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的指導靈

有一個乞丐在路邊行乞了三十年。有一天一個路人經過。“賞我幾個零錢吧?”乞丐喃喃地說,順手伸出了他那頂老舊的球帽。“我沒有東西可以給你,”路人回答說。然後他接著問道:“你屁股底下坐著的是什麽?”“沒什麽,”乞丐回答。“隻是口舊箱子,從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坐在上麵。”“你打開看過嗎?”“沒有,”乞丐說。“何必呢?裏邊啥也沒有。”“打開看一下,”路人堅持著說。乞丐勉為其難地撬開了箱子,這時他喜出望外,滿臉狐疑,因為他看到箱子裏裝滿了黃金。這個故事聰明的們想必都知道寓意何在吧。是啊,我們人人都有一座寶庫呢,但我們自己不知道,天天過著乞丐的生活,向外求,向外討要,從來不去挖掘自身的潛能。其實我們無需向外求的,轉向內求,求我們自己,我們要的一切都在。

有的人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已然擁有一切,從未打開過自己這座寶庫的門,窮困潦倒一生,便匆匆而逝了。有的人,知道一點兒,卻又半信半疑,過了不貧不富的生活,懵懵懂懂地渡過人世間的生涯。還有少數人,對此堅信不已,並且知道好好利用好自己這座寶庫,瀟灑度過一生,並為世人做出了巨大貢獻。故事中的路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是生活在人間的指導靈,他無意中的一句話,可以點醒某個世人,從此改變他的一生。這個指導靈可能是任何人,任何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句話,也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我的指導靈是誰呢?

天力,我的qq好友,擁有自己的網站,傳遞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成為心理谘詢師以後,我非常留意身心靈成長方麵的訊息,就經常瀏覽他的網站,接觸了大量的靈性成長方麵的訊息,每有什麽靈修方麵的困頓,我總會去找他幫忙,他就是我今世的指導靈,在他的指導下,我的靈力不斷上升

。正是他指導我打開並激活了我的鬆果體。

鬆果體依托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言鬆果體,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識海的這麽一處地方。煉氣有成者每日以氣溫養之,久而能視人身之氣,人有五髒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麵,因此能望其表而知其裏,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

鬆果體是人體的第三隻眼睛。說人體有第三隻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議。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早已絕滅的古代動物頭骨上有一個洞。起初生物學家對此迷惑不解,後來證實這正是第三隻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蛙魚龜蛇,甚至人類的祖先,都曾有過第三隻眼睛。隻不過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睛逐漸從顱骨外移到了腦內,成了“隱秘的”第三隻眼。盡管鬆果體移入了黑洞洞的顱腔內。“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不能直接觀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由於它曾經執行過人類第三隻眼晴的功能,憑著它原來的一手“絕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號並作出反應。例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睡眠減少。反之,遇到細雨連綿的陰霾天氣則會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思睡眠。這一現象正是鬆果體在“作祟”。

因為鬆果體細胞內含有豐富的5一羥色胺,它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褪黑激素,這是鬆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研究發現,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製約。當強光照射時,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人體內褪黑激素多時會心情壓抑,反之,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少時則“人逢喜事精神爽”。由此看來,人的情緒受光的影響就不足為奇了。

現代生物的鬆果體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其中人類屬於退化較多的一類,自然界中的動物能對自然災害提前作出反應,而人類通常毫無察覺,因此有人猜測鬆果體掌管著預感能力,而人類的這一能力退化了;也有人根據鬆果體能對光波做出反應,推測鬆果體同樣能對某些射線做出特殊反應。此外,古時的神職人員常在頭冠上對應鬆果體的部位鑲嵌較大顆粒的寶石,進行占卜等儀式時,會讓光線射向印堂或眉心天靈等處,皆指向鬆果體;眉心一直被當作精神力集中的地方,當人遇厄運時會稱“印堂發黑”,這些都不是巧合。

為什麽人們對這個部位如此重視?原來這個部位不僅能夠使練功者高度神凝氣聚精匯,還能出現“開”的境界,學術上叫“性中天”----腦海中出現各種境界,令人神往。能使練功者“竅位豁然洞開”,美妙之極,或突然放之彌滿六合,如置身大氣層裏,或見天光雲影,無邊無際的一派蔚藍天空,刹那間又將卷之而退藏於密,美妙舒暢,隻可意會。

鬆果體能分泌抑製性成熟的激素,起到避免人體性成熟過早的作用,當人長到七歲後,他逐漸萎縮鈣化,最終變成一些大小不等的粉紅色的硬粒。某些德行高深的和尚涅??焚化後,在頭骨內可以找到一粒粒的珠子,-----“舍利子”,這是否就是鈣化後的鬆果體呢?醫學家門對鬆果體作組織切片顯微分析,發現鬆果體內有退化了的視網膜和感光細胞,認為這就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睛。不同的是它沒有與另外兩隻眼睛一起在胚胎期移到體外。在西方國家,也有人把鬆果體看得非常神聖,認為它是人類靈魂的“心髒”。

激活鬆果體內對磁力線有接收能力的磁敏細胞,引起人體特異功能或人體氣場的質變,練功者便具有了人們所神往的遙視等特異功能。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