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彌兵之會(下)
ps:本章是為大號帝國皇帝加更的一章!今天的一章後續送上!
韓王微微一笑,已然明了燕、趙、楚三國的意圖。如果順著趙王的話接下去,勢必會因劃分疆界而與支持自己的秦、齊兩國生出嫌隙,顧左右而言他,則會為列國所小覷。
韓王於是幹脆以退為進,說道:“趙太後與寡人言及天下萬民疲憊,寡人方才生出弭兵之念。今寡人不才,所思所慮終究不甚完備,這也正是寡人召集諸位一起會盟的緣由所在。寡人相信,以眾君之才,必能商量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不知以趙王之見,當如何分定,如何弭兵?”
韓王先是影射這次會盟的發起者,不止韓國,也有趙國。再表明,自己方才所說的,並非最終的盟約,還需各國諸侯共同商議。既給足了各國諸侯麵子,又迫使趙國這個發起國先表態,既然表態,趙國就不能回避分定的問題,等於把趙國製造的困難奉還給了趙國。
趙王的臉色頓時變得很是難堪,畢竟,趙王尚未行冠禮,也未親政,對國事不是很清楚,方才所說,還是上卿藺相如事先交代的。如今麵對韓王的突然詰問,缺乏應變的趙王一時不知所措。
藺相如心裏頓時罵開了,誰都清楚,這次會盟的發起者就是韓國,趙國不過是一個陪襯。趙國也明白,韓國勢大,直接反對韓國會盟的話於趙國不利。但韓國想要安撫各國對自己的恐慌,防止各國聯合起來對付自己,在會盟的過程中,該有的平等態度還是有的。這就是趙國可以利用的一點,趙國表麵上支持韓國,實際上卻是拿分定而弭兵來說事。讓韓國難堪!趙國不求讓韓國損失什麽,但求可以打壓下韓國的聲勢!
趙國君臣斷定,韓國是絕對會規避分定這個問題的,趙國偏偏提出來,製造韓國與秦、齊兩國的嫌隙。隻要韓國不分出一些土地來彌補秦、齊兩國,秦、齊兩國對會盟多半也是心灰意冷。趙國就可以多出兩個潛在的盟友!如果韓國肯分出土地。那正好也可以試探出韓國不過是色厲內荏,讓各國生出異樣的心思!
但韓王幾句話說完,趙國在他人看來,也成了會盟的發起國。既然是發起國,韓王也大大方方地表示會盟不是韓國一國製定的,韓國不會仗勢欺人,趙國於情於理都要為分定之事排憂解難,出言獻策。
藺相如和廉頗對視一眼,又瞅見趙王求助的目光。麵露不忍。韓王擺了趙國一道,天下諸侯都望著年幼的趙王,等著他出言獻策,可這策又豈是那麽好獻的?!整個會盟場地鴉雀無聲,所有的人的目光都看向趙王,藺相如雖然就在趙王身旁,但在這個時候絕對無法悄悄向趙王示意。可越是這麽僵持下去,趙國越是難堪。
方才還有異議的楚王、燕王跟個沒事人似得。眼神飄忽,明顯想要置身事外!這也不足為奇!畢竟。涉及到分定的事情,很是敏感。一不小心就會得罪韓國或者其他國家,想要做一個好人,誰都不得罪,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藺相如隻得替趙王解圍,起身向各國君王行禮。然後說道:“韓王說笑了!天下各國,論威望,論國力,論富庶,沒有超過韓國的!韓國如此興盛。足以說明韓王是一代明君!韓國以仁義著稱,以信義聞名,想必可令各國心悅誠服地弭兵!趙國願意聽從韓王的良策!”
藺相如短短幾句話,將韓國、韓王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表麵唯韓國馬首是瞻,但卻為自己留下了退路,那就是韓國所說的計策,必定要不辜負韓國的仁義之名,信義之名,否則,不止趙國,其他國家也難以心悅誠服!
韓王並不接招,反而笑道:“藺上卿謙虛了!如果事事皆有寡人決議,豈不是令各國君王臉上無光,傳揚出去,寡人豈不是成了張揚跋扈之人?!”
