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慕武說完那幾句不按常理出牌的話之後就開始裝神秘,玩起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元濟問也不是,不問也不是,好在書稿就在他的手裏,看對方的意思,多半也是想讓自己看完書之後再做商討。

《大國崛起》這個紀錄片是陳慕武高中時候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大家放的,主要講了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還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曆史規律。

但因為這個紀錄片拍攝於八十年之後的2006年,有很多在當時被看成曆史的東西,現在還沒有發生。

不過因為陳慕武是在回家之後才開始動筆嚐試寫作的,所以就這麽幾天的時間,他也沒能把九個國家的事情全都寫完。

但按照曆史順序出現的前三個國家,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他們風光無限的時間,都是在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

所以這三個國家還是比較好寫的,不需要對原來紀錄片中的內容做什麽修改。

陳慕武交到張元濟手中的書稿,也都是有關於這三個國家的部分。

因為這部紀錄片腳本的幕後創作者,都是北大曆史係的教授們。

他們背後又有國內外圖書館中館藏的各種資料做引證,史料詳實,內容的正確性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大部分都是淺嚐輒止,沒有再繼續深入地探討下去。

所以說《大國崛起》能算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啟蒙,讓讀者和觀眾對這件事情感興趣。

但絕對不能被當做世界近代史的專業書籍來看,如果陳慕武想抄專業書籍的話,為什麽不選擇幹脆直接抄一本《全球通史》呢?

隻是專業書籍寫起來麻煩,而且在現在的中國,潛在的讀者數量也不算多。

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陳慕武才不願意做。

張元濟浸**出版業多年,商務印書館能在他的手底下做大做強,靠的絕不是運氣。

雖然在國外待了好幾年已經習慣了用打字機打英文的陳慕武,重新提筆寫漢字的字跡不是那麽好看,裏麵還夾雜了很多簡化字。

但是張元濟僅僅是通過瀏覽了最上麵幾頁有關葡萄牙的那一部分,就能通過他敏銳的出版直覺判定,這本書如果付梓印刷,不說達到那種童子解吟、胡兒能唱的地步,至少能在上層的知識分子圈子裏,掀起一陣風潮。

商務印書館也不稀得出那些通俗小說、禮拜六鴛鴦蝴蝶派文學之類的讀物,那種敗壞聲譽的東西,就交給世界書店自己去辦好了。

張元濟覺得陳慕武那天早上自己就是找對了人,這麽好的書,就必須要配全國最好的出版公司。

可是,陳慕武說這本書不要稿酬又是什麽意思?

而且他還說,這書出版非得是商務印書館不可。

那這個年青人究竟是什麽意思?

難不成,他想要商務印書館的股份嗎?

這本書的質量確實不錯,但隻憑一本書,就想不知天高地厚地從這裏分走股份,著實是有些異想天開。

張元濟心裏已經給這本書定下了一個不錯的價格,雙方誰也不會吃虧。

但在那之前,他還是問了陳慕武是什麽意思,為什麽會說出來如此讓人莫名其妙的話。

張元濟沒想到,陳慕武給出的答複更加莫名其妙。

他說他這本書一不要錢,二不要股份,但是需要商務印書館方麵用書來換。

什麽叫用書來換?

他這次是不想當股東,還想當分銷商了嗎?

從商務運印刷館的營銷部拿書,然後在四馬路上自己開書店賣書賺錢?

陳慕武這句沒頭沒腦的話,張元濟想了半天,也隻能找到這麽一種最“合理”的解釋。

陳慕武盯上商務印書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的話語中故弄玄虛,導致張元濟的理解出現了錯誤。

所謂用書來換,並不是說每賣出十本或一百本《大國崛起》,他就從商務印書館這裏拿走一本《王雲五大辭典》。

何況,他要那麽多詞典又有什麽用?

