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聽到朋友向我傾訴一些問題,其中最多的問題就是“人生迷茫了怎麽辦”。的確,生活中簡直有太多的問題讓我們感到迷茫。
還在中學上學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努力學習的意義在哪裏,不知道能不能考上心儀的大學,對於自己升學的前景感到迷茫;正在讀大學的學生,因為陰差陽錯被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錄取,也對於自己的學習感到迷茫;剛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覺得自己的行業沒有未來,想要轉行又沒有方向,對於這種情況更是感到迷茫;工作了十幾年的中年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想要改變卻被現實所束縛,同樣會感到迷茫。
什麽是迷茫?其實我們把上麵這些迷茫的問題梳理一下,可以發現,迷茫大概能分成兩類:第一類叫作“我不知道該做什麽”,也就是目標感缺失的迷茫;第二類叫作“我不知道該怎麽做”,也就是規劃不足的迷茫。這兩類問題,它們的本源是不同的,解決辦法也是不同的。
這裏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叫作黃金思維圈。黃金思維圈將我們看問題的層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what”,即“是什麽”的層次,是事物的現象、成果,或者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個層次是“how”,即“怎樣做”的層次,是我們做事情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措施;第三個層次是“why”,即“為什麽”的層次,是我們做事情的目的與理念。
普通人做一件事,總是先開始做,才想著怎樣去做,最後思考一下為什麽要做。大多數人可能不會進一步思考。例如領導安排給我們一項工作,很多人都會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不去想布置這項工作背後的原因。黃金思維圈理論認為,厲害的人區別於普通人的主要原因正是在於厲害的人和普通人的思維方式是相反的。厲害的人會先想“為什麽去做”,然後想“怎麽去做”,最後才去執行。
目標感缺失,其實就是不知道“why”;規劃不足,其實就是不知道“how”。其中這個“why”就是你選擇做各種事背後的意義。想象一下你覺得迷茫的種種情形吧。
你看不到未來,不知道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有什麽意義,其實是因為你不知道做事的目的。老師和父母告訴你,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身邊的同學也都在努力學習。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於是你也努力去學——其實你不知道為什麽要學習。在這樣的過程中你就會產生疑問:如果我很努力但是沒有考上好大學怎麽辦?我是不是就沒有出路了?如果考上了好大學又會怎麽樣?我真的能因為考上好大學而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如果不知道做事的目標,即使所有人都告訴你這件事是正確的,你也很難說服自己。麵對這一類的迷茫,就需要給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賦予重要的意義。
對於普通人來說,讀書的目的是什麽呢?真的是為了考上好學校、擁有高學曆嗎?或者是為了用知識改變命運?
其實,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你在學習過程中改變的思維方式。例如學習文學創作,其實是在學習如何把內在邏輯表現出來;學習自然科學,其實是在學習刨根問底,學習格物致知;學習經濟學,你就會用經濟學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學習編程,學習的是由繁到簡、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能力。這些思維方式才是一個人的核心能力。掌握了這些核心能力,你就能在學校,在職場,在各個領域脫穎而出。
這些思維方式要怎樣才能學會呢?其實就是在你學習那些喜歡或者討厭的學科中,做那些不想做的實驗的過程中學會的。如果你因為自己不喜歡一個專業或者一門學科就不好好去學,那簡直虧大了。想一想你學習的意義吧,究竟是為了一個分數,為了一個畢業證,還是為了在學習的過程中改變思維方式呢?
很多人還會麵對不知道工作意義的問題。當你懷疑一份工作是否正確的時候,可以試著從下麵兩個角度來思考。
第一,從更宏觀、更高的視角來思考。比如我曾經的工作崗位是物資計劃管理員,負責整個公司物資采購環節中的計劃申報審核。這是電網建設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因為物資供應環節,是關乎萬家燈火的大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就會覺得自己的工作還是很有意義的。
比如你是一個汽車零件的製造工人,你隻是看著手中的零件,當然會覺得沒有意義。但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款新車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下子就會感覺到自己舉足輕重。
第二,我們應該專注於工作的過程,想想自己能在其中學到什麽東西。我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中養成了守規矩、勤檢查、要謹慎的工作習慣。任何一份工作一定都有可以學到的東西。如果你左思右想都想不出來這份工作的意義,那就換一件自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去做吧。
“how”的層次,是做事的通用方法論。規劃不足引起的迷茫,表麵上看是執行力的問題,深層次看其實是沒有屬於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模式。
做事情的底層邏輯每個人都不太一樣。規劃不足引起的迷茫常常包含對現狀不滿,卻不知道如何改變。比如你想要跳槽轉行,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
我這裏提供一個解決迷茫的方法。解決的流程就是先找到自己能力圈的邊界,再找到你要從事的這個新工作的必備技能,認識到你的能力差距,再去通過學習填補這些差距。然後你需要做出一個展示來證明自己已經具備了勝任新工作的能力,再帶著展示出來的能力去追尋更高的平台。
如果你在前一份工作中培養的優勢恰好是新工作中大部分人不具備的,那就更好了。例如《深潛》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有一個在金融行業工作了許多年的人想要跳槽去一個環保組織,剛好那個組織需要一個財務總監,於是因為第一份工作的行業背景,她得以順利轉行。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當初我想要轉行到互聯網行業。那時的我技術基礎為零,對於究竟從事產品、市場、運營哪一個崗位的工作也沒有主意。那麽第一步我就要找到能力圈的邊界,我要知道自己有哪些技能與互聯網行業匹配。
我發現自己唯一匹配的能力就是對於用戶的洞察力。我的洞察力還不錯,寫文章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洞察用戶心理。
接下來我要去找到自己現有能力與崗位需要能力之間的差距。於是我就與一些從事互聯網行業的朋友溝通,谘詢一下他們對於我轉行的看法。朋友們認為沒有互聯網領域的工作經驗直接從事產品崗位的工作是不行的,而市場和運營崗位可以嚐試申請,等轉行有了相關經驗之後再轉到產品崗位。
於是我學習了一些互聯網相關知識,最後敲定的方向是內容運營崗位,就是一個既要寫文章又要分析數據的崗位。我之前創作和發表的文章就成為我能力最好的展示,這幫助我成功跳槽到了互聯網行業。
還有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對現狀的不滿,甚至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麽樣子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感到迷茫。在我看來,解決這一類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見世麵。
比如,你可以搜羅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行業中你想要成為的人物,把他們作為你的榜樣。實在是沒有頭緒的話,你可以多參加一些線下的沙龍、社群之類的活動。愛學習的人往往都會聚在一起,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擁有閃閃發亮的人生,你很容易就能從中找到自己的榜樣。
找到榜樣以後,你就可以模仿他們的方式開始生活。如果是名人的話,關於他們早年的奮鬥曆程都會有傳記或記錄,這些資料你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你會發現這些人的成功都具備一些關鍵點,你就去學習他們在關鍵點之前做了哪些事。如果你的榜樣是朋友,你可以多和他們打交道,觀察他們是怎麽學習、工作的,觀察他們是怎麽思考問題的。
最後總結一下,所謂迷茫其實分兩種類型:第一是目標感缺失,第二是規劃不足。通過引入一個黃金思維圈模型,就能解決關於目標感缺失的“why”問題和規劃不足的“how”問題。
解決目標感缺失,要去尋找自己做事情的真正意義。你可以通過站在更宏觀的視角,或者專注於工作本身來尋找意義。如果實在找不到,那就重新尋找一個目標吧。解決規劃不足,要通過反思來逐步建立自己做事情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