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四十一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

六一兒童節到了,幼兒園裏要表演節目,幼兒園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們興奮了很多天,準備了很多天,都期待著孩子能有一個很棒的表現,孩子快樂,家長滿足,老師有成就感。

可是,上中班的趙昊昊卻從幾天前就開始跟媽媽說,“我不化妝,也不參加表演,你去跟老師說,我不參加表演。”媽媽隻是笑了笑,也沒當回事。

表演的日子定在離兒童節還有三天的時候。媽媽專門請了假,和姥姥一起去看趙昊昊的演出。媽媽甚至在看表演前先做了個觀看趙昊昊表演的夢。

表演的地點就在離趙昊昊家不遠的超市門前,搭建了喜慶的舞台,孩子們也都在幼兒園裏化好了妝。趙昊昊的媽媽和姥姥早早趕到演出地點,還準備了食物和水,滿懷期待地等著幼兒園老師把孩子帶過來。

舞台周圍的觀眾基本上都是孩子的家長。有的家長提前了一個多小時就來了,已經有些家長產生了焦躁的情緒。

孩子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終於出現了。趙昊昊的媽媽在一群穿著一樣,化妝一樣的孩子中間找尋趙昊昊,卻沒找著趙昊昊。最後,趙昊昊的媽媽看見一個老太太領著趙昊昊出現了,媽媽趕緊跑上前去,感謝了老太太,卻不知為什麽是老太太把兒子領了過來。

媽媽牽著兒子的小手過來時,卻發現趙昊昊的神情不對,老太太解釋說,趙昊昊剛出幼兒園的門便摔倒了,媽媽察看了一下,膝蓋處擦破了一點皮,媽媽讓姥姥看一下趙昊昊,她便急忙去藥店買碘伏了。

細致地給趙昊昊擦好傷處。知道趙昊昊隻是受了一點皮外傷,媽媽也就放心了。但是趙昊昊這時開始說話了,“媽媽。我腿疼,不能跳舞了。”

媽媽明白趙昊昊這意外之傷的原因。畢竟她也是學過心理學的。知道趙昊昊一直排斥表演節目,不願意化妝,幾天前已經表達過無數遍了,她一直也沒放在心上,現在,趙昊昊為了達成目的,在潛意識的作用下。不惜讓自己的腿受傷來逃避表演,可見,孩子的內心有多麽排斥表演了。

後來,在老師的堅持下。趙昊昊終於跟著其他孩子上了舞台,可是,自始至終,趙昊昊一直抱著臂膀,嘴唇噘得老長。就是沒跳一下,整個舞台,除了趙昊昊之外,所有的孩子都在興高采烈地跳著,在媽媽眼裏。趙昊昊卻成了另一道風景,她為孩子的倔強感到窩心的同時,也暗暗佩服孩子,不想做的事,堅決不做,任誰逼迫都無濟於事。

對於孩子的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麽孩子不願意做的事非得要他做呢,孩子喜歡跳的時候,他就跳,不喜歡他可以不跳,這是他的自由。為什麽非得要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幼兒園老師的成就心,受大人的意誌支配呢。

你可以說趙昊昊這孩子出不了場,膽小,不適合表演節目,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孩子有沒有表現出他堅強的一麵呢,他內心強大的一麵呢,那就是,我選擇了不做的事,我就堅持不做到底。那又能怎樣呢。媽媽能因為他選擇不做他不喜歡的事而責怪他,不喜歡他嗎,不可能。

趙昊昊的媽媽是這樣對孩子說的,“兒子,無論你跳不跳舞,媽媽都愛你,什麽樣的你,媽媽都愛。”

在幼兒園的小班門前,常常能聽到3歲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走進教室一看,又會發現在一個班中,總有幾個孩子內心平靜,表情有些興奮、有些好奇,還時不時安慰其他正在哭泣的小朋友……

心理營養足?孩子內心就強大。3歲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個關鍵期。如果在3歲前家長能給足孩子心理營養,使孩子的內心強大,情商夠高,那麽3歲後,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就不會出現哭著不去、一直生病、被小朋友打、打小朋友的情況,他甚至能自己處理很多事。“情商高的人能處理好周圍人和事的關係,做起事來也會比較順暢、容易。”1~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建立安全感、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自主能力和羞愧的心理衝突的關鍵期。1歲時,孩子由使用支配本能的右腦,轉向支配意識的左腦,並開始懂得如何堅持和放棄,如果父母在這時注重孩子的內心,注重安全感、自主能力、意誌力的培養,那麽不管大人把孩子放到什麽地方,孩子都不會因為擔心失去父母的愛而哭鬧,他的內心會有一個持久的信念和希望的品質,就會很快適應陌生的環境,安靜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所謂“三歲看老”,一個孩子在3歲前其性格的基礎已經形成了,3歲前如果孩子的性格培養好了,以後家長會更輕鬆,進入社會後喜歡這個孩子的人也會更多。

那麽,在3歲前如何給足孩子心理營養,讓孩子的內心充滿力量?

