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七十四章 性與金錢

很多人對“性”是有羞恥感的!當我站在講台上分享,一提到“性”,就看到有聽眾麵露尷尬的表情,有人內心立刻會升起抗拒的念頭“噢,不要講這個吧!”可是,也正是這個話題,又是大多數人內心深處最最想了解的。

其實,性不過就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跟擁抱、親吻、牽手一樣,隻是,和諧的性能讓雙方達到更高程度的合一感,一體感,更深的連接。為什麽這種行為會被認為是羞恥的呢?對性的羞恥感會影響婚姻的幸福。性的需要是我們人類身體的本能反應,如果你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就好比你肚子餓了卻覺得吃飯是件羞恥的事一樣,試想你能品嚐到飯的香味嗎?估計你每次吃飯就會增加一次罪惡感吧。一對夫妻能在一起生活,當然要有有別於與其他人相處的部分,這就是最親密的性關係。如果我們不能坦然地分享彼此的私密,愛的流動就受阻了。所以對性的羞恥感很害人啊,有很多夫妻就是因為這個障礙越走越遠。

我們國家素有“貞操”的觀念,這好像有它正麵的意義,就是用來約束性的泛濫。可是過度信仰這種觀念,就成了執著,成了麻煩!我溝通過有些夫妻,其中一方因為某種原因不得已有了越軌行為,也許就一次。已經坦白了,懺悔了。另一方也接受了道歉,不再追究了,可是內心就好像有根刺拔不掉,那就是“覺得對方髒了”“不純潔了”,為此耿耿於懷,從此不再與對方有性關係。就此維持無性的婚姻達幾十年,硬生生地壓抑自己身體的需求,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婚姻怎麽會幸福呢?

人當麵忌諱談性,背地裏又很熱衷。今天我們的社會,到處都可見各種**店,**廣告。宣傳單。這些廣告真是誤導人啊,大肆宣揚性行為中**的感覺,讓人以為那種欲仙欲死的感覺完全是通過肉體來實現的,如果不能達到。就是自己的肉體有問題了,所以要通過藥物等等來讓自己的肉體更好,更強大!真是大錯特錯啊!在性的親密裏,如果沒有彼此心靈的交流,是很難達到滿足的,即使滿足也是轉瞬即逝,換來更多的空虛和不滿足。

這些離開了心靈而去談性的廣告,讓人越來越追求身體的滿足,越求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就越懷疑自己的性能力。曾有一位男性朋友來溝通。他說自己性功能有障礙,幾十年都不行,屬於早泄一類,所以對自己很沒自信。後來才知道,這位朋友從來不知道對自己的妻子說一句溫暖的話。從來沒有過關愛和撫摸的親昵動作,他在家裏是個大男子主義,一切他說了算,妻子也從來不懂提任何要求,一上去就直接進入。難怪,沒有心靈的交流,又哪來親密的分享呢?(不早泄那不成強暴了嗎?)肉體的摩擦永遠比不上真心的關愛和體貼啊!不導正這個觀念。很難得到幸福美滿。

以上觀念都會障礙性的和諧從而影響婚姻的幸福,而在性的方麵有隱瞞,也同樣對和諧的性關係造成影響。典型的隱瞞有以下幾種:

曾經被性侵犯。很多女性在幼年和童年時期有過這樣的經曆,有些是輕微的,有些是很痛苦的。人人都試圖忘記那些記憶,可是我們的心靈(深層的意識、第八識)無一遺漏全部記錄著。深層意識裏的記憶遇到合適的場景會起作用。讓人出現非理性的行為,比如:覺得自己是髒的;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麽好的伴侶;覺得自己很下賤;覺得性是痛苦的;內心很痛恨性,身體卻極其渴望很暴力的性行為;痛恨男人,覺得男人都是獸性的;用身體來**男人以達到報複......等等。這些痛苦的記憶必須被釋放,必須被寬恕化解。背負著這些傷痛無法享受真正的幸福。

有**的行為。我必須告訴大家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行為,它也就像是身體的需要一樣。可是我們的觀念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有些書籍把這種行為叫做“**”,很多人(特別是在小時候)看到這個字眼就給自己貼上了標簽,“**”就是“****”的意思,立刻認為自己是很差勁的,見不得人的。可是身體是需要的,所以每次做這樣的行為都很罪惡,久而久之,卑劣感和罪惡感越來越重,在親密的關係中就越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了。實際上,**隻是讓自己的身體舒服罷了,這個行為有傷害任何人嗎?你的身體累了想伸個懶腰,有傷害人嗎?如果你覺得它是個人隱私,別讓人看見就好啦,幹嘛要背著罪惡呢?一個想法,就這麽害人。

