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對孫策越發有利。
劉繇死後不久,自稱皇帝的袁術也在落魄中死去。曹操與袁紹在北方兵戈相向,大戰一觸即發。荊州牧劉表雖未直接參戰,卻也緊盯著中原的棋盤。一時間,揚州被忽視了。袁術死後,堂弟袁胤拉著部眾前往皖城,投奔廬江太守劉勳。原本默默無聞的劉勳,收編袁術舊部後,居然崛起為東南一大勢力。
不過,人多有人多的麻煩。
人都是要吃飯的。袁術從來沒有認真對待經濟問題,這是他走向滅亡的一大因素。曹操的兵會屯田,袁術的兵卻不事農業生產,隻顧吃飯。劉勳收了人,卻供應不上飯。沒有糧食,隻能四處征收。
劉勳把征糧的任務交給堂弟劉偕。上繚是相對富庶之地,自然成了劉偕的首要目標。然而上繚人卻不願把白花花的大米拱手讓出,他們組織起來,抵製劉偕的征糧。眼看完成不了任務,劉偕氣急敗壞,寫了一封急信送到劉勳手中,請求出兵襲擊上繚,以武力彈壓。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孫策就是那隻冷眼旁觀、伺機偷襲的小黃雀。劉勳接管袁術舊部,兵力猛增,已隱然成為一大威脅。若是坐等劉勳有了足夠的糧食,劉勳就會成為難啃的硬骨頭。事不宜遲,須得及早動手,以免後患。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孫策不是莽漢子,為了迷惑對手,他先送上了一頂大高帽。自仲家皇帝袁術、揚州牧劉繇死後,袁氏餘部歸劉勳,劉氏餘部歸孫策,兩人都占盡便宜,但誰才是揚州的最強者呢?孫策放低身價,表示願意順服,並送上大量珍寶給劉勳。看到孫策的“服軟”,劉勳不禁飄飄然,覺得自己已穩坐揚州地界的第一把金交椅了。
表麵上謙卑恭順,暗地裏磨刀霍霍,我們不能怪孫策陰險狡詐,“兵聖”孫子早就說過:“兵者,詭道也。”劉勳沒意識到這點,隻能怪自己讀書不精了。若要硬打硬拚,孫策固然也有勝算,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算高明。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才是兵學的真諦。
劉勳打算出兵教訓拒絕交糧的上繚,這讓孫策有了出兵的借口。他寫了一封信給劉勳,先是以謙恭的語氣大拍馬屁,最後寫道:“上繚人多次侵犯我的地盤,我早就想教訓他們了,隻是路遠不便。上繚是富實之地,您進兵討伐,我願意出兵相助。”
這封信令劉勳十分得意。他把書信遞給眾人傳閱,眾人皆不失時宜地吹捧他英明神武,連名震江東的小霸王孫策都乖乖順服。
在一片肉麻的吹捧聲中,劉勳聽到一個冷冷的聲音:“這件事不值得祝賀,反倒值得擔憂。”
誰這麽大膽?
劉勳憤怒的眼光投向聲音發出的方向,當他看到一張熟悉的臉龐時,繃緊的肌肉漸漸鬆弛下來。因為說話的人,不是一個尋常的人。
說話的人是劉曄。他有兩個身份,一是皇族,二是當世名流。與孔融等文化名流有所不同,劉曄博學多才,卻不是書呆子,他才思敏捷,還有文人不多見的決斷力。正因為劉曄不一般,劉勳不能不給他麵子,便收起怒氣,虛心請教。
劉曄攤開地圖,手指上繚城道:“上繚雖小,城池卻堅固,易守難攻,想要在十天之內攻克,恐怕十分困難。我軍在前方疲以作戰,後方空虛,倘若孫策乘虛而入,勢必無法堅守。到時將軍進不得,退也不得,恐怕就大禍臨頭了。”
看來孫策騙得過劉勳,卻騙不過劉曄。然而對於劉曄的警告,劉勳隻是一笑置之。很多人都容易高估自己,劉勳亦然。他想:袁術的舊部都歸順於我了,孫策前來歸順,有什麽可大驚小怪的?
很快,劉勳就將劉曄的那些話拋諸腦後,忘得一幹二淨了。
孫策繼續施放煙幕彈,他揮師進攻黃祖去了。
黃祖是孫策的殺父仇人,孫策此舉可謂師出有名。這下子劉勳更加放心,全力討伐上繚。劉勳一路進軍,敵人望風而逃。
正當劉勳得意揚揚之時,忽然從後方傳來一個天大的噩耗:老巢皖城被孫策端了!
