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民族缺憾
觀察到的這一結果,讓周吉平鬱悶了很久,他想不明白為什麽會是這樣的結果
後來,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和分析,周吉平大致分析出了原因這可能和達蒙以及瑪西等草原部落,相對落後的生產方式有關在他們眼裏,技能是謀生的工具,也是決定一個人在部落裏地位高低的法寶給你一塊肉辦得到,教給你技藝你就會威脅我的地位所以,想讓我教會你?辦不到
以前的情況是:一個人除非加入獵隊,負責帶他的獵手才會把很多技能教給他而這個新獵手所獵到的食物,也必然有老獵手的份兒這種情況,就有點像中國過去一些拳師奉行的傳藝準則那樣:“寧舍一兩金,不傳半分藝”“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部分草原部族戰士的互助性都比較差,學習和領悟能力更差反應在集體訓練的成績上,那就是大部分人都學得慢、達標困難少數人一枝獨秀,整天牛氣哄哄,凡人不理而這種情況,在民兵裏最為嚴重,在自由軍和野戰排卻要差上許多
究其原因,民兵裏的人很多都是部落獵手出身,年紀大,觀念陳舊,大多還抱著‘自己的那些技能都是寶貝,絕不外傳’的思想不撒手再加上他們年紀又大了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差,進步的速度當然也就更慢了反過來,這種情況作用在年輕一代部族戰士身上的結果就是——他們在學到軍事技能後,往往以自己的傲慢,來應對大多數老獵手們昔日對他們的傲慢
兩相激化,最後這種情況所表現出的局麵就是——老一輩和年輕一輩互相抵觸有誰能知道,看似是年輕一代對老一輩的部落貴族和上層的不尊重,其實深層次裏卻是這個原因
分析出這個結果,周吉平卻興奮不起來這情形讓他不由得想起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就叫《傲慢與偏見》且不說書裏的內容,單就是這本書的名字就很符合眼下的情形正是因為部落變革時期的新舊思維方式的衝突,造就了部落內裏蘊含的矛盾而在此之前周吉平所提出的,維護老一輩和各部族貴族利益的方法雖然也算可行,但那隻能算得上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再往深處想,周吉平也明白了追隨自己和崇拜自己的人之中,為什麽年輕部民和地位較低的部民較多原因就是因為自己在過去的接觸中,把太多的技能毫無保留的教會了這些人,並且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地位而他們,已經在潛意識中把自己當成了教會他們技能的老獵手在周吉平沒有取得他那份“獵物分成”的情況下,他們能回報給周吉平的,就隻有崇拜和敬仰了
眼下的情形,倒是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新舊思潮的劇烈衝突的情形有些類似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不但草原部族的發展速度會受限,而且發展到一定程度,矛盾更趨激化的時候,草原還將迎來更難以想象的大動**那時候,就算各項政策能及時的製定下來,恐怕也貫徹不下去
現在這種矛盾雖然還沒有表現出太惡劣的結果,但問題顯然已經暴露了出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盡管參與民兵訓練的大部分部民都還算努力,卻因為這種互不相幫的的風氣,學習效果很差,造成可選擇的可用的兵員和人才遠不能滿足需求
相比之下,雖然法林人僅僅參加了一個月的民兵訓練,並且身體素質比較差,但大部分卻早已超過了民兵的平均水準這和法林人不是遊獵民族,所以也就不存在達蒙、瑪西這種遊獵民族的這種民族缺憾有很大的關係
想到民族缺憾,周吉平也禁不住想起了以前曾看到過的一部電影《鬼子來了》這部片子是由薑文導演並主演的,寓意非常深刻尤其是最後薑文所飾演的馬大三人頭落地後,他的視野卻突然由全片的黑白色調變成了彩色的,可以說是狠狠的,不留一點情麵的抨擊了漢民族民族性中的那一分落後、愚昧與無知可惜,能看懂這部片子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還是以娛樂劇的視角來看的,而最終這部電影也沒能得到公映(關於民族缺憾的論調和對《鬼子來了》這部片子的思考,是老犇的一點觀點,這裏借周吉平的口寫出來了,對與不對望各位書友明辯)實際上,落後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觀念的落後和用落後的觀念限製住自己的手腳,那才真是無藥可救的事情
想到這裏,周吉平不禁暗暗慶幸如果不是從法林部落的進步上看出了這些,如果不是自己沒有“官”架子整天混跡在練兵場上,自己要命也發現不了部族的發展竟然是遭遇到了民族缺憾這種瓶頸至少,這是自己高高坐在大酋長寶座上所不能發現的問題
當然,讓法林班快速進步的原因還不止於此再有一點就是,法林人的適應能力極強,不管遇到多困難的局麵,多大的訓練強度,他們都會像不死小強似的忍耐下來周吉平分析,這可能和法林人原先所處的惡劣環境有關係而反觀布須曼人,來了十多天的時間,還有人在適應索約的飲食問題上撓頭在這樣的情況下,更別提高訓練成績和增加難度了
其實,讓法林人進步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知恥而後勇這是周吉平在罵過法林部落的眾人後,法林部落隱隱發生的改變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法林部落的男人們學會了自強,本來就很善於團結的部民們更友愛了
不團結,不愛動腦,鄙帚自珍,強調個人勇武,互不相幫……
雖然發現了草原部族的這些民族缺陷,可要想改變可就難了這就像是要讓大清國時的國人認識到自己的愚昧無知一樣,不經曆一段痛苦的曆練,很難認識到的中國可是用了百多年的時間,才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