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點起床,用完“三套車”,沿312故道向西出城,行約八公裏,至西營鎮,轉向南,山地越來越窄,首先到西營河水庫,然後進山。
西營河源出青海省門源縣東部冷龍嶺北麓,主幹流寧昌河,支幹流水管河,支流從東北往西南起有土塔河、響水河、龍潭河、駝駱河、青羊河,平均海拔3312米。主幹流寧昌河在肅南縣鏵尖鄉水關口處匯合始稱西營河,流經西營鎮入四溝咀西營河水庫,往東北流10公裏經西營河渠首引入總幹、五幹渠,全長約80公裏。總幹渠分四條幹渠,五幹渠下分二壩支幹渠,東通石羊河,北接東大河。老河道分割成兩條主河道,東南側為清水河,流入海藏河;西北側為五壩河,流入南沙河,匯入石羊河。
不知走多少峽穀,轉多少彎,匯入多少支流,終於到一高坡,又一高阪,盤繞,急轉,終於到一河穀,河之盡頭,乃是巍巍雪峰,狀似蓮花,開在天邊。惜兩座山峰雪全無,噍留殘跡。羊群幾處。草甸繡綠。奇石驚詫。幾道水跡,從四麵潺潺流不,匯入主流。主流最美,從峽底蜿蜒爬坡,伸向雪線。雪麵潔白如玉,如神,如夢。
冷龍嶺長約200公裏,寬30-50公裏,山峰海拔多為4000----5000米,是祁連山脈東段第一山,當地人稱老龍嶺。其山日光映雪,霧呈紫色,又名“紫山”;又因頂峰冰川、積雪終年不消,每當夕陽西下,晚霞輕飛,晶瑩白雪熠熠閃光,時呈殷紅淡紫或淺黛深藍,如玉龍遊於花錦中,變化無常,稱"冷龍夕照"。冷龍嶺西起扁都口(金瑤或錦羊、景陽嶺海拔4353米),東止烏鞘嶺(得泉山。海拔4303米),橫亙在青海門源縣北部和甘肅武威、金昌交界處;西有黑河峽穀將它與走廊南分割,東部支脈烏鞘嶺則將刊哇山導向漫漫黃土高原。冷龍嶺最高峰崗什卡海拔5254.5米,劍峰摩天,巍然屹立於門源縣青石嘴以北,時而藍天白雲,銀光熠熠,時而狂風大作,天昏地喑,有時雪崩暴發,龍吟虎嘯,飛雪漫卷,瞬息萬變,玄奧莫測。明洪武年間西平侯沐英和西征將軍鄧愈曾追羌至此。次峰海拔5007米,位於門源縣西灘鄉老龍灣村北部。冷龍嶺海拔4500以上山峰多發育現代冰川,共244條,因亙古冰川融水,其南坡形成多處階梯狀分布的海子、高山瀑布和時潛時明的河流。
冷龍嶺因其神秘高聳,古代曾與昆侖山、西王母有關。冷龍嶺山下灌林密布色呈青黧,古羌語稱“悶摩黎山”,在廣大華熱藏區崇拜的十三大山神中被尊為第一神,享有“阿彌崗什卡”(意為老爺雪山)之盛譽,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隆重奉祀崗什卡山神,請喇嘛 誦經,舉行賽馬、摔跤、射擊等活動。祭祀方式奇特,用紙糊製高1.5米、長3米的大鳥(藏語稱為“夏傑強瓊”。意為百鳥王)登高放飛,紀念西王母及其青鳥使者——《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鳥,赤首黑目”,郭璞解釋說:“這三隻青鳥都是王母之使者。”史載,345年,酒泉太守馬岌對前涼張俊說:“酒泉南山即昆侖,昔日周穆王西征昆侖,會西王母於此山,西王母虎身豹尾,人麵虎齒,全身皆白,居雪山洞中,此山係古昆侖支脈,宜立西王母祠,以禪朝廷無疆之福。”張俊同意,馬岌立王母祠於崗什卡山上,命名“昆侖”。有學者認為唐穆宗長慶年間(807-821年),大理卿劉元鼎作會盟使出使吐蕃時曾登臨此山。劉元鼎路過龍支城(青海樂都),進入黃河上源“悶摩黎山”。據吳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證,悶摩黎山即今巴顏喀拉山。途經樂都時,有上千名老人沿路拜泣,自稱為當年被俘唐軍,問當今天子安否,“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否?兵何日來?”即便冷龍嶺也被稱作“悶摩黎山”,根據劉元鼎當時心情及出使路線,不大可能專程繞道登臨冷龍嶺。劉元鼎著有《使吐蕃經見紀略》。
我們在冷龍嶺下的河穀流連許久,爬上山坡,在路邊午餐。
之後,車繞行上坡,到一湖處,幾與雪峰平望。
單程130公裏。下午5點,返回武威,參觀雷台博物館。
武威是多條道路匯集之地。東邊有烏鞘嶺道,絲綢之路北道。南麵穿越祁連山通青海的道路,自東向西,依次為:安遠~天祝~西寧,古浪縣城威戎堡道、黃羊河張義堡道、西營河道。北道主要穿越戈壁沙漠,主要有順石羊河而下直抵青土湖,轉接草原道的大路。
此次考察,黃羊河,西營河兩大河流古道。沮渠蒙遜打樂都,即走此道。而西營河道山高穀深嶺多,通行較難,古人穿越,非不得已者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