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A.西格爾匆忙穿過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機場,走進機場大巴東邊門口的一個電話亭。多年來,電話亭,尤其是機場的電話亭成了他事實上的辦公室。由於經常長時間出差,他不得不拋妻別子,四處奔波。但是,作為全美最重要的投資銀行家,正是這種充滿壓力的生活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1986年5月12日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上午,馬丁·西格爾從紐約飛到了華盛頓,去拜訪一個重要的客戶——馬丁·瑪麗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該公司是美國最重要的國防項目承包商。幾年前,西格爾曾經幫助該公司打贏了一場本迪克斯公司(Bendix Corporation)發起的惡意收購戰,這一交易奠定了西格爾的星路曆程,也使他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收購戰略專家之一。

對瑪麗埃塔公司的拜訪進展十分順利,隻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小插曲——該公司的董事長托馬斯·波納爾(Thomas Pownall)最近正被一起內幕交易案搞得不得安寧。波納爾要為保羅·薩爾(Paul Thayer)作證,薩爾是裏根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因為涉嫌泄露絕密消息進行內幕交易而被指控。他把從著名的啤酒生產商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一位董事長那裏獲得的消息告訴了許多人,其中還包括他在達拉斯的情婦。波納爾同美國企業界的多數人一樣,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震驚。薩爾在國防部任職時,波納爾經常同他有生意往來,並且兩人還成了好朋友。波納爾對西格爾說:“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啊,是吧?”

西格爾點了點頭,接著迅速把薩爾的話題放到了一邊。

西格爾38歲,英俊瀟灑、皮膚黝黑、身強體壯,活脫脫一個電影明星。最近他剛剛加盟德崇公司(Drexel Burnham Lambert Inc.),一家實力強大的垃圾債券公司。他滿懷雄心壯誌,立誌跳過龍門,成為更加耀眼的明星。

此刻,西格爾剛剛撥通了他紐約辦公室的電話。時間剛過2點45分,他想了解一下股市的行情。他喜歡時不時地通過電腦和電話等信息傳遞工具了解最新的情況。

他的秘書凱茜接起電話,迅速簡要匯報了一下情況,然後開始在當天需要回複的電話上作標記。突然,西格爾辦公室門外的道瓊斯股市行情自動收報機上響起了急促的鈴聲,這是重要消息即將發布的標誌。

凱茜立即走到收報機旁邊,剛一看到標題就吃驚地吸了一口冷氣。她大聲讀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德崇公司的員工進行內幕交易。”

當凱茜等待收報機繼續顯示時,西格爾意識到,他那個近乎完美的世界崩潰了。他一生努力工作所獲取的一切全都完了。當年早些時候,他從基德爾·皮博迪公司跳槽到德崇公司時所賺取的350萬美元的酬金和200萬美元的分紅全都消失了,他同邁克爾·米爾肯的垃圾債券賺錢機器聯手進行暴利的收購兼並活動黃了,馬丁·瑪麗埃塔、固特異和利爾·西格勒公司(Lear Siegler)等藍籌客戶沒了,位於康涅狄格州海灘帶網球場和遊泳池的豪宅換人了,曼哈頓高級住宅區格雷西廣場(Gracie Square)四居室的公寓易主了,來往於曼哈頓的直升機飛了,自己在報紙和雜誌上的光輝形象黯然失色了。

突然,西格爾眼前閃現出了伊萬·布斯基的身影。布斯基是一個套利人,曾經是西格爾的密友和導師。一想到他,西格爾猛地感到一陣驚恐,他想到,布斯基可能會希望他遭人暗殺。

當收報機繼續顯示時,凱茜驚呼道:“哦,天哪!是丹尼斯,丹尼斯·萊文,他被捕了!”