越軌的行為。越軌行為也有很多,比如過往曾經有過不能讓自己的婚姻伴侶知道的性行為,而不能原諒自己的;比如小時候曾經跟誰玩過性遊戲;比如偷看過什麽等等,這些行為也會讓人內心背上負荷,無法輕鬆自在地享受婚姻生活。

越軌行為嚴重的是外遇。外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種是由“親因緣種”引起的。例如某男士小時候經常被父親打罵,每次父親打完,媽媽都會去抱他疼他,給他特別的照顧和關愛,這樣媽媽就形成了他的“親因緣”,長大了就還會去尋找那種被關愛的感覺,如果在自己家裏找不到,就會不斷外遇了。這種行為是連他自己也不能控製的。經常有女性朋友向我哭訴,說:“他到底是不是要氣死我啊?!跟他離婚他又不肯,還說很愛我,可是怎麽就這麽不讓人省心啊?!”嗬嗬,他真的不是不愛你,隻是無法控製自己罷了。那些“親因緣種”在深層的意識裏,表層的意誌抵抗不過深層種子的力量。

還有很多人,是在外遇中尋找愛的(本來就缺,家裏又找不到,就到外麵去找啊)。內在缺乏愛,就很容易被一句讚美,一番關注,一段照顧吸引,身不由己地陷進去......

以上這些隱瞞行為。看似沒人知道,可是過不去的是自己的內心,會讓自己的內心背著負荷,就像陰暗的煙霧一樣。阻隔了和伴侶之間心的距離。心的距離遠了,幸福也就越來越遠了......

處在現今的商業社會裏,金錢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影響夫妻和睦的一個重要因素,不是曾經有一種說法:“貧賤夫妻百事哀”嗎?金錢匱乏會引起夫妻間很多的矛盾,例如:

窮困的兒媳婦被婆婆看不起,飽受不公平待遇啦;

夫妻一方對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姊妹經濟上給予資助,而另一方的原生家庭卻沒有得到任何資助因此爭吵不休啦;

因為自己出身卑微嫁到有錢人家而忍受屈辱啦;

因為內在的自卑,委屈自己嫁了沒錢的老公,一直陷在窮困的境地啦;

等等等等……

總之沒錢的煩惱多了去了!“有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

人有一個習性,煩惱的時候不會找自己的原因,多半都隻會指責對方不努力,沒出息。越指責矛盾越激化,到最後就婚姻破裂了。

其實。我們今天會落到如此金錢匱乏的境地,反應了我們自己跟“錢”的關係(你不愛錢,錢不愛你),也就是我們內在(深層意識)裏對金錢的觀念,這些觀念也跟我們從小的成長過程有密切關聯。關於金錢、財富、有錢人,你聽說過(相信過)下麵這些話嗎:

金錢是萬惡之源;

銅臭;

有錢人都是貪婪的;

有錢人都是罪惡的;

那些富人,誰知道他們的錢怎麽來的;

他媽的有錢人。沒一個好東西;

就是因為他們這麽富,才害我們沒有錢

金錢買不來快樂;

你一定要拚命努力才能掙到錢;

那不是像我們這樣的人可以享用的;

我們窮,負擔不起;

不要跟他們玩,他們是富人,我們是窮人;

困難時期,一定要節省錢;

……

如果我們內在有以上這些信念。能掙到很多錢才怪了!即使掙到了,也會很快失去,然後可能還會怪別人怎樣怎樣不懂理財,不旺夫(不旺妻),害我現在一窮二白。實際上都是自己內在的信念(你也可以叫它深層意識、潛意識)在做怪。深層的意識你看不見。可它比你的頭腦(表層意識)的力量大得多,它才是幕後黑手,讓你的外在世界符合你的深層信念。我們都像機器人,自動運行,被過去的程序和舊有的習慣統治著,不敢擁有錢、不願擁有錢;不願(不敢)跟富人交往;不敢讓自己享受好東西;不敢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不懂得感恩錢。如果錢是一個朋友,我們這樣對它,它能對我們好嗎?!

