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和《史記》等史料記載的、從新疆昆侖山到中原國家之間的昆山玉路約3500公裏;從甘肅西北角的馬鬃山,到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阿拉善右旗、左旗,再到包頭和河套地區的路線,就是玉石之路草原道的主要途徑,約2000公裏。相比之下,玉石之路草原道堪稱玉石之路的捷徑。
是為此,葉舒憲先生與內蒙古社科院包紅梅博士積極聯係、推進“內蒙古社科院2015年草原之路調研項目——計劃路線(單程),初步計劃:
1.黃河線1,呼和浩特至包頭線:重點調研圍繞河套的史前期七個古城分布,及出土文物情況,以龍山文化時代為主;2.黃河線2,包頭至烏海一線,史前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今日的民間商貿通道,山西會館之類,民間走西口傳說等;3.黃河—賀蘭山—騰格裏沙漠線,烏海至阿拉善左旗一線,調查沿線古代文物和路徑;4.石羊河線,阿拉善左旗至甘肅民勤縣北端的青土湖(先秦瀦野澤、漢休屠澤,唐白亭海),這是唐宋時期靈州道西段。沿著石羊河到民勤,不南下武威,西進阿拉善右旗;5.弱水——巴丹吉林沙漠線,尋找阿拉善右旗通往張掖、高台的古代路徑,沿著弱水到額濟納旗(黑水城);6.黑戈壁線,從額濟納旗向西,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馬鬃山,調研古代玉礦分布及東輸路線。
前期工作,申請項目資金支持的同時,積極做前期準備工作。分工落實每一個站點具體接洽人、線人、當地向導。依照以往經驗,每個地方線人需要官方文化館、博物館人員和民間收藏愛好者、熟悉鄉下情況的的人士配合。圖1.0壓題照葉舒憲老師讓我做4、5項工作,即石羊河線和弱水線。
騰格裏蒙古語意為“天”,比喻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騰格裏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嶺和南部的騰格裏兩部分,為中國第四大沙漠,分布在連綿起伏在賀蘭山與雅布賴山之間,海拔1200-1400米左右,麵積約4.27萬平方公裏,主要屬阿拉善左旗,西部和東南邊緣分別屬於甘肅武威、民勤和寧夏中衛市。沙漠內沙丘、湖盆(422個)、鹽沼、草灘、山地及平原交錯分布,山地大部為流沙掩沒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殘丘,如阿拉古山、青山、頭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圖蘭泰山等,有肉蓯蓉、鎖陽、苦豆籽、梭梭、白刺、沙竹、籽蒿、油蒿、蘆葦、芨芨草、鹽抓抓、紅沙、珍珠、麻黃、沙冬青、霸王、藏錦雞兒、合頭藜、優若藜、刺旋花、灌木、艾菊及叢生小禾草等生長。水源和植物為人類生存、交通提供必備條件,沙漠腹部形成查汗布魯格、圖蘭泰、伊克爾等鄉,邊緣有通湖、頭道湖、溫都爾圖和孟根等居民點。沙漠內部有吉蘭泰、察汗池、紅鹽池、雅布賴、和屯池、巴深高勒等大小產鹽地,由此產生多條沙漠運鹽駝道。隨著時代變遷,汽車、火車代替了傳統運輸方式,也形成了新的交通線路,包蘭鐵路穿過沙漠東南緣,臨哈鐵路經過烏蘭布和沙漠,深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海北,沿中蒙邊界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經甘肅肅北與新疆哈密相接,銀巴高速公路穿過賀蘭山。另有省道穿越沙漠邊緣。這些現代交通路線有些地段與古代道路重合。
騰格裏沙漠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融地區,也是草原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古道鹽道以及黃河水道交錯相連的重要路網區,文化意義巨大。
雜誌社經過積極籌備、聯絡、對接、座談,2015年2月3日——10日,我們組織實施了“環騰格裏沙漠大考察”,重點考察草原絲綢之路及其與絲綢之路北道、靈州道的關係。
楊文遠、劉櫻、瞿萍、軍政參加,明確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