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同的藝術門類有著不同的欣賞方法,存在著差異化的欣賞要求,且每個人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會采取一些獨有的途徑,但是在長期的藝術欣賞實踐中,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還是形成了不少共性的、基礎性的方法和要求。其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一)在實踐中提升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個人所具有的與進行審美活動相關的主觀條件和心理能力。審美感受以“視、聽”為主,且這兩個方麵並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
就先天條件而言,先天失明的人無法有繪畫的感受,先天失聰的人也無法有音樂的感受。對繪畫和音樂的敏感程度,與人的視聽器官的先天敏銳程度有關。就後天條件而言,各人生活條件和經驗的不同,對感官的培養、鍛煉的不同,這些外部條件使得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能力。這些個人能力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雖跟人們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質有關,但在本質上是人類長期曆史發展的產物,也是個人在生活中和審美活動中長期受到教育和訓練的結果。
審美能力隻能在審美實踐活動中加以提高,不能把它看成某種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應該把它看做可以在審美活動過程中不斷提高和豐富的東西。人們應當經常關注藝術領域的成果,通過學習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包括自己的創作和對別人藝術成果的觀摩),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要博覽群書(不僅是名著小說,還包括政治、曆史、文化、社科等)。唯有知識麵越寬,你的審美能力才能越強。
(二)聯係現實和藝術,把握藝術審美特性
藝術作為精神作品,要想把握住其審美特性,可以從三個方麵來注意:
1.藝術是複雜而特殊的審美反映和審美心理過程
人類對客觀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把握方式,藝術是人類把握客觀世界的特殊方式,即人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把握的方式,藝術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產物。就一般情況來說,藝術無疑是現實的反映,但從現實到藝術,卻是一個極其複雜而特殊的審美反映和審美心理過程。
藝術家創造藝術,首先必須對生活有所感受,這種感受是審美的感受;在審美感受的基礎上形成關於世界、社會、人生的意識,這種意識不是科學意識,也不是道德意識,而是以情感為核心的審美意識。藝術就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
同時,藝術家在對現實的審美感受基礎上形成的審美意識通常是零散的、寬泛的,因此,藝術家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加以集中、提煉、典型化,才能最終將其升華為藝術。可以這麽說,藝術就是審美意識的集中和升華。
2.美的創造是審美精神活動與物質實踐活動的統一
美的創造過程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活動過程,又是一種物質實踐活動的過程。它並不是單純的精神領域的審美感受活動,而是與體現著意誌目的的實踐活動相統一的創造活動。所以,美的創造和審美感受在意識上的想象創造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但又跟一般實踐活動不同,其主要是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常常受到情感規律的支配。
3.美的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客觀展開的過程
美的創造和人類其他創造活動一樣,從根本上說都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即人的本質力量客觀展開的過程。美的創造成果直接凝結著人的情感、智慧,體現著人的聯想力、想象力,體現著人的意誌力量和實踐能力。
(三)整體把握藝術形象
羅丹曾說過:“美與不美,藝術作品與現實事物,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裏,原來零散的因素結合成為統一體。”藝術的美,往往在於其整體的和諧。故而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應當著眼於整體,即從全局出發。如何察看整體,大致可以依據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要看藝術的大效果,要看做品的意蘊、精神內涵是否充分得到表現。高明的形式和技巧完全融於形象之中,當人們被形象所吸引時,往往察覺不到形式和技巧的作用,甚至將它們暫且忘記。這種運用手段,不僅說明藝術欣賞看重對意蘊的領悟,又說明藝術形式所特有的魅力。
其次,要察看藝術作品的整體脈絡是否清晰。就油畫而言,無論它的畫麵多麽抽象,難以理解,但是其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內心必定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隻有找準它的脈絡,你才可能真正將自己的思維與作品融合。
最後,從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賞作品,其整體性應當與多樣性相統一,即變化而不雜亂,統一而不單調。多樣性的統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則,運用它可以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意蘊和精神內涵。
延伸閱讀
沒有我的環境,便沒有我的人物