西格爾讓秘書繼續讀下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德崇公司的常務董事丹尼斯·萊文涉嫌五年來利用投資銀行家身份,根據沒有公開的信息買賣證券,進行內幕交易。”她繼續念道:“德崇公司聲稱將會全力配合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工作……”

丹尼斯·萊文是個投資銀行家,辦公室就在西格爾的隔壁。西格爾一下子驚出了一身冷汗,腦子裏隻想到一件事情:一把槍已經頂在了他的頭上,扳機已經扣動,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子彈打死的不是他,而是丹尼斯·萊文,身體超重、貪婪無比、自吹自擂、百無一用的丹尼斯·萊文。

在德崇公司位於比弗利山的辦公室,此時正是美國東部時間接近正午之時,是交易日中最繁忙的時候。邁克爾·米爾肯坐在一個巨大的“X”形交易台的中間,他忠實的交易員和銷售員坐在周圍緊張地忙碌著。他一邊貪婪地瀏覽著電腦屏幕上的交易數據,一邊抓起兩個正響著的電話,一個耳朵聽一個。

這裏是新經濟秩序的中心點,米爾肯所創造的垃圾債券帝國的首都。當萊文的消息通過電報傳來時,其中一位交易員大喊道:“嘿,邁克爾,快看這個!”僅僅在數周前,萊文還首次參加了米爾肯組織的空前成功的1986年垃圾債券大會,這是一次“掠奪者的盛會”。會議期間,萊文主持了一場關於收購兼並的早餐會。正在打電話的米爾肯停頓了一下,掃視了一下電腦屏幕上的消息,然後繼續工作,就好像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其中一位交易員聳聳肩說:“就像汽車遭遇過嚴重車禍之後,你先慢慢地開了幾天,然後就又可以高速行駛了。”沒有什麽能夠阻擋得了德崇公司的驚人力量。

具有傳奇色彩的套利人伊萬·布斯基從他位於第五大道辦公室的會議室裏走出來,沿著大廳往前走,幾個雇員緊隨其後。突然,布斯基的一位交易員傑弗裏·亨尼希(Jeffrey Hennig)從辦公室中衝了出來,手中揮舞著一張電報紙的複印件,朝著布斯基大喊:“你看到關於丹尼斯·萊文的消息了嗎·”

布斯基突然停了下來,轉過身來問:“哪個丹尼斯?”

亨尼希回答道:“萊文,在這裏。”他把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萊文的消息給布斯基看。

布斯基迅速地看了看,然後又還了回去,說道:“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然後,他立即轉身走了。

幾年後,回想當天的情景,西格爾意識到自己錯了。殺死萊文的子彈也殺死了他,還殺死了伊萬·布斯基和邁克爾·米爾肯。

這顆子彈也擊碎了企業並購的狂潮,打破了華爾街有史以來最暴利的圈錢活動,暴露了金融界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犯罪陰謀。貪婪的十年(Greed Decade)可能還能苟延殘喘四年的時間,但是從1986年5月12日開始,它的命運已經注定了。

在美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發生的這類犯罪活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其數量和範圍直到現在仍然很難弄清楚。曆史上曾經發生過許多金融犯罪活動,從“火車大劫案”(Great Train Robbery)到股票操縱陰謀案等。在這些犯罪活動的推動下,美國製定了各項證券法。但是同它相比,這些犯罪活動全都相形見絀。犯罪分子獲取的非法收益數量之大,讓多數行外人都很難想象。

丹尼斯·萊文僅僅是一條小魚,連他都承認在內幕交易中獲得了1,260萬美元的非法收益。伊萬·布斯基被罰款和沒收的資產金額高達1億美元,但是,現在還沒有人敢說這就是他近年來非法收益的總數。此外,還有邁克爾·米爾肯,他的犯罪活動比單純的內幕交易更為複雜,更富有想象力,更有野心。1986年,米爾肯從一家多年從事非法活動的公司所獲得的薪水和紅利就高達5.5億美元。當他最後承認六起大罪時,他同意繳納6億美元的罰金,這個數字比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一整年財務預算的數額還要大。

