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心欲宗貔陸

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之首,亦可以認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種。傳說龍生有九個孩子,名字分別是贔屭(音bì xì)鴟‘吻’(音chī ‘吻’)饕餮(音tāo tiè)睚眥(音yá zì)狴犴(音bìàn)狻猊(音suān ní)趴龍生九子

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說一次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博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拚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屭、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李東陽也是一時急於‘交’差,所提之名單並不具代表‘性’。  對於“龍生九子”,影響較大的一種說法是:

長子囚牛,喜音樂,立於琴頭。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次子睚眥(yázì),樣子像長了龍

龍子(20張)

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

三子嘲風,樣子像狗,平生好險,殿角有其像。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領頭是一位騎寵的“仙人”,後麵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四子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喜音樂和鳴叫,刻於鍾鈕上。求其聲大而亮。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

龍子(20張)

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六子贔屭(bìxì),又名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刻到碑上,碑的下麵塑著贔屭的形象,示意功績的根基是贔屭,沒有贔屭就沒有這功績。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七子狴犴(bì’àn),又名憲章,樣子像虎,有威力,好獄訟,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故民間有虎頭牢的說法。又相傳它主持正義,能明是非,因此它也被安在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八子負屭(‘婦’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或兩側。

龍之子(11張)

九子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魚形的龍(也有說像剪了尾巴的蜥蜴),喜四處眺望,遂位於殿脊兩端。在佛經中,螭‘吻’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所以把它安在屋脊兩頭也有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蝮(音bà xià)椒圖(音‘交’ tú)蒲牢(音pú láo引用與變異事與願違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複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

龍九子

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屭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屭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補充內容傳說怪物

饕餮形象

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 ,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彊者奪老弱者,畏羣而擊單,名曰饕餮。”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六:“紹聖初,先人官長安府,於西城漢高祖廟前賣湯餅民家,得一白‘玉’奩,高尺餘,遍刻雲氣龍鳳,蓋為海中神山,足為饕餮,實三代寶器。”隨著時代的變遷,商、周鼎上寓有治身治國寓意的饕餮紋逐漸被人們淡忘,後人對饕餮形象中貪吃的部分加以誇張,蘇東坡就曾寫過一篇《老饕賦》說:“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為饕餮增添了可愛。至今,喜好美食的朋友被稱做“饕餮族”。

《山海經》中“麅鴞”指的就是饕餮。

龍生九子,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屭、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等。

鼎與饕餮

饕餮‘性’好食,故立於鼎蓋。又說,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稱“老饕”;貪財曰餮。在世上代表人‘性’中的貪‘欲’。

貪殘者《魏書·桓玄傳》:“取妾之僭,殆同六體,乃使尚書仆‘射’為媒人,長史為迎客,嬖媵饕餮,賀同長秋。” 清唐孫華《發粟行》:“竟使官糈飫饕餮,詔書掛壁徒空文。”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

饕餮貪食

饕餮(14張)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而且他最講究吃,他是個有名的饕餮,‘精’於品味食物的美惡。”“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唐杜甫《麂》詩:“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清李漁《奈何天·夥醋》:“終不然闖席的任情饕餮,先來客反忍空枵。”聶紺弩《略談魯迅先生的

》:“而人類的惡鬼則高踞在這些活的屍骨,死的生命上饕餮著人‘肉’的筵席。”

比喻貪婪

貪殘《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奸’欺之罪。”艾青《蘆笛·馬騫》詩:“它的饕餮的鯨吞,能使東方的豐饒的土地,遭難得比經了蝗蟲的打擊和旱災還要廣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四凶之一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呂氏‘春’秋·恃君[1]》:“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參見四凶詞條,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其他釋義

饕餮即紋身圖騰,澳洲土人作科旁kabang,海南黎族作掏坦tauttan,湘西苗族作徒徒或圖圖一音之轉。《後漢書·南蠻傳》:名渠帥曰‘精’夫相呼姎徒。

複姓南朝梁世祖賜武陵王紀姓饕餮氏。見《梁書]·b]武陵王紀傳》。

神曲中的七宗罪之一,饕餮就是‘浪’費食物,或是過度放縱食‘欲’、酗酒或屯積過量的食物。但丁的觀點是“過份貪圖逸樂”。

引申涵義

“饕餮”的本義是貪吃,但是在現代餐飲業中,饕被引申為“會吃”。例如在廣州周記茗點居(茶樓)的月刊《老饕美食》中,“饕民”一詞便是那些愛吃、會吃的食客的專屬美稱,而不少美食者也欣然自稱“饕民”。

2史料記載編輯

《辭海》中記載:饕餮

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鍾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辭海》在解釋饕字時說:饕即“貪,《漢書·禮樂誌》:‘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史記·五帝本紀》:“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薑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薑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相傳饕餮是蚩尤敗給炎黃二帝後被斬下的首級身首異處集怨氣所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並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麅鴞”,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化,有吞噬萬物之能,被黃帝用軒轅劍所封印(喻劍上龍紋),並由獅族世代看守(守‘門’石獅)。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麅鴞”,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