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說:“沒有我的環境,便沒有我的人物。”環境的善於運用是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的標誌之一。環境的運用有時候能夠推進劇情的發展。電影《職業:記者》中的洛克在廣漠陌生的環境中,變得很憤怒,於是和因憂鬱而患心髒病死去的羅伯森互換身份。這是電影的出發點,也是事件的起因,來源於生活中的積累。連綿的沙漠和沙漠上的石頭,限製了洛克的采訪活動,但是豐富了角色的飽和度,同時能夠將內戰中人民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長期的戰爭生活中,人們不願意多講話,因為言多必失,國家的統治者,隻是用正麵的言詞來美化,這正是洛克在沒有遇到羅伯森之前,新聞的來源,而且洛克願意相信這種言論的正確性。“人們都願意看到現實符合自己的願望,我也不例外。”一個沒有真正到達經曆過內戰的國家的人,沒有從客觀的現實來觀察,沒有客觀的言詞來源,怎麽會有正確的結論?!但是有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想看到事實,而是我們害怕看到。戰爭中的沉默的人們閉口不談,不正是一種害怕的狀況嗎?導演正是試圖用這樣一種慘烈的現狀來質疑人類的勇氣,有多少人具有現實的誌氣,而不是臆想層麵的豪言。這樣的環境可以讓我們看到心靈的最深處,不論是個人的還是全人類的。
(四)深化擴展已有的審美感悟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欣賞者之前覺得某件作品不怎麽樣,可是後來卻喜歡上它;另一種則是欣賞者本來很喜歡某件作品,可是後來卻覺得難以入眼。這兩種情況體現了欣賞者審美感悟的深化過程。就第一種情況而言,欣賞者通過深化自身的審美感悟,進而發現之前不曾注意的地方。藝術作品是分層次的,一些好的作品往往需要高感悟的欣賞者才足以欣賞。之前不喜歡的,並不絕對意味著這件藝術作品不好,很有可能是由於自身感悟能力不夠,很難欣賞它。反之,對於第二種情況,也許之前你的感悟層次較低,故而覺得這一件藝術品不錯,但隨著欣賞眼光的提高,審美感悟不斷深化,這件作品可能會被你摒棄。
如唐代畫家閻立本對張僧繇繪畫的評價:“唐閻立本至荊州,觀張僧繇舊跡,曰:‘定得虛名爾。’明日又往,曰:‘猶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無虛士。’坐臥觀之,留宿其下,十餘日不能去。”這個例子,生動地表現出欣賞中從否定到肯定的過程。
(五)把握藝術家的創作個性和時代特色
不同個性的藝術家,往往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會融入各自獨特的風格。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在藝術領域中,最忌諱雷同,越是傑出的藝術家,一般其作品的獨創性就越強。因而,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應當把握住作品的創作個性,這樣做無疑能夠加深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唐朝的吳道子和李思訓,兩人都畫過嘉陵江山水,可是風格卻迥異。吳道子的畫自由奔放,李思訓的畫則嚴整富麗。
延伸閱讀
宋代花鳥畫
宋代是中國花鳥畫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在應物象形、意境營造、筆墨技巧等方麵都臻於完美。北宋前期的花鳥畫主要繼承五代傳統,畫法多宗徐熙、黃筌二體,而黃體“勾勒填彩,旨趣濃豔”的富貴風格更為世所尚。北宋後期,由於宋徽宗趙佶對繪畫的特殊愛好,在其大力倡導下,花鳥畫以院體為主流進一步向工筆寫實發展,筆法工整細膩,使工筆花鳥畫達到巔峰水平。此風綿延至南宋宮廷,花鳥畫創作長盛不衰,並呈現多樣化的局麵,如工寫結合、墨彩兼施、花鳥與樹石山水相配合等,形成了新穎多彩的麵貌,不僅有冊頁小幅,還有長幅巨製,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寧宗、理宗這一時期的作品為最多,風格多以嚴謹、精巧、工細見長。畫麵小中見大,意趣無窮,為宋代特別是南宋花鳥畫中極富特色的部分,反映了南宋院畫的新發展。
花卉是宋代花鳥畫最常見的主題。牡丹雍容華貴,采用無襯景的表現方式,畫法豐富多樣。構圖方麵多取“折枝花”形式,即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畫,較之整體描繪更為細膩動人。唐代詩人吳融在題《折枝》詩中讚雲:“不是從來無本根,畫工取勢教摧折。”
對於一些傑出作品的欣賞,除了了解作者的個性之外,還需要知道其時代特征。欣賞這些作品,唯有將其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去考察,才可能發現其精妙絕倫之處。丹納曾說過:“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丹納的話或許有點深,那麽大家記不記得高中的語文老師是怎麽教你們鑒賞詩歌的?你的老師應該會告訴你,要想真正體會一首詩詞的意境,那麽首先得了解詩人所處的曆史環境。
(六)加強廣泛的藝術修養、門類互通
加強藝術修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1.提高藝術修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世界觀同人們的整個精神世界——心理狀態、道德觀、藝術趣味、審美能力等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欣賞者就不可能領會藝術作品的藝術美,也不可能接受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要培養自己的審美趣味,擴大自己的欣賞視野。要想欣賞音樂,需要有會聽音樂的耳朵;要想判別形態的美,就需要有銳利敏感的眼睛;要想接觸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就需要閱讀它們、欣賞它們,借以鍛煉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隻有這樣,才能提高審美趣味,加強審美感受,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3.要提高鑒賞能力,正確引導自身的審美趣味,還需要那些具有某種專長的人在欣賞方麵加以指導、幫助。專家的意見往往可以影響甚至改變自身的興趣和觀點。對藝術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講解,有助於人們加深對作品的認識、理解和感受。
4.深刻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能深刻而典型地反映社會曆史,能成功地再現生活。藝術素養得以提升,有助於全麵的欣賞藝術作品,深刻地認識作品的社會意義,體現藝術的認識價值,更全麵地理解社會、人生和現實生活,從而增強曆史責任感。
藝術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如果細致劃分的話,差不多可以劃分幾十種。一個人的精力、時間和才能是有限的,因而要想在這麽多的藝術門類中都成為行家,成為高明的鑒賞專家,絕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過,人不可能成為“全才”,但是卻可以精通其中的一兩門。同時,在精通一兩門的過程中,欣賞者應當眼光開闊一些,多涉獵一些藝術門類,多掌握一些藝術語言,這對於提升欣賞者的鑒賞水平是大有好處的。就拿音樂、舞蹈、繪畫、建築、雕塑這幾個門類來說,從深層次看,它們是可以互通的。它們各自的藝術語言,如音樂中的節奏、旋律,舞蹈中的人體造型、動作,繪畫中的色彩、線條等,可以闡發自身之外的其他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