蕭綱、六子蕭綸、七子蕭繹、八子蕭紀。

三子蕭綱跟父親蕭衍一起,被困在台城。能自由活動的隻有另外三子:六子蕭綸,即統兵征討侯景的主帥,能力有限,打侯景打不過;七子蕭繹,鎮江陵,倒是派兵勤王了,可看起來不怎麽積極;八子蕭紀,鎮蜀中,幹脆不發兵平叛。

直白點說,對老七、老八而言,困在台城的並不是什麽“父親蕭衍”,而是大梁王朝的開國君主梁武帝。正牌太子蕭統早已故去多年,隻要梁武帝一去世,這皇位,花落誰家未可知。

作為皇帝,梁武帝的功過還不好簡單地評斷,但作為父親,蕭衍可以說是很失敗了。

8

羊侃病死了,台城也終於失陷了。

當聽到侯景軍湧入台城的消息時,梁武帝“安臥不動”,問近臣:“猶可一戰乎?”

近臣回答說“不可”。

梁武帝感歎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複何恨?”

不一會兒,侯景帶兵進了皇宮,一次史上絕無僅有的會麵就此展開。

侯景首先表態:“為奸佞所蔽,領眾入朝,驚動聖躬,今詣闕待罪。”

梁武帝於是召見侯景。侯景入殿後,梁武帝“神色不變”。梁武帝問道:“卿在軍中日久,無乃為勞!”

侯景竟然不敢抬頭看梁武帝,“汗流被麵”,滿頭大汗。

梁武帝又問:“卿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猶在北邪?”

侯景居然答不上話。旁邊的將領代侯景答道:“臣景妻子皆為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

梁武帝又問:“初渡江有幾人?”

侯景回答:“千人。”

“圍台城幾人?”

“十萬。”

“今有幾人?”

“率土之內,莫非己有。”

梁武帝終於不說話了。

於是侯景退下來,對僚屬說了這麽一段話:“吾常跨鞍對陣,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見蕭公,使人自懼,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以再見之。”

之後,雖然台城盡為侯景控製,但在梁武帝麵前,侯景的要求卻皆得不到滿足。侯景想借梁武帝之名發號施令,竟被梁武帝三言兩語懟回去。侯景無奈,隻得削減梁武帝膳食。86歲的老人終於扛不住了,憂憤成疾。

臨終前,梁武帝覺得口苦,想喝蜜卻不可得。兩聲“荷!荷!”成了他最後的遺言。

梁武帝死了,在位48年;蕭衍死了,享年86歲。

總共55年國祚的南梁,幾年之後也壽終正寢。

經此一亂,南朝國力一落千丈,哪怕繼任的國君如何努力,都難以恢複梁初的版圖和國力。

東魏於此亂並未占得多大便宜,倒是西魏,拜蕭衍那兩個兒子所賜,占據了巴蜀和荊州,一躍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的。

再之後,陳代梁,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繼而北周滅北齊,隋又取而代之。

公元589年,隋滅陳。梁武帝做夢想實現的宇內一統終於實現。

華夏的命運,就此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