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各懷鬼胎
齊國,臨淄。
齊王望著蘇代、蘇厲兩人離去的身影,心裏麵還是很猶豫。此二人自燕國而來,自稱投奔齊國。但有了蘇秦的先例,齊王實在不敢相信他們兄弟倆。
據兩人所言,燕國現在主事者為丞相公孫操。其人性貪好權,燕惠王之死多半事有蹊蹺。潛台詞就是兩人懷疑公孫操弑君,但因為沒有證據,兩人不敢亂下結論。
可事實上,韓、趙、魏正是打著周天子的名號,以燕國丞相公孫操弑君為由討伐燕國。因此,齊王還是很願意相信公孫操弑君的可能。
但當齊王問道,齊國當如何自處,伐燕還是救燕之時。兩人居然各執己見,蘇代認為當救燕,蘇厲認為當伐燕。這讓本就頭疼的齊王更加心煩。
“王上,蘇代、蘇厲兩人不過是為求富貴,各言其是。這樣,無論王上選擇伐燕還是救燕,他們中至少有一人可以中王上的心意。如果看法一致的話,一旦不為王上所信,那就失去了富貴。”田單笑著解釋道。
“原來是這樣啊!我就說他們一道而來,怎麽會有兩種看法呢!”齊王有些恍然大悟。
田單笑而不言,剛才蘇代、蘇厲兩人的做法合情合理。兩人自燕國而來,若是一來就讚同伐燕,有寡恩少義之嫌,但若是主張救燕,則又有心念舊主之嫌。實在難以取舍。
“王上,秦國的使者在外麵求見!”宦者令彎腰進來,恭敬地說道。
“瞧,王上。燕國的使者還沒走,秦國的使者就來了。我們齊國也該下決心了,不然就是得罪了天下六國。”
齊王心一橫,說道,“形勢變化如此之快,看來不加入一方是難以自保了。那就依丞相之見,這次就幫助三晉吧!反正秦國距離我們齊國甚遠,一時之間也打不過來!”
“王上聖明!”田單恭維道。
在田單的考慮中,既然韓、趙、魏這次聯合起來討伐燕國,那麽秦、楚兩國也必定攪和進來。最大的可能是三晉和秦、楚兩國捉對廝殺,剩下齊國和燕國一爭高下。燕國新君不得民心,內部矛盾重重,齊國獲利的可能性極大。如果和燕國結盟,那就要力抗趙、魏,有些得不償失。
因此,田單極力讚同聯合三晉。現在,齊王終於同意了自己的建議。
楚國,郢都。
秦國求援的信使告知了楚王秦國的一半計劃,即請楚軍北上迫近韓、魏兩國,迫使兩國撤回伐燕的軍隊。秦軍與此同時會兵出函穀,攻打河東、河西兩郡。
如今,楚王就正與群臣商議是否是否北上,聲援秦國一事。
“王上,秦國原本計劃一年後攻擊我楚國,歸還郢都不過是欲擒故縱之計。臣以為,既然郢都已經收回,我們楚國完全不必再理會秦國。不如聯合三晉,討伐秦國。”一個大臣率先說道。
“是啊!王上,秦人狼子野心。我們若是幫助秦國就是助紂為虐,且會惡了韓、魏,實在得不償失。”另一個大臣也是支持和秦國攤牌,反正現在秦國自顧不暇,沒機會報複楚國。
“王上,此計萬萬不可。”陽文君出口反對。
眾人一看,頓時理解陽文君為何反對了。他的兒子目前還在鹹陽為質子呢!如果楚國宣布與秦國決裂,秦國多半會拿陽文君之子泄憤。
陽文君看著群臣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解釋道:“臣反對背秦不是因為臣的兒子在鹹陽為質,而是為王上計,為楚國計。一旦我們與秦國決裂,那就是背信棄義之國,於秦國何異?”
不等別人反駁,陽文君繼續言道:“況且燕國眼下向我國求援,即使無與秦國結盟一事,臣以為也當救援燕國。”
“陽文君何出此言?”楚王奇怪的問道。
為了一個偏遠的燕國得罪近在咫尺的韓、魏兩國,楚王覺得有些得不償失。
“回稟王上,若是三晉瓜分燕國會如何,依臣所見,多半是南下經略我們楚國。對齊國來說一樣的道理,燕國若除,他的死敵隻餘我們楚國一國,必定集中兵力於邊境!”
楚王想了想,覺得也是這麽個道理。別忘了齊湣王可是楚國所殺,齊國可是深恨自己的。但派軍北上救燕也是間接幫助秦國,這讓楚王高傲的心無法接受。
“陽文君所言有些危言聳聽了吧!當初我們與秦國結盟後可是派遣了密使前往韓、趙、魏三國稟明我們楚國的立場。如果按陽文君所說,無論是否派軍迫近韓、魏兩國都是背信棄義之舉。這之間的分別不過是叛秦國一國還是三晉三國而已。以臣來看,秦國兵出函穀的話,三晉必定舉全國之力與之抗衡,伐燕也就無從說起了。不如這樣,我們派三五萬老弱之兵,號稱十萬,駐紮於楚、魏、韓邊境,這樣既不得罪三晉又不交惡秦國。他們四國都會滿意於我國而專心廝殺,何樂而不為呢!”左徒黃歇進言道。
“妙計啊!妙計!”楚王撫掌大笑。
如此一來,燕國安全了,楚國也就跟著安全了。韓、趙、魏、秦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楚國隻要坐等他們成敗即可。
“但是,三五萬兵力會不會過多?萬一韓、魏兩國有所誤會,我們豈不是前功盡棄?”楚王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黃歇解釋道:“王上,不能再少了,再少的話容易為秦國所知。如果王上擔心韓、魏反悔進攻我軍,不如派遣一能征善戰之將統帥,當無大礙!”
“好!那就依左徒之見。景將軍何在?”楚王開口道。
“臣在!”楚國將軍景陽出列說道。
“寡人命你率四萬大軍北上,屯駐在襄陵一帶。切記,不可妄動!如果韓、魏兩軍越境,你可主動退卻,明白沒有?”楚王叮囑道。
“喏!”景陽領下了楚王這一奇葩的命令。
當秦國使者或失望或滿意地離開臨淄、郢都的時候,韓、趙、魏三國的十八萬大軍也在趙燕邊境完成了最後的集結。
此役,趙國以廉頗,魏國以晉鄙,韓國以暴鳶為主將。三個人在野王、伊闕、宜陽會戰中均有過不錯的合作,而且為各自國家職位最高的將領,由此足見三晉對伐燕的重視。
比較有意思的是齊國,雖然三晉沒有邀請齊國參與伐燕,但齊國還是開始在燕、齊邊境聚集大軍。齊國對三晉的解釋是防備燕國南逃,對燕國的解釋是在其不支的情況下,可以收容燕國逃亡的君臣。
就這樣,各國各懷鬼胎,掀起新一輪的風雲。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感謝拿根棍走天下,百靈鳥的清明打賞。兩更送上!求一下,嗯,求一下收藏推薦啊!責編說我成績偏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