1歲前要即時滿足孩子期望。孩子在1歲前,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任務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依戀感。孩子在出生時,第一次和母親分離的一刹那,麵對一個陌生的世界,會出現不安全感,因此醫生會把孩子在第一時間放到母親身邊,讓孩子知道“媽媽還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從信任母親開始,然後信任身邊的每個人,信任這個社會。

當孩子餓了哭的時候,父母是否出現,是能不能建立信任感的關鍵。孩子在餓了或感到不舒服時會哭,如果父母沒有即時滿足他,那麽在出生時的不安全感又出現了:“媽媽在哪裏?”如果孩子在1歲前的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那麽他就會時時刻刻活在擔憂裏,不安全感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

如果孩子在1歲時建立了很好的安全感,就會具有強烈的未來期望,但是如果父母沒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會變得不敢期望,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在擔憂自己的希望是否會被父母打壓。

對1~3歲的孩子不要指責。3歲左右。父母迎來了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孩子這時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獨立地爬、行走、說話、拿起碗吃飯。每個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在想:“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不要父母再控製我的行為!”於是很多3歲左右的孩子會和父母對著幹。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了衝突。

“這是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重要表現,他已經開始用左腦來探索這個社會。當孩子做出不符合規範的事情時,家長不要指責,最好的方法是引導。”劉鳳說。如果指責太多,孩子會產生羞愧的心理,他會認為“我是不好的,我總是不對的”。那麽他的自卑感和羞愧心就會比較重,自主能力也會比較弱,他的意誌會被壓抑,會產生懷疑。變成一個害羞、膽小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忽視孩子的逆反,欣然地接受孩子探索世界的全過程。

如果孩子在吃午飯的時候不吃飯,最好的方法就是清空冰箱,餅幹全部藏起來,整個下午都讓他餓著。讓他知道在吃飯的時候不吃飯,就要餓肚子。不要去指責,默默地這樣做,等到晚上他餓了就一定會好好吃飯。對於孩子排大便,如果孩子不想排。就由他去,也許他會玩著玩著忘記了排便,也許故意跟家長作對拉在褲子裏,家長都不要去指責,因為以往的訓練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他內心也充滿了恐懼:“媽媽會不會指責我?”他在等待,也在觀察,這時家長就要讓他“失望”了,沒有指責孩子,隻是簡單單地陳述這件事“我看到寶貝把大便拉在褲子裏了哦。”那麽孩子自己便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對於3歲前的孩子要盡量少指責,多正麵引導。3歲前的孩子是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的,孩子做了一件錯誤的事,家長隻要告訴他什麽是錯誤的,對的應該怎麽做,而不是批評。如果孩子打碎了一個花瓶,可以這樣引導:“寶寶,這個花瓶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花瓶,現在寶寶把他弄碎了,花瓶會很疼,寶寶也很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孩子做對了一件事,家長就要鼓勵:“寶寶真棒,今天吃飯很主動,以後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是什麽概念呢?家長也要具體地告訴孩子。

可惜,很多家長會采取這樣的做法――“哎呀,你看看你把飯吃得到處都是,來來來,我喂你。”這時家長其實在篡奪孩子的自主能力,這個孩子就會覺得,“我是這麽的強大,你看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為我做事情。”另一方麵他也會覺得,“我是那麽的無能,我什麽事情都不會做,要別人來幫我做。”

讓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3歲前,家長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社會規範等。

有些家長會認為1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現在教孩子這些太早了,不是的,1歲的孩子已經學會了怎麽堅持和放棄。當孩子做出亂開冰箱、翻櫃子、把桌子上的東西全挪到地上這些事後,你要告訴孩子‘你的玩具就在你的玩具區,隻能在這個區域內玩玩具,水杯、茶壺這些東西是你不能碰的。”

3歲後把主動權還給孩子。3歲後親子依戀幾乎消失,但是大人還有依賴心理,總感覺孩子很小什麽都不會做,其實如果3歲前讓孩子養成了獨立的性格、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那麽孩子在3歲後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完成的。

3~6歲是孩子的主動性、內疚心理、創造力發揮的最強時期,這時的孩子表現為比較主動,有責任感和創造力。如果成年人去限製孩子獨創行為和想象力,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從而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安排好的狹窄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一位媽媽正在責備孩子。專家建議,為了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對1~3歲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指責。

早期家庭教育讓孩子心理營養足?,?孩子內心就強大。我們不要太過責備孩子,讓他們得到認可,得到自信,這比什麽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