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三章 合縱(下)

不過高原將要稱王的消息在齊國卻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因為齊國本來就是天下學者聚集的地方,而且齊國官府對言論學術一向十分開放,不忌言論,因此各種觀點在齊國都可以發表,對高原稱王的態度自然也是多種多樣,有人反對,有人讚同,有人大罵高原,說高原是大逆不道之舉,也有人盛讚高原,認為高原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時代;當然還有人借題發揮,哀歎人心不古,禮崩樂壞,反正是什麽觀點都有。

但總體來說,主要還是分成兩大類,一但讚同,一是反對,反對高原稱王的人,大部份都是儒家學者,其實這也並不意外,因為儒家一向就是傳統和秩序的維護者,高原在代郡殺死趙王嘉,自立為武安君,在儒家學者看來就己經是叛逆之舉,更匆論稱王了。而且齊國本來就是儒家的發祥地,儒家的兩位宗師孔子、孟子都是魯國人,而現在魯國的地方都己屬於齊國。因此齊國自然也成了儒家學說的大本營。

高原稱王的消息一傳到齊王,儒家學者立刻就炸了鍋,有人招開演說,有人撰寫文章,還有人上書齊王肂,一致譴責高原的稱王之舉,要求齊國拒絕參加高原的稱王儀式,甚致還有人要求齊王建,全麵停止和代郡的所有來往,和代郡徹底斷交,更有人提出,齊國應該與秦國聯手,維護大義,共同出兵,消滅高原。

而相比之下,讚同高原的人雖然也有不少,在因為缺少像儒家這樣一個大學派的集體態度,因此在聲勢上要比反對派差了不少。

其實是國相後勝,抓住這個機會,大造輿論,一麵攻擊高原,一麵又把矛頭引向安平君田克臧,因為田克臧是一力主張和高原交好的人,高原稱王不對,田克臧自然也不對。因此後勝在暗中指使儒家學者,連同一部份大臣聯名上書齊王建,要求齊國明確表態,反對高原稱王。

麵對著後勝的步步進逼,田克臧當然不會束手就擒,立刻向後勝發動反擊,雖然田克臧在朝中的勢力沒有後勝強,也沒有辦法聚集學者上書齊王建,但田克臧手裏也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商人。

齊國的商業發達,居各國之最,商人的權勢之大,同樣也冠於各國,而這幾年來,齊代兩國的商業來往十分密切,代郡的紙、書、皮毛等商品在齊國極受歡迎,都是搶手貨,商人們可不在乎高原稱不稱王,隻要是能和代郡繼續做生意就行了,當初秦國攻燕時,代齊兩國的商業來往就斷絕了半年之久,和代郡有直接商業關係的商人都受到了不小的損失,因此如果齊國真的斷絕了和代郡的來往,那麽可就損失大了。

而這幾年裏,田克臧一直都為代齊兩國的商業來往提供方便,因此和齊國的商人保持的關係不錯,他請商人出麵,支持高原稱王,一來齊國的商人們還是要買他這個麵孑;二來也是為了商人自己的利益,於是齊國的幾個主要的大商家:端木氏、陶朱氏、田氏、管氏等等,一起出麵,聯合了百餘名商家,聯名向齊王建上書,要求齊國承認高原稱王,並且向代郡派出使臣,慶賀高原稱王。

這些商人不僅擁有巨額的財富,同時也具有龐大的勢力,由其深入民間,在齊國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就連後勝也不敢輕易和商人翻臉,因此商人聯名上齊王建上書以後,頓時把局勢給扳了過來。

同時淳於博和張良兩人也在齊國極積活動,針對高原到底該不該稱王的話題,在稷下學宮一連參加了五場公開辯論,和儒家學者唇槍舌劍,引經據典的爭辯。

盡管儒家學者搬出孔孟的經典,來證明高原稱王之舉不對,但淳於博和張良卻以史實為證,從楚國稱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秦滅周室等等事實來證明,高原的稱王之舉是正常的,如果按孔孟的經典,那麽此前的這些事情,也都是大逆不道之舉。也讓儒家的學者們難以反駁。

雖然五場辯論下來,沒能說服儒家學者,但確實是大大打擊了儒家學者的勢頭,也讓一些其他的學者改變了立場,至少不在反對高原稱王了。

不過他們吵得再熱鬧,最終還是要由齊王建來拍板定奪。而到了這個時候,齊王建也不能再躲在王宮裏裝糊塗,畢竟雖然高原稱王還沒有確定時間,但就在今年,也就剩半年多的時間了,齊國想躲也躲不過去。

