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二次空戰
已經進入電子時代的今天,誰能巧妙地運用導彈,誰手裏就有鋒利的劍。誰能嚴密地組織電子幹擾係統,誰就有最堅固的盾。————劉亞洲《這就是馬爾維納斯》。
就在庫賽?阿卜杜拉將軍及其手下緊鑼密鼓的穩定自己在南阿塞拜疆地區的統治時,美國和蘇聯在邊境上的軍事行動已經開始逐漸升級。
5月7日,蘇聯外高加索軍區第13軍軍屬遠程炮兵的BM-28“颶風”遠程火箭炮以猛烈的炮火打擊了土耳其境內20多公裏處的地帶,給正在圍剿蘇聯特種部隊的美國和土耳其部隊造成了相當的損失,有130多名北約士兵傷亡。這標誌著蘇聯將不再畏懼和美國的正麵碰撞,而將使用自己的肌肉和斧頭來解決問題。
蘇聯人的憤怒讓形勢就開始按照不受控製的方向發展。5月7日夜,美國駐土耳其司令部下令適當反擊,美國空軍的F-4G戰鬥機對邊境上正在監視蘇聯雷達站進行了空襲,戰鬥機發射的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成功的摧毀了蘇聯的三台地麵監視及搜索雷達,11名蘇聯官兵傷亡。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裏?烏斯季諾維奇還沒有來的及發怒,美國空軍的F-16戰機就沿著剛剛被打開的電磁通道進入蘇聯境內,使用空對地導彈摧毀了白天進行炮擊的一個火箭炮陣地。
雖然在第13軍強大的防空能力的威懾下,在蘇聯空軍和防空軍的威懾下,美國人隻是炸掉了整個13軍十個火箭炮陣地中的一個,但蘇聯人仍然暴怒無比。天剛一亮,也就是五月八日白天,在邊境及南阿塞拜疆的上空就又爆發了一場空戰。
這次空戰是美國空軍的F-15、F-16的混合機群進行的攔截蘇聯前線航空兵的作戰,蘇聯方麵則主要由米格-23,米格-25,蘇-15護衛著蘇-22、蘇-24和圖-26“逆火”式轟炸機準備打擊美國前線地麵部隊,以找回昨晚失去的麵子。
這次空戰蘇聯人充分吸取了上次空戰的教訓,準備了大量的地麵雷達和抗幹擾設備,同時將自己先進的地對空防空導彈拉到了邊境附近。這種代號為C300P的新式防空導彈射程達到100公裏,蘇聯人利用它和其他防空武器構建了完整的高中低防空網絡,可以說此時想使用反輻射導彈或者自殺式無人機對付蘇聯人已經不是那麽容易的了。
蘇-15也好,米格-25也好,都屬於截擊機的範疇,而截擊機則是高度依賴於地麵指揮的。上次空戰中蘇聯人由於失去了地麵指揮和引導,導致戰機在空中變成了瞎子和聾子,著實被美國人教訓了一通。但現在擁有了強大的地麵指揮措施後,截擊機的作用就開始逐漸顯示出來。
這是一次典型的的空中對抗,這次美國人的EF-111A和EA-6B電子戰機全部出動,強大的電子幹擾也壓製對蘇聯空軍的戰機和地麵雷達造成了很大威脅。但蘇聯人也算是有備而來,地麵上的大批反幹擾設備一起開動,強大的功率使得技術人員們紛紛後退到一個安全距離外進行操縱。電子戰上美國人略占優勢,擁有了主動權,但是卻並沒有壓製住蘇聯的通訊和探測係統,所以雙方的叫較量主要來看空中戰機的表現了。
這一次美國人沒有再象上次一樣的客氣,F-15C型戰鬥機組成的鷹之牆完全的發揮了它的威力。“鷹”式戰鬥機群不再象上次一樣輕敵,隻是以平麵編隊的方式進入戰區,而是以高中兩個編隊協同作戰。一個位於4萬英尺的高空,一個位於1萬2千英尺的高度上,交替掩護作戰。
雙方的戰機拉開大編隊,全副武裝、咬牙切齒的相向飛行。當距離接近到20多公裏時,開始相互發射導彈,一時間天空中彈道縱橫,導彈的火光亮成一片。在E-3預警機的支援下,美國空軍戰機發射了AIM-7“麻雀”中程空對空導彈,而蘇聯戰機則幾乎在同一時間發射了AA-7“尖頂”空對空導彈。
