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十三章 放下 尊重和接納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往水泉走去,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家夥,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對於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發自內心的放下、尊重和接納,然後再去麵向未來,那麽我們會更有力量。反過來如果我們試圖與命運抗爭,不臣服於既定事實將會嚴重消耗自己的能量.....
放下,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內心痛苦,情緒糾結的時候,一定學會放下!另外一個,就是停止期待。事情進行的過程中,盡量把能量放在用心做,而不要去期待結果。因為做的時候,是不知道結果的。事情的進行,有時候不是我們一己之力能夠掌控。如果有了期待,就很可能埋下了痛苦的種子。當期待不能得到實現,我們就容易不快樂。還不如,快樂的去工作、愛家人、愛孩子、愛朋友。
至於結果如何,留給老天決定,能怎樣就怎樣。我們快樂的努力了,結果呢?我們接納。事業成功或失敗,孩子出息或墮落,家人和睦或分離,朋友友善或反目,那都不是我們的管轄範圍。我們能夠管轄的僅僅是愉快的去做事,去經營,去愛。放下,簡單的說,就是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情的時候,專注的努力的去做,這個就是“活在當下”。付出以後,做完事情以後。不論結果如何,不要責怪自己或他人,接納,然後放下。比如:
我們愛一個人,我們就熱情、認真、專注地愛著他;
但是,我們應該是從這個愛著他的過程中,就得到滿足,享受這個愛別人的感覺;而不是隻有愛情“開花結果”才能滿足。如果努力過後,他還是不能愛我,和我在一起。那麽。我就放下,帶著對他的祝福離開他,繼續投入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人們失戀的痛苦,隻是放不下自己已經付出的愛。而不是真的放不下對方。
再比如:我們努力的創業,付出青春和金錢,但我們一定曾經在創業的過程中,享受到了那份充實的活力;如果,最後事業以失敗告終,我們就放下失敗;然後調整目標,重新上路。專注於當下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糾結於過去。聽起來,有點沒心沒肺,但是如果能夠作到,其實很節約人的能量。因為後悔啊、期待啊,這些東西耗費了能量卻不能帶給我們什麽。而活在當下。就是把能量注入做事的過程中,總能夠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獲。
放下這門功課的確很難,我們隻能慢慢來,從小事情開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是因為不能做自己的主人。所以,我們把自己依附於別人,依附於事業,金錢、地位等等,甚至有些人把自己依附於孩子。覺得自己失去那些依附物,就完蛋了。但是,如果我們做了自己的主人,我們就能夠在任何慘淡的情況下,知道自己要做什麽。就能夠知道,我們擁有自己,就永遠擁有自由,擁有改變生活的能力。
我們也就能夠推己及人的知道,每個人,每件事,也都是他自己的主人。我們可以努力的幫助別人,但是別人不一定要接受,不一定要感謝我們;因為他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我們可以努力的做事,但是,事情不一定要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事情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不是我們個人可以完全掌控。如果能夠尊重每個人,尊重自然規律,這份深深的尊重,就將帶來真誠的接納。而接納,能夠帶來快樂和安寧。接納和放下,能夠讓我們變得瀟灑,變得不再拖泥帶水;從而讓我們閃耀著自由和活力的光芒。
如何對待那些不良情緒呢?比如恐懼、害怕、緊張、膽怯、虛榮、嫉妒、困惑、虛弱一直受到我們的壓製和否定,以為隻要壓下去了,它們就可以消失了。現在,如果我們能嚐試著去接納、允許它們的存在,並且與它們同在。我們就會發現它們就像是個原來一直被拋棄被鄙視的孩子,現在得到了媽媽全然的愛、接納和尊重,她的心裏充滿著感激和溫暖,她開始有了尊嚴,開始有了存在的意義。
如何對待我們親愛的孩子呢?當他“犯錯”,當他的行為被看不順眼的時候,我們如果首先給予接納和理解而不是急著去糾正甚至去辱罵傷害,那麽,他將更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美好的、值得愛和尊重的、他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即使“犯錯”,那令別人不接受的也隻是事情,而不是因為一件事情就否定了他整個人,他的這份存在有意義感。
做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生命體,不論你怎樣,你都是值得愛、都是美好的。
愛他就要他成為他自己!
一個老太太,常年和兒媳及兩個孫子,孫女一起生活在一起,兒子則在另外一個很遠的城市工作。
老太太每日的生活的中心和重心就是幫兒媳帶好孫子和孫女。孫子漸漸長大了,上幼兒園了,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爸爸的力量來支撐的時候,老太太的兒子和媳婦就決定把孩子帶到那個離老太太很遠的城市去,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老太太就受不了,她覺得自己的心魂都被揪走了,自己被拋棄了,自己活著是多餘的,沒有一點意思,其實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隻是條件不允許,也多次向老太太承諾說安頓好那邊的一切再把她和老爺子也一起接過去。但老太太就是想不開,整天坐在兒子已經搬空了的家裏默默流淚。
老太太要做的功課就是學會放下,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也都有各自的生活道路要走,但不一定是按你的設想去走。
中國的老人們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界限不清,把孫子當成兒子來管教來愛,甚至不讓自己的兒子和媳婦來管教他們自己的孩子。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媽媽和子女,而不是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這樣的越位,勢必引起家庭的能量衝突和不穩固。
多麽希望中國的老太太們和老爺子們,都能多愛愛自己,過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把管教孫子孫女作為自己老年生活的中心和重心。
然而,讓人可悲的是,中國的老人們,過了一輩子,隻知道與兒孫的生活糾緾在一起,為他們付出一輩子也不嫌多,根本就沒有自我和自己的生活。他們的存在感隻能體現在為兒孫的付出上,一旦剝奪他們為兒孫付出的機會,他們的存在感就沒了,他們以為兒孫是他們自我的一部分,一旦兒孫走開,就像把生命從他們身上剝離一樣,他們就覺得自己的心魂都沒了,自己就不存在了,活著就再也沒價值,失去了所有的意義。
與夢靈和天力合作的那個太極高手楊師傅,已經70歲高齡的老人了,但他的活法要精彩得多,他精通詩詞歌賦、各種武術、書法養生、上網衝浪,每一天每一分鍾都活得精彩無比,人家也有孫子,孫女,但他就不像一般的老年人,整天圍繞著孫子孫女轉。當然,人家也會享受天倫之樂,他從不把幸福與喜悅的權利放在別人的手裏或是靠外物來得到喜悅和幸福。
老人們要學會的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放下、尊重和接納:放下兒孫,讓他們自己去闖**;尊重兒孫們的選擇,因為生命道路是他們自己的;接納兒孫必定會離開自己的事實,也接納自己必定會獨自離開這個世界的事實,因為這個世界本沒有一件人事物是屬於你的,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肉體。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遊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老年人的生活要過得幸福和喜悅,就得要意識到幸福和喜悅不是兒孫給的,幸福和喜悅是發自內在的,如果因為兒孫遠離自己就覺得自己的幸福就沒有了,那麽可以推想的是,這個老人這世的功課沒念好,還得要繼續深修啊。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修身格言: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欣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希望老年人能從中獲得益處,從而度過平靜、安康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