這些事件都不是毫無聯係的。以米爾肯為首的陰謀犯罪活動規模之大、影響之深,是其他犯罪活動所無法相比的。20世紀80年代,華爾街上的金融犯罪活動十分猖獗。幾乎每一個涉嫌醜聞而被指控的被告都心懷不滿,因為隻有一個倒黴蛋被指控,而其他許多犯有同樣罪行的人卻逍遙法外,這太不公平了。對犯罪活動保持沉默,使得它們在華爾街上生根發芽,滋生蔓延。甚至在那些最富有、最受人尊敬的機構,犯罪活動也頗為猖獗,許多犯罪分子卻都得到了庇護。

然而,隻注意到個別犯罪者的非法所得,可能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這場犯罪狂潮之中,有的公司甚至連整個的所有權都在無人見證的情況下被迅速轉手了,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公司,如康乃馨(Carnation)、比阿特麗斯(Beatrice)、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和戴蒙德·沙姆洛克(Diamond Shamrock)等,全都在孕育犯罪活動的非法收購兼並中消失了。

其他公司,如聯合石油公司(Unocal)和聯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雖然得以幸存,但是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數以千計的工人失業,許多公司債務纏身,利潤被用來支付高昂的利息,有些公司甚至被迫破產或者重組。債券持有者和股民損失慘重。貪婪並不是釀成這一悲劇的唯一緣由。這都是貪婪同市場權力共同密謀的巨大代價,而這種權力既不受自由市場正常監管和製衡機製的約束,也不受法律法規處罰的威懾。

這些犯罪活動不僅僅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的影響,對國家執法能力和司法製度提出了挑戰,也是對構成文明社會基礎的正義感和公平競爭的挑戰。如果有人認為自己非常富有,勢力很大,因而可以不受法律約束,那麽他沒有誇張——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華爾街上,你可以找到一大堆這樣的人。如果在美國,金錢可以買到正義的話,米爾肯和德崇公司就願意花這筆錢,並且,他們也確實這樣做了。他們聘請收費高昂、經驗豐富、勢力強大的律師和公關顧問,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極大地轉移了公眾的注意力,使審判變成了對政府律師和檢察官的審問,而不是對犯罪分子的指控。

但是,他們還是失敗了,因為一些政府的律師毫不計較微薄的薪水,辛苦地加班工作,任勞任怨,全力以赴揭露這些醜聞,尤其是曼哈頓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的查爾斯·卡伯裏和布魯斯·貝爾德,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執法處負責人加裏·林奇(Gary Lynch)。不過,他們的努力並沒有取得徹底的勝利。十年的執法不嚴導致華爾街上的犯罪活動泛濫成災,有時甚至使他們無法應對。並不是每個犯罪分子都被起訴,時常也有漏網之魚。但是,他們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一些主要的犯罪分子被起訴並判刑,證券法的威嚴得以恢複,這也是美國司法製度的勝利。

本書詳細描述了這些金融盜賊的故事,包括他們如何統治華爾街,怎樣達到財富、權力和名譽的頂峰,以及他們怎麽被發現並受到司法的審判。盡管對他們的指控已經引起了公眾的密切關注,但是本書所描述的內容許多都是從未公開過的。米爾肯、布斯基、西格爾和萊文,因供認不諱,坦白認罪,被減少了指控,並避免了公開審判。本書是根據四年來的報道而完成的,作者進行了大量的采訪,查閱了無數的文件。在一個據稱為自由資本主義大唱讚歌的時代,本書所記錄的故事實際上展現了美國的金融市場是如何從內部開始腐敗,以及如何遭到犯罪分子蓄意破壞的。

在最基本的層麵上,美國的資本主義始終繁榮昌盛,這是因為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目睹了市場的優越性——進取、創新、勤勞和才智。證券法的實施,為每個人提供了追求財富的公平賽場,有助於保護經濟的發展進程,確保市場的誠實,鼓勵投資活動。違反證券法的犯罪活動,並不是無受害者的犯罪。當內幕交易者因為賄賂某人獲取商業機密而獲得暴利時,當價格被操控,大量的股票被秘密囤積時,我們對市場公平的信心就會被擊碎。因此,我們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