如果哪天陳慕武心情好的話,倒是可以把漢語拚音給搞出來,跟這位王部長搶搶生意。

漢語拚音搞出來其實很容易,而且以陳慕武現在在國內學業的名望和地位,想要推行漢語拚音也很容易。

但陳慕武之所以沒那麽做,是怕自己控製不住這件事情的後果。

新文化運動裏有的人矯枉過正,搞出來了太新太超前的文化,一直都在討論鼓動著廢除漢字,全盤羅馬字母化。

假設的提案最終得逞的話,那麽未來的中文,可能比日本的假名還有韓國的諺文還不像方塊字,倒是更像南方鄰居越南的越南話。

他陳慕武可完全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而且現在就推出漢語拚音,還有另外一件讓人尷尬的事。

那就是原本就有學習機會,能識字的人不願意學漢語拚音。

但全國大多數人,連上學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接觸到漢語拚音了。

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在全國範圍內搞掃盲運動。

這種魄力,反正現在的北洋政府是不會有,將來的南京政府也不會有。

至於那些個異想天開,在小縣城裏拿著大筆經費,搞平民教育的人,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笑話。

還說什麽和愛因斯坦並稱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被什麽美國的野雞雜誌評選為“當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

一張紙畫個鼻子,好大的臉!

還是說回商務印書館吧。

陳慕武盯上的不是商務印書館的書,而是商務印書館下設的東方圖書館裏的館藏書籍。

東方圖書館,第一開始是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附屬的圖書資料室。

後來,隨著商務印書館的業務不斷擴大,這間圖書室的規模也跟著慢慢變大。

到了1909年,甚至專門在閘北蓋了一座五層的大廈,專門用來儲存書籍,圖書室也跟著更名為“涵芬樓”。

江南地區富貴人家的讀書人們,似乎都有一種搜集藏書的愛好。

浙江人張元濟也是如此,不過他收集藏書並不是為了自己藏私,一方麵是擴充商務印書館的資料庫,另一方麵也是一種為了“保存國粹、延續文化”而廣泛搜集藏書的崇高理想。

就在去年1925年,涵芬樓更名為東方圖書館,隻不過其中的善本是仍然保留原名。

到了今年,東方圖書館更是開始每天下午對公眾開放,不再局限於僅供商務印書館內部人士使用。

在巔峰時期,這間私人企業的下設圖書館,館藏書的數量高達四十六萬餘冊,甚至比國立邶平圖書館的數量還多,更別說商務印書館的競爭對手,藏書量僅約九萬冊的中華書局的中華圖書館了。

別說是全國第一,東方圖書館當時在亞洲也是第一大的圖書館。

就是這麽一座現代大型的圖書館,卻在1932年的第一次淞滬抗戰裏,被小日本的飛機轟炸了個灰飛煙滅。

除了幾千冊宋元善本儲存在銀行的保險箱裏得以保存,圖書館內其餘的所有藏書,全部在炮火中灰飛煙滅。

日本人覺得這次轟炸消滅了中華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但從來沒想到書籍不是傳承文化的方式,人才是。

陳慕武這次找到商務印書館,就是因為這件事。

他總想為這件事情做些什麽,雖然不能劇透,說自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預見到了日本人一定會對東方圖書館動手。

這個說辭對誰說誰也不可能信,尤其是張元濟,整個東方圖書館都是他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收購到的古籍善本,甚至比商務印書館更像是他的心頭肉。

憑空出來一個陳慕武,跟他說這些汙七八糟的話,那絕對會被人給當成瘋子的。

從很久很久之前,陳慕武就一直在腦子裏思考,應該如何才能較好地處理好這件事。

他也曾經產生過各種各樣的念頭,第一個念頭是想辦法看能不能勸說張元濟,把這些費力搜羅到的善本,從日本進攻的首要目標上海,轉移到川渝陝這種內陸地區。

但人家商務印書館的本部就在上海,這個要求同樣也很無理取鬧,把資料室搬走,以後編輯們要想查資料又應該怎麽辦?

陳慕武的第二個辦法,是跟張元濟買書。

他想的是出大價錢,把整個東方圖書館的藏書給買下來,然後再轉移走。

可是這個想法,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

張元濟本就是愛書如命的人,又花費了如此大的力氣,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書籍,又怎麽能說讓他買走就買走?

