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七十六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

一切閱讀都是誤讀,所有的溝通都存在誤解,那心理醫生對病人的內心世界會不會出現錯誤的或者有感知的偏差?會不會出現心理醫生的診斷表麵上看起來很有效,但是實際上病人內心並不認同的情況?

言語性治療的弱點之一就是使人會對言語產生不同的反應,但是可能我們感覺不到,我們以為人的語言在傳達一種真實信息,但實際上我們的言語無法傳達真實信息,我們傳達的是一種主觀信息。就比如說,桌子上的一個杯子,我們看到它,摸到它,它是真實的,但我們離開這個杯子,回到家裏麵,我們內心產生對杯子的感悟和感覺,我們描述這個杯子的時候,這個言語中的“杯子”就不是客觀的了。為什麽呢?我們所描述中的“杯子”隻是杯子在我們內心留下來的一種印象,我們描述的是內心的一個主觀的印象,因為杯子雖然是客觀的,但是杯子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主觀的,但是人們又相信語言是可以傳達真實的,而沒有意識到語言傳達的真實隻是自己對真實的反應,而不是真實本身。

哪怕是我們坐在鏡子麵前,我們都無法用語言把我們自己準確地描述出來。所以,隻有當心理醫生意識到言語治療帶來的誤解的時候,真正的治療才能開始。為什麽,因為這個時候心理治療師不再相信言語表達的信息,而更加相信當下觀察到的、感受到的和言語背後潛藏的信息,心理醫生對這些信息進行關注,我們看到當事人的變化,他開始真正變好起來。

我們現在提倡一種非言語治療,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音樂治療、繪畫治療、運動治療、遊戲治療等都是非言語治療,中國目前出現的遊戲治療是從美國傳過來的,就是當你有心理困境的時候通過遊戲就把自己給治療好了,遊戲本身就能自動幫你調節你的心理,而不是通過言語。非語言治療或者藝術治療將是21世紀很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就是看到了言語治療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針對病人的心理障礙和性格特點,安排病人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情境中,使傳入到病人大腦的信息與原來的完全不同。病人逐漸感到新穎、輕鬆、舒適、寧靜、愉快,消除了原來的厭煩、緊張、不安、焦慮、憂鬱的情緒,從而使原來的症狀逐漸消失,達到治療的目的。例如讓病人聆聽他喜受的樂曲,或讓他彈奏、作曲;欣賞色彩鮮豔的畫冊,或者臨摹寫生;觀看激動心靈的電影、話劇、戲曲、甚至參加演劇;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遊,或者到風景如畫的療養院去休養。這一類通過非言語的心理治療,有的已形成為專門的治療技術。如音樂療法、繪畫(書法)療法。雕塑療法。心理戲劇療法等等。其中大部分療法雖然都要病人參與,進行有效的形體動作和認知活動,但是主要通過非言語的音響、色彩、情境和動作信息來改變其心理狀態,此外。醫院環境的綠化、美化,針對不同病種和不同對象布置診室和病房,包括室內燈光、色彩和各種陳設都起著非言語心理治療的作用。

心理學的產生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科學主義盛行。心理學也受到當時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當時的理論體係到底適合不適合現在的孩子們呢?是要為你們創造一個新的模型,還是要把你們套在快一百年的舊的模型裏麵?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後現代理論認為,過去所謂的科學並不是一個代表真實形態的科學,包括心理學在內。所以在後現代有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要重建一種心理學的係統。現在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在談心理社會學而不談心理學,為什麽?人並非僅僅是一個本我的驅力完成。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產物,他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體係裏麵。所以現在不再把心理學和社會學分割開來,而把它們糅合起來。

另外一個特征,過去的心理學家都自以為掌握了某種真理。一個學過心理學的人能看到心理學上的疾病,這種“看到”是值得分析的。一個未曾學過心理學的人看不到心理學的問題。或者一個未曾學過抑鬱症的人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麽,他也無法去診斷抑鬱症。隻有在內心已經建立了一種觀察係統或者診斷標準的人才能看到疾病。這種“看到”到底是一種建構,還是一種真實存在,這是在後現代一直不清楚的問題。

我們究竟是有了這一套觀察係統才看到了問題呢,還是問題本身就存在?所以呢,現在的心理分析師,不管是美國、英國還是德國的,他們都普遍地非常謙虛,因為他們不敢說把心理學學會了。他們不知道問題是真實存在還是因為這套觀察係統才被看到的。現在國外的心理學家把他們的稱呼都改變了,不再稱治療,改成“服務”了,他們都變成了心理服務醫師。

服務和治療巨大的差異,就是一個心理醫師是以一種服務的意識進去還是以一種權威的意識進去。服務是指用所知道的心理學知識為你設身處地去思考。好比《肖申克的救贖》裏,主角是一個會計師,但是他不跟他的當事人講會計學的知識,但是他利用自己的會計學知識為當事人避稅。這就是服務。在心理學上來講,我們每一個心理谘詢師都不需要將好的心理學的知識、觀念、方法告訴來訪者。