正所謂上兵伐謀,孫策西擊黃祖,不過是虛晃一槍,目的是給劉勳製造自己無意染指廬江郡的假象。劉勳前腳離開皖城,孫策後腳就到了。顯然,孫策是有備而來,為了奪取皖城,他與親密戰友周瑜率領兩萬精兵,晝夜疾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撲到城下。
表麵上看,皖城的守備不弱,城內還有三萬守軍。人數是不少,可是有兩大問題:其一,守軍長期缺糧,士卒有一頓沒一頓,饑腸轆轆,沒氣力如何舞刀弄槍?其二,袁術餘部剛剛前來,與劉勳部隊還不能磨合,主將又出征去了,群龍無首,形同散沙。
一群饑腸轆轆、形同散沙的士兵,如何與孫策的虎狼之師較量?皖城隻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便淪陷了。三萬士兵放下武器當了俘虜,劉勳的家眷們也悉數成為階下之囚。一支龐大的武裝就這樣灰飛煙滅。孫策把三萬俘虜遷往江東,留下部將李術統領三千人馬鎮守皖城,堂兄孫賁、孫輔二人率八千兵馬駐紮彭澤,截殺劉勳。
老巢被端,自己的妻子兒女統統被俘,劉勳氣急敗壞,急忙回師,欲奪回皖城。行至彭澤時,孫賁、孫輔的伏兵突然殺出,劉勳大敗。
原本劉勳握有數萬人馬,算得上是實力派軍閥,如今耗光了家底,幾乎成了一名光杆司令。他既悔且恨,咬牙切齒,可是他還有實力挑戰孫策嗎?
劉勳左思右想,想到了一個人,隻有這個人會幫他。這個人就是孫策的殺父仇人、荊州牧劉表麾下大將黃祖。
劉勳派人快馬加鞭去找黃祖求援。
黃祖不得不出手。
孫策的崛起令黃祖深憂,甚至恐懼。孫策不是一個記仇的人,但有一大仇他不能不記;他不是一個嗜殺的人,但有一個人不能不殺。這個不能忘的仇,是殺父之仇;這個不能赦的人,是殺父仇人黃祖。因此對黃祖來說,與其坐等仇家前來討命,不如聯合劉勳,共同對抗孫策。
來自荊州的五千兵馬沿水路東進,救援劉勳,主將是黃祖的兒子黃射。仇人也來蹚這渾水,孫策殺機畢露,整軍再戰。江東男兒奮勇作戰,大破劉勳、黃射聯軍,劉勳麾下兩千多人投降。此時劉勳心灰意冷,向北逃竄,投奔曹操去了。黃射損兵折將,見勢不妙,亦不敢戀戰,撤回荊州。
孫策一不做,二不休,打算挾勝利之威,幹掉殺父仇人。他集結數萬精兵以及一千艘戰船,從水路進軍,直撲黃祖老巢。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八日,孫策的江東兵團進抵沙羨(今湖北武昌),擺開與黃祖決戰的架勢。黃祖是荊州牧劉表最為倚重的大將,劉表深恐有失,急遣侄子劉虎、大將韓晞率五千精銳長矛兵火速增援。
三天後,即十二月十一日,雙方的會戰開始了。
當初正是黃祖一箭射死孫堅(公元191年),才徹底扭轉荊州的戰局。正因為孫堅之死,袁術在荊州混不下去,不得不輾轉到了揚州。不過劉表萬萬沒想到,八年後,孫堅的兒子又殺回來了,而且兵力更加強大。
孫策是出色的兵法家,或者說,他是軍事天才。曹操也是天才,但常吃敗仗,孫策卻總是無往不利。沙羨之戰是孫策出道以來最大的一場決戰,他將再一次令敵人蒙羞,令世人震驚。
前來增援的五千名精銳長矛兵未能頂住江東兵團狂風暴雨般的進攻,陣前指揮韓晞被孫軍擊斃。韓晞一死,荊州兵為之喪膽,紛紛奪路而逃。黃祖怎麽也沒料到自己會兵敗如山倒,他逃得太匆忙,甚至沒來得及給家人安排一條退路,其妻兒糊裏糊塗地淪為戰俘。劉表引以為傲的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死於戰場及溺水而亡的荊州士兵多達數萬,六千艘戰船落入孫策之手!孫策僅憑一千艘船,繳獲敵船六千艘,戰果驚人。
孫策很想**,擒殺黃祖以報父仇。可他是個頭腦冷靜之人,劉表雖遭此重創,但荊州兵力、財力都頗為雄厚,這塊硬骨頭一時間是啃不動的,不如見好就收。自己還年輕,要報仇時間還多的是。
比複仇更重要的事,是奪取豫章。
打從聽了太史慈對豫章郡守華歆的評價,孫策便有了窺視豫章之誌。華歆雖說品德無缺,但值此亂世,光靠品德的力量顯然不夠。說到底,華歆畢竟是知識分子,土匪割據他都沒辦法,如何能抵擋孫策大軍呢?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策不想大打出手。對於華歆這樣品格高尚的人,他不忍心動粗,能和平接收城池是最理想的結果。不是所有的戰爭都要流血,戰爭還有另一種不流血的形式叫作外交,一張嘴的作用,有時勝過千軍萬馬。
他派了一名特使前往求見華歆,此人是前會稽郡守王朗的下屬虞翻。當時華歆與王朗齊名,都是名重一時的名士,孫策奪取會稽,非但沒有殺王朗,還將其引為上賓。如今孫策派虞翻去做說客,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要向華歆傳遞一個信息:隻要華歆獻城投降,勢必能像王朗那樣受到厚待。
虞翻入豫章郡拜見太守華歆,先吹捧了他一番:“您與我的老上司王朗都盛名遠揚,受到海內人士的一致尊崇。我雖偏居東南,對您卻仰慕許久了。”
華歆謙遜地說:“說到品德聲望,我還是不如王朗。”
虞翻又道:“不知豫章郡的糧草儲備、武器裝備以及士民的果敢勇猛精神,比起會稽郡如何?”