很明顯,韓王識破了藺相如的詭計。分定這個燙手山芋韓國堅決不願意接,趙國不敢接,雙方互相謙虛起來,不惜綁架列國諸侯,爭的就是一個大義。燕、楚、秦、齊、越五國君臣們開始小聲議論起來,頗有些看熱鬧的意思。
藺相如清楚,待會韓國若是搬出大義又或者秦、齊兩國聲援韓國,要趙國先表態,趙國無論如何都是要想出個計策的,而不是繼續謙虛下去。否則,會被韓國緊抓著不放。趁著短暫的混亂,藺相如將心中湧出的一個念頭,迅速告知趙王,趙王顯然有些猶豫,但在藺相如堅定的眼神下,還是點頭答應下來。
也許是要看趙國的笑話,四周的議論聲漸漸小了下來,趙王搶在韓王開口前,說道:“以寡人來看,韓國為當世第一大國,也以信義著稱,何不效仿晉楚弭兵之盟,以韓國為盟長,監督天下各國弭兵。若是有人背盟,韓王隻需派出一旅之師,自當令宵小臣服!”
韓王聽此一言,不由斟酌起來。作為盟主,監督天下各國弭兵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提高韓國的威望,若是自己想打壓某個國家,可借此發揮。壞處則是為了維持自己的威望,需要派出一支軍隊南征北戰,東征西討。而且,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不能占據他國的土地作為補償。長此以往,損耗國力!
趙王的建議可謂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論國力,韓國最強;論威望,韓國最令人信服;論地利,韓國占據中原,與秦、趙、齊、楚、周接壤,與燕國不過百餘裏的距離,唯一距離越國比較遠。無論是哪個國家背盟,哪個國家向韓國求援,韓國都可以迅速出兵。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韓國被架地很高,不好推諉!
楚王迅速望了眼燕王,燕王也心有靈犀地回眸楚王,兩人用眼神商定,支持趙國提出的計策。韓國給三國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給韓國一個虛名,讓韓國疲於奔命,損耗國力,是求之不得的!
趁著韓王沒有反駁,楚王迅速說道:“寡人以為,趙王之見甚是有理!韓王乃仁義之君,韓國為仁義之邦,想要令天下各國心悅誠服接受弭兵,諸國宵小不敢妄動刀兵,也隻有韓國可以做到!”
燕王亦是出言道:“寡人附議,願意尊韓王為盟長,輔佐韓國以令天下弭兵!”
秦、齊兩國何嚐不知道趙國的心思,這是把韓國架得高高的,高到韓國不好意思再起征伐之念,保全自己!有盟約為證,韓國若是妄動刀兵,就會失去人心,各國當可結盟自保。
“寡人附議!”秦王一臉恭敬地望向韓王。
“寡人附議!”齊王也是有模有樣地起身向韓王略微施禮。
周國君臣以為,這未嚐不是拍韓國馬屁的好機會!天下盟主啊,如果周國有這個實力,更希望自己做!如今隻能一臉羨慕地望向韓王,恭維韓國!
越國不知曉其中的厲害,隻是覺得如此一來,楚國若是敢欺負自己,那自己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找韓國來幫自己。甚至,因為韓國是盟主,越國可以欺負楚國,隻要不給楚國留下什麽把柄,韓國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楚國有理也沒地方說去!因此也是附議!
韓王不由苦笑一聲,自己的反應隻不過慢上一拍,結果就成了秦、趙、燕、齊、楚、越、周七國尊自己為盟主,做監督天下弭兵這種看似風光其實沒多大好處的事情!如今自己可謂騎虎難下,拒絕的話顯然說明自己別有用心,不拒絕的話,又殊非本意。
趙王以晉楚弭兵之事做比,殊不知,弭兵不過是一種妥協。晉楚先後兩次弭兵,皆是由夾在兩國之間的宋國一力促成。第一次弭兵之後不過四年,晉、楚便爆發了鄢陵之戰,撕開了虛偽的麵皮。第二次弭兵參加的國家眾多,規定除秦、齊兩國,會盟的各國都需要向晉、楚兩國朝貢。如果不是因為晉國出現卿大夫專權,楚國忙於和吳國爭霸,會盟的國家絕對不可能出現十多年沒有爆發戰事的奇跡,晉、楚兩個大國四十多年沒有爆發一場戰事更是難以想象!
韓王不確定,如果自己不動刀兵,這弭兵可以維持多久!如果是三年之內,這個虧自己吃。如果是五年以上,則需要權衡。
望著各國君王殷切的眼神,韓王忽然意識到,這未嚐不是自己的一個機會!如今時間站在韓國這一邊,韓國並不著急,休養生息十年甚至二十年,韓國都等得起,自己也等得起!其他國家卻是坐不住!因為時間越久,他們和韓國的國力差距就越大!何況,自己如果可以製造其他國家的嫌隙,假借盟主之權,扶植弱者,打壓強者,倒也不失為妙計!
想通了這一點,韓王也就沒有推諉,而是謙虛了一下,就接受了七國國君的請求,正式成為弭兵之盟的盟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