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考察的問題
吳蔚當然知道陶小兵是衝他來的。他麵上表情不變,微笑著看向鐵小東,等著陶小兵的解釋。誰知陶小兵卻一言不發,坐到座位上低著頭。
會場就此沉默下來,沒有人說話,有的低著頭,有的人盯著吳蔚,要看看這位新主持工作的年輕人如何處理。
兩三分鍾後,吳蔚才把筆飛快地在指尖轉了一下,“剛才咱們說到哪兒了?哦,對,該精誠團結,把積餘的事情幹好。從哪裏入手,各位,有什麽想法?”
“當然是礦!治不好礦,屁的事也幹不了。”陶小兵上來就嗆了一句。
吳蔚扭頭看向陶小兵,“陶縣長,如何治礦?你是主管領導,有何高見?”
“沒有高見。如果有的話,積餘就不好落到現在這步田地。”陶小兵說的話特硬,硬度堪比金剛石。
“到了哪步田地?照陶縣長所說,積餘現在是沒得救了?”
“有的救沒的救,你這個主持工作的副縣長說了算。”
“哦……對,積餘的工作幹不好,雖然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但我想,我也有無法推卸的責任吧。在各位麵前,我年輕,有年輕人的血氣和剛性,以後如果真有對不住各位的地方,各位還得多擔待。我的一位老領導曾經對我說,‘你對工作負責,我才能對你負責!’這話一直記在我心裏。我不敢打包票能把積餘的工作搞上去,但我打包票,真心對待這裏的每一個人。”
陶小兵直想撇嘴,說的比唱的好!真心對待,什麽叫真心對待?等下次選縣長的時候,你推薦我,你讓賢?
“今天這次會,是我主持政府工作的第一次政府常務會議,也是明確工作方向的會議。在此之前,我對積餘的情況做過全麵的調查了解,雖然不如陶縣長董縣長那麽深入透徹,沒有掌握到最精髓的東西,但也逐漸形成了我的個人觀點。從目前來看,我縣的經濟支柱產業就是礦業開采,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還得學會多條腿走路。眼下礦業發展所要的,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我們沒有大型支柱性企業,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努力引進戰略支撐企業,上大項目、好項目。一個企業起來,救活整個縣的經濟,我們缺的就是這個。成長性良好的企業不用太多,一個就夠了,畢竟我們一個縣空間有限,而這個企業的上下遊相關產業的引進,也是我們的重要,這樣我們引進一家企業,就能招來一批企業。這個道理,相信各位都明白。”
“話說的容易,項目建設,招了這麽多年的商,能招進幾個來?現在的那些小鐵選小煉鋼,都是國家產業政策不允許的,早晚都得淘汰!現在,有些黑心老板,根本不考慮環境容量,瞎上、大上、亂上!鄉鎮為了地方財力的增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還幫著打馬虎眼!”陶小兵冒怨氣道。
吳蔚不露聲色地看了他一眼,沒有理他,而是把目光轉向了從市發改委下來任職的林鳴,“林縣長,你在發改委工作過,你來說說,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肯定有猜到的見解,你來說說,目前如積餘這樣的地區應該如何發展?”
“這個……在發改委工作的時候,我對積餘縣的經濟現象做過一些研究,但還不徹底,我也不多說什麽,我隻想強調一點,積餘的發展,單靠礦業肯定不是長久之計。礦畢竟是不可再可的資源,隻能保得了咱們一時,卻保不了積餘的一世。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人的問題?此話怎解?”吳蔚眉毛一揚,想要看看他有什麽高招兒。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科技現象的主體。我去外地考察的時候,他們的經驗很值得借鑒,跟蝴蝶效應有些相似。簡單說,就是引進一個院士,院士帶過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又帶過來更多的企業,慢慢就會形成龐大的產業群,那個地方的經濟總量讓我羨慕得要死,就是從十多年前引進一個博士工作站開始的!他們的產業是生物醫藥,很朝陽的一個產業。潛力非常大。”
吳蔚的興趣馬上提了起來,伸長脖子問道,“林縣長,你們去的哪個地方?”
“南蘇省的蘇馬縣,是全國百強縣第三位。”
“哦,我知道蘇馬縣,但並不清楚他們是怎麽發展起來的。林縣長,如果可以的話,是不是能聯係一下他們,咱們好去取取經?”
“這個……恐怕不太合適。”
“為什麽?”
“蘇馬縣的成功模式,是不可以複製的。他們有他們獨特的地理位置環境,我們積餘,跟他們相比,差了至少五十年,這五十年的差距,不是考察可以彌補的。”
吳蔚幹笑了兩聲,說道,“林縣長,你可能忘了一個詞兒,叫‘頓悟’,我呢,並不是想學習蘇馬市的經驗,而是想要找到頓悟的那個點,說白了,就是看看他們的發展模式對積餘有什麽借鑒。你聯係吧,近期到蘇南去一次。各位,我希望你們都出去,開開眼界,看看人家是怎麽發展的。雖然南方與北方的經濟不一樣,環境也不一樣,但人都是一樣的。”
“吳縣長,這樣不太好吧?自從出了那件事以後,咱們縣領導們沒有一個人出去過。那件案子裏,有大筆大筆的考察學習費用。已經被省裏市裏當負麵典型全省通報了。這樣出去,上麵會不會批準啊?”董菲不無擔憂地說道。
吳蔚看了一眼董菲,董菲這女人,能走到副縣崗位上,純粹就是個傳奇。現在“非少女”幹部不太好找,上麵班子配備又有要求,當時的縣委領導挖空心思找“非少女”人選。當時的董菲是學校的語文老師,羽毛球打得特別好,聽說是某位羽毛球世界冠軍的同期學員,交際頗廣,就把她從學校挖了過來,做了重點培養。學校少了個叫董菲的優秀教師,政府多了一個不愛管事的女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