這些信念怎麽來的呢? 很多是父母教育給子女的。父母長輩以自己對金錢的認知通過言傳身教,長期輸入,灌輸給子女這樣的觀念(像電腦程序一樣),6歲以前的孩子不知分辨真偽,相信了,全盤接受了,長大後麵對金錢財富,這些觀念程序開始運行,就呈現了現實的這樣窮困的果相出來啦。

有些行為和習性是我們直接複製父母的模式,比如我們父母那個時代的人體力勞動居多,要拚命努力工作才能掙到錢,我們如果複製下來了,也會拚命努力,加班加點,用體力和時間去換取更多的金錢。實際上,體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去看看真正有錢的人,他們的財富是靠管理、膽識、創意、成功的人際關係、廣闊的胸襟和遠大的目標等等這些無形的工作和付出換來的,並不是靠體力和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信念是由於我們成長過程中遭遇到一些特別事件形成的。比如小時候目睹父母親為了錢的問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錢跟打架聯係在一起);至親的親人為了掙錢累到往生(錢跟死亡聯係在一起);有些經曆過四清、文革的人,小時候親眼目睹抄家,家裏所以財物被洗劫一空(錢跟一無所有聯係在一起),還被打為地主富農反革命,受到隔離和歧視(錢跟受歧視聯係在一起);等等……這些與錢、財富有關的悲痛記憶,會讓一些人害怕錢、避開錢、不敢擁有錢……

沒有錢煩惱多多,可是有錢的夫妻也會因為錢吵架,為什麽呢?我見過這樣的情形:

夫妻一方一味顧著掙錢,而忽略了另一方及家人的感情,完全不懂天倫之樂,不懂享受生活,以為給錢就是給了家人一切了。掙錢成了活著的唯一動力。一般男士居多。瘋狂掙錢的行為背後的動機,通常都出於負麵的信念和需要:出於恐懼、出於憤怒、出於報複、出於證明自己等等。這些人小時候通常也有過傷痛的記憶,比如上麵所說的特別事件,有些經曆這些事件的孩子,不會走向對錢的反感和抗拒,反而會走向另一麵:“總有一天我要證明給你們看,我要出入頭地,我要掙很多很多錢!”當我們被恐懼推動時,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而拚命去掙很多錢,但是金錢並不能讓恐懼消失,你還是會時時感覺被歧視,不受尊重,你以為是因為錢不夠多,就拚命追求更多更多。沒有哪個數額的金錢能夠緩解內心創傷的疼痛。唯有內心療愈了,才有可能真正享受金錢帶來的美好生活,也才能顧及親情和愛情。

以上情況如果是丈夫拚命掙錢還好些,換成妻子這樣做就更麻煩了。通常女強人的婚姻都不太幸福,為什麽?會那麽努力去成為一個女強人,背後多半也是出於恐懼的動機,想要證明自己的優秀,而另一半如果沒有這麽強烈的掙錢動力和好勝意圖,不自覺的就會被比下去,覺得自己矮妻子一截。即使他本人沒有這樣的意識,隨著妻子的越優秀,旁人的眼光和議論越多,男人的自尊心也會慢慢受打擊。長此以往,就貌合神離了。

這就是,掙錢的動機不一致,有錢也成了煩惱。

還有些夫妻,不是很有錢,也不是很窮,卻也經常為錢爭吵,吵什麽呢?金錢對於兩個人的意義完全不同。他們有一方是“儲備型”的,認為錢意味著積累,意味著再創造,意味著更美好的未來;另一方是“享樂型”的,認為金錢就是即時的享樂。所以,當“享樂型”的一方無論什麽時候花錢,對“儲備型”的那一方來說,她(他)不是在花錢,而是在花他們的未來;同時,就“享樂型”的而言,無論“儲備型”的什麽時候阻止她(他)花錢,都是在攫取她(他)生命中的享樂。雙方都會將其上升為“根本不愛我!”。

事實並不是彼此不愛對方,而是他們從小形成的對錢的觀念的差異,很多也都源自於他們的父母對於金錢的態度。舉個例子,我們的父母曾經經曆過困難時期,或文革時期,形成有些觀念:“要節省,為窮困時期而積蓄”或“你可能很容易失去所有的錢,所以還不如在能花的時候及時行樂”。看,多大的差別啊!當我們能看到父母的模式如何影響我們自己,也就可以知道對方是如何受到影響的。於是,排除了不被愛的因素,溝通和理解也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