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最後的歸宿 (終章)

印地安長老的一段話:

你靠什麽謀生,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麽,

你是不是敢夢想你心中的渴望。

你幾歲,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險,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

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

什麽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興趣。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觸摸到你憂傷的核心,

你是不是被生命的背叛開敞了心胸,

或是變得枯萎,因為怕更多的傷痛。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痛苦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

而不想去隱藏它、消除它、整修它。

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喜悅共處,不管是你的或是我的,

你是不是能跟狂野共舞,

讓**充滿了你的指尖到趾間,

而不是警告我們要小心,要實際,要記得做為人的局限。

你跟我說的故事是否真實,我不感興趣。

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能夠為了對自己真誠而讓別人失望,

你是不是能忍受背叛的指控,而不背叛自己的靈魂。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夠忠實而足以信賴。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看到美,雖然不是每天都美麗,

你是不是能從生命的所在找到你的源頭。

我也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失敗共存,不管是你的還是我的,

而還能站在湖岸。

對著滿月的銀光吶喊「是啊!」

你在哪裏學習?學什麽?跟誰學?我不感興趣。

我想要知道,當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時,

是什麽在你的內心支撐著你。

我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跟你自己單獨相處,

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做自己的伴侶,在空虛的時刻裏。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收獲和放棄的旅行,我們都是那個短暫旅行的過客。

在堅持中收獲固然歡欣雀躍,在堅持中失落就難免消沉沒落。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學會堅持。更需要學會如何在堅持和放棄中作出正確的抉擇。

放棄,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一種選擇。

小溪放棄平坦,是為了見識大海的浩瀚;枯葉放棄樹幹。是為了回歸大地母親的家園;蠟燭隻有放棄完美的身軀,才能獲得期盼的光明;心情放棄凡俗的喧囂,才能得到一片寧靜和祥和。

放棄一棵樹,你會得到整個森林;放棄一滴水,你會擁有整個大海;放棄一篇窪地,你會占領一座高山;放棄一個角落,你甚至可以擁有整個藍天。

要想聞到野花的清香,你要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得到永久的掌聲,你要放棄浮華的虛榮;放棄了玫瑰還有茉莉。同樣的芳香撲鼻;放棄了馳騁原野的不羈,還有策馬徐行的愜意。

放棄並不等於失去,也不是舍棄。而是一種等待,等待更好的時機。放棄意味著迎接另一個收獲的機遇。

人生就是一道道選擇題,而放棄也許就是那道你未做完的必答題。沒有果敢的放棄,就沒有意外的獲得。與其在堅持中苦苦掙紮,不如瀟灑轉身選擇放棄。

放棄是一種智慧。“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許多的事情。總是在經曆後才會懂得。一如感情,痛過之後才學會保護自己。才懂得適時地堅持和放棄。一如權勢,困於囹圄才懂得審視自己,才明白清者和濁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麽無謂的執著堅持,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

放棄是一種勇氣。隻有學會放棄,才能使自己更加從容淡定和寬容睿智。

放棄是一瓶清醒劑,讓你靜下心來反思,讓你的頭腦更加清晰。放棄不是迷失自己,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而是懂得了對與錯、真與偽、善與惡之後的睿智之舉。

放棄是靈性的覺醒,是慧根的發掘。人生這場艱難的航行,決不會那麽一帆風順,當放棄時就放棄,放得下,才能走得遠。學會放棄吧,放棄熱鬧,會收獲更加豐富的心靈饕餮。放棄難言的負荷,會解脫心靈的解鎖。放棄虛偽的矯飾,才能找到本源的真我。學會放棄吧,放棄對物欲的貪戀,就會讓心靈得到安寧和休憩。

放棄,不是怯懦,不是自卑,不是自暴自棄,更不是陷入絕境時選擇的一種解脫方式,而是懂得和掌握了一種豁達的人生處事哲理。

放棄,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儲蓄,儲蓄更多更大的勇氣。有時把拳頭收回,是為了更有利地打出去。

