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大宗先生回答說自己犯的是小錯,容易超度,讓施先生轉告他的弟子萬近蓬幫他念誦兩萬遍穢跡金剛咒,如此他便可超生,回複本位。

這則事跡其實就如同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寫照,法華經是佛教之中被喻為成佛的法,能在法華會上那是無比的福報,寄靈童子以一念背離正道,墮落到人道,在人道又經受不住紅塵的種種**,以致於不能盡其一生後回歸本位。

但他是幸運的,以他在人世走一遭犯的都是小錯,最終得弟子以兩萬遍穢跡金剛咒的功德消滅業力回歸本位,佛頂尊勝陀羅尼是一切如來通用的壓箱底秘技,即不論眾生是什麽根性,隻要值遇,就能依靠這個被大日如來印可的陀羅尼得到真正的安穩,永遠不會在流轉在煩惱業報中,同時也會安住正道不退轉。

在金剛經靈感錄之中曾經記載過一則事跡,說的是有一個和尚不守清規戒律,後來看到鬼差前來追捕,和尚焚燒一些紙錢請求寬限幾天,鬼差以追捕的人較多,便同意了和尚的請求,和尚於是四處尋訪救命之法。

後來一位禪師要和尚發願造塔就教他救命之法,和尚於是立下誓言不死就傾其一生造塔,禪師便教導和尚一心念誦金剛經中的兩句話“當知此處,即為是塔”,和尚不有一絲疑惑,拚了命的念誦這兩句話。

結果鬼差前來追捕,隻能看到一座金光耀眼的佛塔,根本無法抓住和尚,禪師也讓鬼差回複閻羅王,如今和尚懺悔修最上乘法,即使是大威德天龍鬼神也拿他無可奈何,況且和尚發願造塔,對幽冥也有利益,鬼差沒有辦法就離去了,和尚後來不死,就一生化緣修塔。

佛塔在世人的眼中隻是宗教的建築,但是在法界上,佛塔卻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如同法華經之中的多寶如來佛塔,那就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永恒,隻要有講說法華經的地方多寶如來佛塔就會出現。

而造作佛塔可以延壽消災,也可以度亡脫苦,甚至可以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報,瞬間證入大菩薩極位,其中對於佛頂尊勝陀羅尼的一項秘密修法,就是與造塔有關。

在理趣六波羅蜜經之中,曾經把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藏,八萬四千法門劃分為五種體係,對應五種不同類別的眾生,但其中最高深最能利益煩惱深重眾生的,莫過於是陀羅尼藏。

其它法門與陀羅尼法門相比,就如同潛水,一般人學習潛水需要自己穿潛水服,各種裝備,還不能潛的太深,否則容易出事故,這個就如同其它法門,但是修學陀羅尼法門的人潛水,就如同是進入潛水艇來潛水,自己根本不需要什麽裝備,潛多深多遠都沒有問題。

佛頂尊勝陀羅尼的一項秘密修法就是如果你不會讀誦,甚至你目不識丁或者身根不具,有聾啞,但是你對此法門具足真實信心,隻要造作佛塔或經幢,在佛塔之中書寫此陀羅尼真言安置,那麽你就可以瞬間集聚無量無邊的功德。

這個佛塔經幢上的一粒灰塵,隻要隨風飄散,沾著眾生,這個眾生不論有什麽罪業,即使是惡人毫無修行,亦可以得到利益,能夠諸罪消滅,永遠不會墮落惡道,必定升天,如果是有誌願想往生淨土的,也可以隨意往生,毫無障礙。

而這些眾生得到利益,都是由於你造作的佛塔經幢,你成就了不可量的佛菩薩,你自己也在冥冥之中集聚不可思議功德,你就是真正的度世大菩薩,是佛的親傳第一弟子。

而菩薩並非是如同我們世俗認為的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而是你得持戒無犯,功德集聚,天人禮敬,這才是當之無愧的菩薩,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能夠善於造尊勝佛塔經幢的人即如此,不假持菩薩戒即同真實菩薩,亦能獲得現世福報。

佛頂尊勝陀羅尼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藏,它有很多秘密修法,但對於現代社會的眾生而言,以便捷為要,即不需要太複雜,因為現代社會的眾生都非常浮躁,亦非常忙碌。

其中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每天念誦二十一遍,佛法的修持不在於多,而是在於精,佛頂尊勝陀羅尼之所以說是救急的,那是由於它的見效快和廣大威神力。

末法眾生之中最堅固的莫過於爭鬥,說的通俗一點也就是如今說的撕逼,會為了各種事情糾纏不休,但都離不開一點,即物質和色欲,好色的多是倒黴鬼,物質亦是殺人不見血的暗器。

佛頂尊勝陀羅尼可以針對色欲,色欲重的人是太癡,針對這樣的人可以每天持誦至少二十一遍,以陀羅尼的廣大清淨力,就能破癡,癡境一破,自然也就不會在沉溺於色欲中。

對於為物質爭鬥不休的人而言,不論現實之中是誰占便宜,在法界上都是兩敗俱傷,而現實之中也存在一種不得已的情況,如同做生意代理商會給回扣,或者會計行業涉及假賬等的操作。

佛頂尊勝陀羅尼的殊勝並不是放縱眾生去遭惡,而是鑒於眾生對境不一,遇緣有異,對於一切為物質爭鬥糾纏的人,每日念誦二十一遍,就能消除不善果報,今生必定往生淨土,不會再墮落輪回互相牽引還報。

而這個陀羅尼有一個善巧的修法,即末法之中明師難遇,邪師說法充滿,邪見亦多,佛頂尊勝陀羅尼常為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四大菩薩為首帶領一切菩薩守護,能夠受持的人,這些菩薩也就會為這個人授菩薩記。

如果當你迷茫於一件事不知道方向,或者你想要尋求明師,想要開啟智慧,都可以虔誠的讀誦此陀羅尼真言二十一遍或更多回向,如同救度苦難就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開啟智慧求就文殊菩薩相應,想修持善法即求普賢菩薩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