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後半段時間,我和張掖市政協委員徐曉霞、旅遊局丁局長商談出版文化圖書事,基本確定補充內容和擬在7月聯合舉辦一次考察事。下午,趕往永昌縣。途中隨處可見荒灘中、農家院中敦實的烽火台。經過山丹長城,有四架直升機編隊飛過荒原、長城。
與徐永盛、陳學仕等匯合,參觀位於永昌縣東街閣老府院內的博物館。疑為明朝“東會館”舊址。據介紹,永昌縣博物館館藏文物近2000件,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永昌鍾鼓樓、漢明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
永昌縣處於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境內發現鴛鴦池、毛卜喇、水磨關、二壩、九壩、亂墩子灘、月亮山、九個井等20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博物館展出文物多出自這些地方。有件東寨鎮出土的玉鑿極似齊家玉器。講解員趙文靜說庫房中還有些類似玉器。如果能確證,那麽,齊家文化的輻射範圍就向西推進了50公裏。鴛鴦池遺址出土的馬廠時期彩陶也很有特色。銅刀、鷹首銅飾、銅截指、銅鏡、銅馬、陶人、陶馬、陶灶、“漢歸義羌長”銅印等曆代文物勾畫出西大河、東大河流域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流、過渡、交替的痕跡。
最富盛名的還有瑞祥佛頭。據佛籍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至北魏時期,文成郡(今山西吉縣)稽胡族高僧劉薩訶(360—436 年)30歲時出家,法名釋慧達。劉薩訶在家鄉和江南各地學法宣教20多年,到河西弘揚佛法。劉薩訶預言準確,江南、河西等地有關他的佛跡活動與傳說很多,不僅被神化為觀音菩薩假形化俗,也與佛祖釋迦牟尼比肩,被尊為劉師佛、劉大菩薩、佛教第二十二代尊師。435 年,劉薩訶第二次西去印度觀佛跡。行至涼州番和縣(今永昌縣城西20裏水磨關一帶),北望禦山穀說:“此山有奇靈祥光,將來會有寶像出現。寶像出現時,如殘缺,預示著天下離亂,黎民饑饉;如寶像肢首俱全,預示著天下太平,民生安樂。”之後率弟子繼續西行,行至肅州(酒泉)西七裏澗,無病而逝,骨頭立時化為葵籽大小碎塊,當地佛僧認為是顯聖成佛像征,遂修骨塔和寺院紀念劉薩訶。520 年,涼州番禾郡忽然大風驟起,雷電交加,禦穀山崩裂,絕崖石壁間現出一尊無頭石佛瑞像。此後40年,天災人禍連連發生,應驗劉薩訶預言。557 年,距禦穀山200裏的武威城東七裏澗,夜現祥光,呈現一尊石佛像頭,百姓迎送到禦穀山,佛首“相去數尺,飛而暗合,無複差殊”,從此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北周皇帝宇文邕得知,派遣宇文儉親往察驗,並於561 年下旨,調集涼州、甘州、肅州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三年乃成,寺分三處,初有僧人七十人,敕賜寺額為“瑞像寺”。572 年,一天夜間,瑞像佛首自行落地。皇帝派大塚宰和齊王親臨驗察,舉行儀式重新安放,但白天安好,夜晚脫落,反複十餘次。時過不久,到建德三年,武帝焚寺滅法,天下寺院遭到焚燒,瑞像寺遭到被焚厄運。隋朝建立,隋文帝提倡佛法,瑞像寺得以重建,瑞像身首複合一體。609年,隋煬帝西巡河西,親臨拜謁瑞像,改名感通寺,下旨擴建增修寺院,敕令天下模寫石佛瑞像供奉。唐朝,636 年,感通寺像山出現鳳鳥蔽日祥兆,太宗派使供養。644年,玄奘法師從五天竺取經歸途中,歇住感通寺,向僧眾講到天竺國某寺原本有兩尊佛像,後來其中一尊不知去向。玄奘推測禦山石佛瑞像正是天竺失蹤之佛。唐中宗時(公元684 —710 年),多次派霍嗣光等到寺敬物,朝廷敕令在寺後像山頂上和寺前隔河半山腰間修建大小佛塔各一座。