生活中適時地學會放棄,不但可以體現你的豁達和灑脫,還能得到輕鬆和愉悅。

學會放棄,就不要患得患失,放棄該放棄的,才能把握住今天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

放棄意味著什麽?放棄是另一次獲得的契機,是另一種收獲的方式。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麽也沒有;當你張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我們學會了堅持,更應該學會放棄。

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於寂靜,我們才會真正懂得放棄也是一種選擇,同時更是一種美麗的收獲。

一個女人聰明,便會明白該如何獲得,以及如何舍棄。明白如何獲得,會讓她的生命有尊嚴和意義;明白如何舍棄,會讓她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簡?奧斯汀一生未婚,留下諸如《傲慢與偏見》、《愛瑪》等曠世名著,臨終時說,“我選擇了自由……我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這是上帝給我的安排,我比我自己想象中快樂很多,多過我應有的快樂。”

弗吉尼亞?伍爾芙嫁給了倫納德,他養著她,尊重她,支持她,為她開出版社,給予她最好的照顧。伍爾芙也感歎,“最親愛的,我想告訴你你給了我最徹底的快樂,沒有人能和你相比。”然而她還是溺水自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論選什麽,都無可厚非。不淩駕他人的意誌,也不努力討好和取悅,更不輕易投身於第三人製定的評價體係,自由地孤獨,溫柔地叛逆,然後,獲得自我的飽滿,豐饒,深沉和慈悲。

羅素有一句名言: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幸福原本就是一種私人的感受,任何局外人與旁觀者,都無法替代當局者去感受和思考。

任何人的歸宿都隻是自己。隻有寄生蟲和菟絲花,才會一心一意地想要去攀援他人,將他人當作自己唯一的支柱、結局和依靠。

夢靈在靈修生活中獲得了極大的圓滿,她在各種關係中努力獲取了足夠的自由和自在。但與此同時,她發現自己對這樣的生活並不滿意,她現在隻求一種簡單的生活,去掉一切的浮華和複雜,哪怕是當一棵小草,有那陽光、雨露、土壤就可以欣欣向榮地生長。所以,當她最終獲取了人世間的一切時,她毅然決定放棄一切,返回芳華園去做那棵水仙花,朝迎旭日,渴飲晨露。與芳華園中的各種各樣的花木一起成長,當然也包括那棵高大的木棉樹。

在夢靈回歸芳華園後,天力也圓滿地完成了他在俗世的任務,放下了俗世的一切,回歸芳華園。

也許有朝一日,夢靈會再次光顧地球,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出現,那個淺笑不語、周身洋溢著平和喜悅能量的人,正是夢靈的化身呢。她無需任何語言,就能讓你感受到一種平和喜悅,感受到你和她是一體的,你就是她,她就是你,一個自性圓滿、神性俱足的人神合一的你。

合一不是一個組織,而是宇宙的天性。它是關於平衡,它是關於如何回到次序。當我們維持生命平衡時,凡事都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流向我們:財富流向我們,愛流向我們,快樂流向我們,健康流向我們。合一就是回歸事物本然的樣貌,回到我們的自然狀態。

人都受著與夥伴、大自然和神疏離的痛苦,更大的痛苦還是源自於人本身。為了逃避痛苦,人們創造出各種方式,像是參加派對、閱讀、看電視與閑聊……成了「管理痛苦」的專家。除非能夠解決這個基本問題,否則我們生活與經驗生命的方式不會有很大的轉變。這就是為什,縱使有法國革命、美國革命、俄國革命與其他許多的革命,世界並沒有更加和平喜悅,因為人的內、外在都是分裂的。如果分裂感消失,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都會消失。

合一意識基本上要從自己的內在開始,透過個人化過程而發生。

一般人的內、外在都是分裂的,我們甚至也不認識自己。從一開始我們就不愛自己,更不用說愛別人了。我們不斷因為好與壞、對與錯、完美與不完美、應該與不應該而分裂,當我們達成合一的基本層次時,這個衝突就消失了。在這之後,我們的內在會是寧靜的,即使外在的因素也不會影響。這個寧靜並不是相對於噪音,而是內在的合一;這個合一會繼續擴展到全世界、大自然、最終與神合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