此時的中距離空戰主要集中在15到25公裏之間的距離上,飛行員用肉眼已經可以發現遠處的敵機,所以還談不上超視距空戰。但無論是中距離空戰還是後來的超視距空戰,導彈自身的性能和載機雷達的性能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國F-15戰鬥機的雷達自然不必說,是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軍事裝備,而戰機搭載的麻雀空對空導彈也是性能不凡。
麻雀空對空導彈是世界上的第一種空對空導彈,它的曆史可上溯到1946年,剛擁有獨立地位的美空軍委托道格拉斯公司研製一種無線電製導的高速火箭(HVAR,後正名為空空導彈),這種火箭主要用於攻擊敵方的轟炸機和戰鬥機。
它的最初編號為KAS-1,到1947年9月編號改為AAM-2,並開始有“麻雀”代號,1948年美軍實行新式編號製度後又改為AIM-7。但是直到1959年,第一種AIM-7“麻雀”A型空空導彈才裝備美空軍戰鬥機。
不過“麻雀”的起步比較坎坷,無論是在越南戰爭中,還是在其他的場合,它的表現非常糟糕,基本就是一枚無控大火箭,命中率很低。以至於它的大用戶伊朗空軍對它深惡痛絕,有一次,伊朗國王巴列維問本國空軍參謀長AIM-7“麻雀”導彈表現如何。這位參謀長回答說:“陛下,我的飛行員寧可在空戰中向敵人戰鬥機扔石頭,也不願意使用‘麻雀’導彈。”
麵對這種情況,麻雀導彈的生產商雷神公司感到了壓力,他們不斷的使用各種新技術對導彈進行改進。雖然初期的麻雀型號性能一般,體積大、笨重、所需設備複雜,但在雷神公司的努力下,這種導彈的性能在逐步的提升著。
70年代中後期,隨著世界科技的進步,大量的新式電子技術出現,這也給麻雀導彈帶來了福音。雷神公司終於在1977年推出性能全新的升級版“麻雀”即AIM-7F“麻雀”空空導彈,隨後又在1980年推出了它的升級版——AIM-7M導彈。它們主要是換上脈衝多普勒兼連續波半主動雷達複合製導,飛行馬赫數提高到4。新導彈操縱靈活,可靠性強,抗幹擾能力增加,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能對付多個目標。
新麻雀一出現便有驚豔表現,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貝卡穀地之戰第一天中,以色列空軍使用麻雀導彈擊落了十多架蘇製戰機,麻雀導彈天下揚名。而現在,美國人和蘇聯人的空戰中,自然不能少了這位曆經坎坷,但終於進化成不死鳳凰的小麻雀了。
如果說1982年6月的貝卡之戰是以色列和敘利亞這兩個學生之間的戰鬥,而戰鬥的結果是以色列痛揍了敘利亞一頓,那麽1985年5月的這次空戰就是兩個老師之間的決鬥。這一次是雙方都進入了最佳狀態,麵對麵的激烈空戰。美國人使用先進的預警機搭配一定數量的高性能戰鬥機進行空戰,而蘇聯人則依靠地麵引導和指揮,在地麵支援下進行對抗。
可以說,這是一次完全兩個風格,兩種思想,兩種體係的對抗!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以反應當前及未來空戰的發展方向。
空戰開始於麻雀——因為蘇聯的AA-7“尖頂”空對空導彈也有著大量的麻雀基因,它是在1971年蘇聯得到的美國麻雀導彈的基礎上開發而來的。(其實開發的是K-25,而AA-7原形代號為K-23,改進型K-24,但它們也使用了大量研究麻雀導彈的成果。在試射對比中,K-23/24的表現要好於K-25,所以蘇聯人放棄了K-25,隻是他們沒有想到美國人後來能把“麻雀”導彈能改到那麽強的程度)。
AIM-7M“麻雀”導彈和它的遠方親戚AA-7“尖頂”空空導彈在空中劃出了靚麗的火線,隨後爆炸成了一個個火球。整個天空中不斷閃現出刺眼的閃光,美蘇第二次空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