兵部尚書郭元振任安西都護,途經感通寺,曾拜詣瑞祥,並畫錄瑞像,早晚膜拜。中唐,吐蕃攻陷涼州。據莫高窟壁畫和文獻記載,感通寺在吐蕃統時改稱為聖容寺。宋朝,西夏統治期間,聖容寺佛事活動依然興旺。其後,逐漸衰落。0瞻仰完佛首,我們立即驅車前往聖容寺。聖容寺聖容寺,全稱“禦山峽聖容寺”,在永昌縣城北10公裏處屬於龍首山脈的禦山峽西端。聖容寺是我國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好的千年古寺之一,敦煌莫高窟231窟現存一幅聖容瑞像壁畫,題款“盤和都督府禦穀山番禾縣北聖容瑞像”,還有一幅聖僧壁畫,題款“聖者劉薩訶和尚”講聖容寺雕像及寺院。另外,莫高窟還有72窟《五涼僧眾轎請佛首的傳說》和61窟《傳說番禾縣獵師李師仁入山射鹿》兩幅壁畫。藏經洞文書《劉薩訶和尚》(S5663)、《劉薩訶因緣記》(P3570)分別被斯坦因、伯希和所得,現存英國、法國。
聖容寺址附近有聖容寺唐塔、漢、明長城及沿線烽燧、西夏六體文石刻、聖容寺瑞像石佛(身)、元高昌王墓、元花大門石刻等。我們途中經過了金川水庫附近的明長城遺址、花大門石刻,不久就看到高聳於山巔的唐代佛塔。
周末,有人較多。古址處,正在大興土木,修建佛殿。我們瞻仰西夏六體文石刻。這是元代刻寫在河岸邊石崖上的六字真言,有八思巴文、回鶻文、西夏文、漢文、梵文、藏文。接著,即登臨像山,拜詣唐塔(大塔),它與對麵山上的小塔為現存保護最好的唐塔。兩塔均為磚塔結構,七級,中空。大塔高16.2米,內原有木梯通上,內壁有筆畫和文字題記,現已不存;小塔通高4.9米,造型與大塔一致。經曆千餘年,兩塔隔溪相望,威儀不減。
漢明長城貫穿禦山峽穀,向西綿延至永昌縣與山丹縣交界處的繡花廟。從像山西望,是較為開闊的毛不喇草灘及附近山上的兩座烽火台;東望,是逶迤連綿山嶺。聖容寺靜臥在禦山穀中段的一處幽靜小盆地上,得日月浩光滋養,聚東來西往脈氣,真是靈地!
宋人李複有詩讚頌:
應感雖無地,棲真自有緣。
寶坊開泗水,香露散秦川。
草亂遺庵廢,珠明舊相圓。
豐碑傳異事,細字刻誠懸。
接下來,我們要考察紅山窯鄉毛不喇大泉岩畫。《甘肅日報》主編室主任張臨軍的家鄉在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鄉毛不拉(喇)村,據他了解,甘肅有三處以毛不喇命名的地方,即平川、永昌和酒泉。毛不喇蒙古語,意為“濕地”。陳學仕說有專家翻譯為“苦澀的泉水”。打電話請教才吾加甫,其時(2015年7月7日上午11:56)他正在天山玩,說毛不喇意為“心壞了,壞死了”,蒙古人通常不說。據此,我懷疑是不是當年人們取名時帶有某種蔑稱,用法與曆史上的蠻、夷之類相似?待細考。1長城在禦山峽中的毛不喇灘穿行。南北兩邊都是龍首山。禾苗青青,綠草萋萋。我們穿過紅山窯鄉毛卜喇村大片空闊古灘,到金川河源頭的大泉水庫。陳學仕的親戚尚樂帶路,翻山越嶺,走過一段異常艱難的路,終於看見書有“大泉岩畫”的石碑。天色向晚,我們擔心光線變暗,匆匆緣山尋找。石頭平麵規整者隨處可見,卻看不到一幅岩畫。金黃色的石苔倒是燦爛生動。尚樂連續打幾個電話問當地人,說就在這裏。於是,我們像岩羊那樣在石頭層次間創造道路,上山。張利強首先發現一幅岩畫,內容為騎射、遊牧。還有一幅,畫麵東邊是一位騎士和一位步行人射獵,西邊是四位身材窈窕的婦女跳舞。繼續攀登,上到峰頂,回顧山下河穀,一行人如同貼近地麵前進。河穀中有泛著亮光的細流,那是金川河上遊。居高臨下,可以觀察地形,旁邊還有一條平坦道路,徐永盛從那邊上來。返回時,又發現幾幅岩畫,模糊不清。大泉岩畫石質鬆軟,不及雕鑿曼德拉岩畫的玄武岩。
太陽落山,涼氣與夜色一同襲來。大家拖著疲憊的身子直接從毛不喇村穿越龍首山,進入河西走廊,向西經水磨關抵達永昌縣城。晚上,遲到了正宗的毛不喇羊肉、炒麥子、青稞搓魚子等等地方特色食品。
我學到的永昌、民勤話是“眼睛羞的不行。”想一想,生動傳神。
著名學者張德芳先生是永昌人,他性情似藍天,胸懷如草原,讓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