因此在王宮裏躲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以後,齊王建終於招集齊國的文武大臣議事,並且詔見博於淳和張良,當場將齊國的國書交給兩人,請兩人轉回代郡去回複高原,齊國會派出使團,慶賀高原稱王,隻是要請高原正式下國書邀請齊國出席,並且告訴齊國舉行稱王儀式的詳細時間。田克臧聽了,自然是徹底放心,而後勝雖然不甘心,但齊王建己經下令,連國書都發下去了,也阻攔不了。好在齊王建隻說是慶賀高原稱王,並沒有說要和組成合縱的事情。

其實齊王建對高原稱王之舉到並沒有什麽異議,雖然現在的齊國是儒家的大本營,但齊國的王室對儒家一向不感冒。因為儒家的真正根基是魯國,隻是魯國被齊國所滅,因此才被並入到齊國來。齊國的王室從來沒把儒家看成是齊國的儒家,而在儒家看來,田氏的齊國也不是正統的齊國,可以說雙方互相看不順眼,當初孟子曾在稷下學宮講學十餘年,也沒在齊國出仕,後來反而跑到魏國去做官。

齊王建當然不會按照儒家學說的教義,以君臣大義去苛請高原,再說周室都己經滅亡了十幾年,還有什麽君臣大義,就說不臣,現在這幾個國家都算不臣,楚王稱王己有數百年,齊國是田氏從薑氏手裏奪來的,秦國幹脆就滅了周室,高原再稱王,烏鴉落在黑碳上,誰也別笑誰黑。

再說和高原搞好關係,也不違反齊國的國策,和列國交好嘛,就是秦國也說不出什麽來,反正隻要是有高原在前麵頂著,秦國就不敢來打齊國。至於合縱的事情,齊王建又裝起糊塗來。

而淳於博和張良領命之後,也向齊王建告辭,轉回到代郡。

聽完了兩人的講說之後,高原才明白其中發生了這麽多曲拆的事情,因此道:“這幾個月以來,兩位一直在外奔波,實在是辛苦了,一段時間就在代郡好好休養,齊楚兩國既然都己答應派遣使臣,來靈壽觀禮,就可以暫時放一放吧,我還有別的事情需要和兩位商議。”

張良道:“主公,我們再離開齊國的時候,安平君曾向我們說過,三國合縱的事情,請主公不必擔心,他自有應對之策,促成齊國加入合縱,等來靈壽觀禮的時候,再與主公詳談。”

高原聽了,也不置可否,老實說他對三國合縱的興趣並不大,因為齊楚兩國的國力雖然都超過了自己,但軍隊的戰鬥力卻與他們的國力嚴重不符。楚國還好一點,在本土作戰時,還是能夠發揮出較強的戰鬥力,隻是出境作戰,就隻能打個對拆計算。

而齊國的軍隊就更不用提了,當初高原出使到齊國的時候,就和齊軍打過,用不堪一擊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雖然後來高原曾應田克臧的要求,向齊國派出了一批將領,訓練齊國的軍隊,這幾年下來,到是取得了一些成績,在齊軍的內部訓練作戰中,受過代軍將領訓練的軍隊明顯要比其他軍隊強得多,這也讓田克臧十分滿意。

不過受過代軍將領訓練的齊國軍隊數量並不多,隻有三萬多人,而且還有近一萬是田克臧的私軍,因為這一行動並不是國家之間的交流,而是高原和田克臧的私人來往,不可能大規模的訓練齊軍。另外訓練再好的軍隊,但隻要是沒有經曆過戰場的磨砌,也不能算是強軍。

而且齊軍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有能力的將材,對於一支缺少實戰經驗軍隊來說,是致關重要的,一頭獅子率領的綿羊可以打敗由一隻綿羊帶領的獅子,這個道理高原當然是再明白也不過了。

但四十餘年的太平時間,不僅消磨了齊軍的鬥誌和銳氣,也使齊國的將領完全成了跨掉的一代。田克臧的父親田單可以算的上一代名將,而田克臧的見識雖然不錯,又擔任齊國的大司馬,但卻從來沒有親臨過戰場,自然也談不上名將,因此現在齊國別說是名將,就連一般合格的將材都沒有。齊國的軍隊想成長為一支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高原的計劃當中,對抗秦國,隻能依靠自己的實力,對齊楚兩國,並不作指望,隻要這兩國不在自己的背後搗亂,同時能夠支援自己對抗秦國的物資就夠了。因此高原對齊楚兩國的態度十分明確,隻要保持同盟關係就行了,至於組成合縱抗秦,高原並不抱希望,老實說高原還怕被豬隊友連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