華歆答道:“遠遠比不上。”
虞翻笑著說:“您說品德聲望比不上王朗,隻是謙遜之言,但是兵力不及會稽郡,卻是事實。討逆將軍(孫策)智略超群,用兵如神,以揚州刺史劉繇的實力,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您親眼看到的;會稽郡兵精馬壯,也被輕而易舉掃平,這您也是知道的。如今您要固守孤城,別的不說,光糧食物資就不夠,如何抵擋?若不早做打算,恐怕就要追悔莫及了。孫將軍已率大軍到了椒丘,我也要回去交差了。倘若明日中午前,您還沒有作出迎接孫將軍的決定,那麽我與您怕是再無見麵的機會了。”
這是給華歆下的一道最後通牒,期限是次日中午。
華歆沉默片刻後,歎道:“我在江南待的日子很久了,十分想念北方老家(華歆係平原高唐人)。你放心,孫將軍一到,我就會離去的。”
虞翻走了。這天晚上,華歆沒有睡覺,他連夜寫了一紙公告,宣布獻城投降。
次日,晨光初現,一夜沒合眼的華歆派人把投降書交到孫策營中。孫策大喜,當即驅車前往,直抵城下。這時華歆已帶著城內百官,立於城門下迎接,他頭裹葛巾,似乎一夜之間蒼老了許多。
孫策遠遠望見華歆,當即停馬下車,上前行禮道:“先生德高望重,遠近所歸。孫策乃是晚輩,宜用弟子禮拜見先生。”他沒有顯出征服者的傲慢,而是以後輩自居,推華歆為上賓與師長。雖然不免有作秀之嫌,但也可襯出其非凡的胸襟。
至此,孫策已崛起為江南最大的實力派軍閥。
令人驚歎的是,此時的孫策隻有二十五歲。
他還是那麽年輕、俊逸,充滿朝氣與生命力,他有曹操的遠大誌向,有劉備的堅忍意誌,有父親孫堅的剽悍性格。他獨具人格魅力,其德量汪然若千頃之波,海納百川,胸襟之寬廣有王者風範。他高舉仁義旗幟,對待曾經的對手及敵人,充滿人性的溫情。王朗、華歆被他引為上賓師長,曾與他拚死相殺的祖郎、太史慈都化敵為友;他對百姓秋毫不犯,對俘虜亦以人道主義待之。
即便是敵人,也不能不承認孫策的仁慈與高尚。
孫策攻陷皖城後,對袁術的妻子兒女善待有加;攻入豫章後,妥善安置劉繇的家眷,還派人運送劉繇靈柩北返。袁術與劉繇是孫策最大的兩個敵人,他們死後,孫策不念舊仇,撫孤恤寡,可謂有情有義矣。比起曹操在徐州大開殺戒及官渡之戰後屠殺戰俘的惡行,孫策的所作所為更顯其仁義之美名。
當然,孫策也是人,握有生殺大權的人。
權力不受約束的人都是危險而可怕的。
有一個人得罪了孫策,他就是會稽郡功曹魏騰。那一天,孫策失控了,他在盛怒之下下令處死魏騰。打從經營江東以來,孫策還未曾擅殺一個臣屬,對此,所有人都不由得心中大震,但誰也無法阻止他的一意孤行。大家一商量,覺得隻有孫策的母親吳夫人才能阻止這件事。
吳夫人急急趕來,她沒到廳堂,而是站在一口深井邊,倚著護欄,瞅著兒子說:“如今江南方定,百事待興,正是禮賢下士、舍過錄功的時候。魏功曹雖曾冒犯你,可是在公事上一向盡職盡責。今天你殺了他,明天大家都要背叛你。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禍臨頭,我還是先投井自盡吧。”
為了保護一個本不該殺的人,孫母以死相逼。孫策大驚失色,馬上下令釋放魏騰。權力之刀鋒,在即將砍向頭顱的那刻,又被硬生生地收回去了。
魏騰事件總算沒有釀成一次冤殺,仁義的傳統依然得到延續,這將成為江東集團爭雄天下的核心競爭力。
可惜的是,命運又跟孫氏開了個大玩笑。
就在孫策初定江南,事業有了大發展之際,厄運再一次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