再者說,商務印書館又不缺錢,也看不上陳慕武那仨瓜倆棗。

到最後,陳慕武隻能想出了這最後一條辦法。

那就是自己寫一本能吸引到張元濟目光的書,來和他做交換。

不過這個做交換,不是以書換書,陳慕武想到了另外一種方式,所謂膠片。

雖然現在照相機技術也就那樣,陳慕武在卡文迪許實驗室,還在用把顯像劑塗在玻璃板背麵那種最原始的照相底片,但是縮微膠片這項技術,卻已經開始運用到了圖書館的藏書保存備份當中。

尤其是陳慕武最近一段時間還在報紙上讀到,比利時的兩位工程師保羅·奧特萊特。

和羅伯特·戈德施密特早在1906年就開始進行對縮微膠片的研製和改進工作,後者還曾經作為東道主,參加過第一個第二屆的索爾維會議。

而且到在最近,這項技術也已經開始運用到了商業環境當中。

隻不過最早的使用場景,不是圖書館,而是美國的銀行。

美國的一個銀行家,為了讓自家的銀行不必再儲存那麽多已經過期或者注銷的支票副本,研製出了一種“支票記錄儀”的專利,把這些沒用的支票製作成縮微副本,以便於銀行能夠永久保存。

這個專利後來被美國的柯達公司給買了下來,並借此大賺了一筆。

縮微攝影的技術總算是成熟了下來,既然能又能用於拍攝支票,當然也就能拍攝書本了。

事實上就在最近一兩年,沒有底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就開始采用縮微攝影的這種方式,德語大英圖書館超過三百萬頁的藏書和手稿進行拍攝。

距離1932年的時間太短,陳慕武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能阻止那次“一·二八”慘劇的發生。

但是他總可以通過這種辦法,把東方圖書館中的書籍做一個備份,也算是為那場慘劇準備了一種最壞的兜底方式。

雖然紙質的書籍可能會灰飛煙滅,但至少還可以把書裏麵的內容,完完整整地保存下來。

誠然,和張元濟說,要用商務印書館的書來換這本《大國崛起》的出版權,是陳慕武說了大話。

在他和這位出版界前輩解釋清楚之後,一直摸不清陳慕武葫蘆裏麵賣的是什麽藥的張元濟,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陳慕武給出來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他沒說是自己要這批書,而是說最近正在國內訪問的這位瑞典王儲,一向對中國的文化很感興趣——不然他也不會冒著戰亂的風險,千裏迢迢到東方走這麽一趟。

他這次找到張董事長,就是在其中牽線搭橋,想給瑞典方麵做一份東方圖書館館內藏書的備份。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希望每年都能和東方圖書館進行圖書交流,挑選一批書籍運送到瑞典國內進行展出。

陳慕武的這本《大國崛起》,算是給商務印書館的一份見麵禮。

如果商務印書館能點頭答應促成此事,那麽瑞典方麵也會拱手送上一份縮微底片的副本作為備份。

陳慕武臉上帶著笑意地說完這一切,但是他的心中還是稍微有那麽一點肉疼。

這個縮微攝影的機器,肯定是自己出現,通過奧本海默家裏的門路,到美國那邊淘換過來。

但是落下的好名聲,卻拱手送給了對此事一無所知的瑞典王儲。

說不定在張元濟的眼中,自己對這件事如此上心,並為之跑前跑後,根本就不像是一位堂堂的物理學家,反而像是為瑞典方麵跑腿的買辦而已。

但就算是背罵名背黑鍋,他也必須要做這件事,隻求一個問心無愧就好了。

張元濟原則上同意了幫館內的藏書拍攝縮微底片這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但至於說圖書交流,還是要再考慮考慮。

畢竟東方圖書館裏的書都是自己和同仁們辛辛苦苦搜尋而來的,運送到國外,萬一出了什麽變故,這一腔心血不就白白浪費了嗎?

當時張元濟對陳慕武的《大國崛起》更感興趣,他問這個係列一共涉及到了幾個國家,又問已經寫好了的這三個國家,能否先當做第一輯出版。

如果換做一般人,肯定就會占了陳慕武這個大便宜。

但張元濟還算很仗義,他還承諾這本書一定會照價給稿費,絕對不能讓陳慕武白辛苦這麽一趟。

有錢總比沒有強,也不知道這筆稿費,能頂他向美國公司訂購縮微攝影機器費用的幾分之一。

火車沿著貝加爾湖湖畔緩緩開行,和來的時候時值盛夏不同,現在的車窗窗外,滿是湖濱秋景。

奧本海默仍然在包廂當中的對麵鋪位,對自己的中國旅行日記做著修改。

陳慕武也終於寫完了經過大幅刪節後的《大國崛起》美國篇,也是這個係列的最後一篇。

他打算等火車到達了此行的終點站鄚斯科,就拜托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幫忙寄回國內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