一個簡單的例子,你不知道為什麽會愛上一個人,人的內心世界呈現的複雜性不是科學所能解釋的。心理服務就是給人設定一些更usful而不是ys的生活方式。在服務理念上,你眼睛裏看不到問題,看到的是當事人生活的一種類型,而這種類型不再有一個硬性的標準。

在服務理念上,對當事人要做的是關懷。這不像過去強調中立原則,而是強調你是不是關懷你的當事人。你怎麽讓當事人感覺到來到你身邊很舒服。心理醫生不再認為自己知道什麽東西,而是以一種無知的態度去接觸來訪者。

後現代還有一個思維是,一定要把解決方式還給來訪者,要讓來訪者自己找到一個和社會、自我、環境相適應的方法。而心理學家不再強行指導其應該怎麽做。

後現代治療有一個名詞就是蝴蝶效應。你是來訪者,我不了解你。不管你講了多少,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麽。因為你在講述的時候,你所表達的隻是一種敘事,而不是真實的情況。體驗不能被言語係統完全轉述。這就意味著,你來我麵前說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否能達成,是不是激發了我強烈的負麵情緒。我們分析的是他當下的情緒而不是他講的故事。後現代治療是一種以擾動為主導的治療,比如你談你的強迫症,來到心理醫生這兒,心理醫生不怎麽跟你說強迫症。你關心你的麻煩。但是心理醫生並不跟你說麻煩。他回避你的麻煩。甚至把你導向一種沒有麻煩的生活情景中去。

過去我們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跟我們早年受到的創傷有關,這些創傷都是實實在在的。後來發現這些東西不見得是實實在在的。在分裂分析中,我們並不關心他早年受到的創傷是什麽,而是關心他什麽時候開始認識到這是創傷。比如說一個人特別愛洗手。中學洗手,到了北大還洗,但是在沒有看到一個強迫症洗手的宣傳之前,並沒有覺得自己洗手是不好的。但是什麽時候他把這個看成是病態呢?對於洗手,如果內心有別的解釋係統,比如說愛幹淨,當用這個解釋係統的時候,他和自身是協調的。但是當有另外一個解釋係統進來的時候,就破壞了這種協調。當科學的真理告訴你這個是病。你才發現這是病,才發現它真的妨礙你。

我們在研究言語係統的時候,後現代有個方法叫做言語分析,我們通過敘事來把握你的內心。比如說你用了一個二分的,因果的。線性的,非此即彼的邏輯,正好把你陷入困境。這個時候,心理醫生反倒不主張這個邏輯,用另外一種邏輯,用一種既什麽又什麽或是一種存在式的方式跟你交談。這種敘事就會破壞你原有的敘事係統,結果你回去的時候痛苦就看起來不那麽重了。這叫做不治療的治療,道家思想裏麵的無為。

後現代有一句名言,叫做把硬變軟。生活中的很多規則都是被硬來決定的,而不是軟,但實際上世界是軟的。

我們從中國字的構字講起。中國字的構字本身是一個二分的體係,中國人用象征性的東方思維體係。比如說陰和陽,原來沒有什麽陰和陽,而是我們創造了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描述的是同樣的事物,並沒有兩樣東西。虛和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用“實”的言語去描述他就是“實”的,用“虛”的言語來描述它就是“虛”的。比如說慧能和神秀,神秀用“有”的境界去描述這個存在,而慧能用“無”的境界去描述存在,其實兩人的描述沒有區別,沒有高低之分。其實不存在高級和不高級,關鍵是用在什麽地方才適用。對於中國字來講,對錯、有無、好壞都是一體的,並沒有什麽區別。

隻要媽媽說,寶貝你的缺點不改,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孩子就突然發現自己的某一部分是不受喜歡的,並對此逐漸產生認同。所有三歲以後的孩子,他的眼睛就不亮了,不像天使一般。直到70歲以後的老人才會重新發亮,因為他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對錯對他來講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活得太長了就不在乎了。

後現代更推薦非言語的治療,這種方式是以一種group小組,以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這樣獲得的成效更大。一個從來沒有得過強迫症的心理學家,哪怕是頂級的專家,他也永遠了解不了強迫症,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他看到的強迫症隻是一種描述,一種科學的描述,而描述是靠不住的。言語所能表達的東西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如果強迫症的人在一起做小組,互相幫助,就會非常usful,因為他們彼此都了解。

什麽是汪汪理論呢?我們現在可以通過言語交流的東西是非常少的。我們都知道狗的叫聲是有充分的複雜性的,有很多種類,比如說有的狗是藏獒,它絕不會汪汪地叫,小京巴才會汪汪地叫。但是我們的言語在一個現實定義方麵,使用了“汪汪”這一個詞。“汪汪”這個詞叫通約,就是說我們隻要看到“汪汪”,就會覺得這是狗的叫聲。言語所能表達的是“汪汪”的層麵,我們要忽視巨大的差異性,來導出一個通約的邏輯來交流。也就是說言語的存在不是為了真實的描述,而是為了交流我們對真實的感受。其實科學層麵所實現的交流,都在“汪汪”層麵上。大家把這個想通了,就把心理學想通了,也把所有的科學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