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維會議能夠召開,並且一直每三年一屆保持到現在的本意,是比利時的這位製堿大王索爾維,在賺到大錢之後,也想著青史留名一把。

他一開始是想要以自己的姓氏創立一個獎項,頒發給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們。

怎奈諾貝爾獎珠玉在前,就算索爾維也創立了一個索爾維獎,其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也好呢有可能不會超過諾貝爾獎,而且還會背上剽竊諾貝爾創意的罵名。

所以後來索爾維才聽取了別人的建議,他成立了這個專門的索爾維基金會,提供錢財和場地,讓全世界最頂尖的一批物理學家們定期齊聚一堂,共同討論當今世界上最前沿最高端的物理學問題。

索爾維基金會專門撥出款項,買地、蓋樓,得到的就是這幢位於布魯塞爾利奧波德公園的氣勢恢宏的索爾維宮。

索爾維宮是索爾維會議的主會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索爾維會議還一分為二,在1921年先召開了物理學會議,然後在隔年1922年召開了化學會議。

——一般而言,省略學科而統稱為索爾維會議的,則特指的是物理學會議,隻有化學會議才會額外在名稱中強調。

雖然三年中有兩年都會舉辦會議,但每次的會議時長不過才一個星期到十天左右,所以這座索爾維宮每年空閑的時間要比使用時間多得多。

就算是再有錢也不能糟蹋,為了能讓基金會良性運轉,索爾維基金會的管理人員會讓索爾維宮在閑暇的時候對外出租,承接一些會議和宴會賺取場地費,來維護整座建築的日常運轉。

除了1921年第三屆和1922年的第四屆索爾維會議,是在春天四月份舉辦的以外,其他的會議全都是在每年年末的十月或者十一月召開。

這個時間,剛好與每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對外公布當年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相同。

所以索爾維宮的工作人員,已經有了大量的宴會準備經驗,也曾經準備過幾次諾貝爾獎慶祝晚宴,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是輕車熟路的一件事。

暴發戶們在有了錢之後,總是會喜歡附庸風雅,強調一種除了麻煩和折騰人之外沒什麽其他用處的傳統。

因而當晚的這次晚宴,采用的形式和三一學院的日常晚宴的形式差不太多,除了不用穿那種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長袍,都是全體人員圍坐在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長的餐桌旁,而沒有選擇能讓人員隨意在宴會廳中走來走去更加自由的那一種形式。

在落座到各自的席位上,晚宴正式開始之前,趙忠堯和陳慕武先會見了幾位不速之客。

一切都是因為來到布魯塞爾後弄丟了自己證件的趙忠堯結下的緣分,若幹天之前,他去民國駐比利時的公使館補辦證件,告知了對方是來比利時參加會議,還指出了陳慕武也會參加這次會議。

因為他提到了陳慕武的名字,所以頗為順利地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新護照,還受公使館的工作人員所托,邀請陳慕武有時間去公使館做客。

陳慕武沒有因為上次來比利時不聞不問,這次來比利時噓寒問暖而對公使館的那些人而生氣,他隻是單純地沒什麽時間,所以才沒有給公使館回複。

今天趙忠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登上報紙,在整個布魯塞爾傳開之後,公使館那邊當然也收到了這個消息。

這下子他們有了名正言順來索爾維宮和陳慕武見麵的理由,打著以慶祝趙忠堯博士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名號,登門拜訪。

於是趙忠堯和陳慕武才在晚宴開始前出現在了索爾維宮的會客廳,和早就等在這裏的民國駐比公使館的幾位工作人員相見。

剛見到第一眼,看到他們身上穿著的衣服,讓陳慕武感覺有些出戲。

大腦中的記憶,讓他認為中山裝是七八十年代以前流行於中國的衣服,乍一出現在民國時期有些出戲。

可是又想到中山裝才是民國首位臨時大總統在南京開會製定的國服,陳慕武才會心一笑,他剛剛差一點被自己心中的刻板印象所欺騙。

不怪陳慕武在看到中山裝後愣了愣神,實在是因為他在國外和這些民國的駐外公使還有領事們打交道的時候,基本上對方在正式場合穿的衣服都是西服領帶。

在海外見到穿著中山裝的駐外工作人員,這對陳慕武來說還是第一次。

定睛往領頭之人中山裝左胸的胸口上望去,陳慕武赫然發現上麵竟然還別著一枚圓形的徽章,藍色的章麵中央,嵌著一枚白色的中心對稱圖案。

來者不善。

這是陳慕武在看清那枚徽章圖案之後的第一個想法。

中國人辨認中國人的本領,可比那些認為所有黑頭發黑眼珠黃皮膚的人都長一個模樣的外國人要高明的多。

陳慕武的照片經常會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紙上,而趙忠堯則在幾天之前,還曾去公使館補辦證件。

所以見到兩位來到了會客室之後,公使館這邊打頭的人趕快起身相迎。

“陳博士,久仰大名。趙博士,又見麵了。在下是閩縣王景岐,現在忝任駐比國公使。”

不認識。

第一次遠渡重洋來到英國,為了防止自己的三弟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被別人欺負,在臨行之前陳慕僑曾經給陳慕武找了一堆資料,所以陳慕武在到達倫敦之後,知道那位在倫敦中的臨時代表叫朱兆莘,字是鼎青。

而後來陳慕僑去瑞典參加陳慕武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也是早早和在斯德哥爾摩的駐瑞典公使打好了關係,還在宴會上向他介紹那位戴陳霖,字叫雨農的另一位浙江人。

可是這次來比利時之前,陳慕僑覺得小弟已經長大了,這點小事情不用自己再操心。

而陳慕武覺得自己應該不會和公使館這邊打交道,所以他根本就沒去查比利時這邊的相關人名。

以至於這位駐比公使大人主動爆出了自己名號之後,索爾維宮的會客室中,竟然出現了短暫幾分鍾的冷場。

察覺到有些尷尬的陳慕武終於反應過來:“王公使,法國的陳公使曾經和我提到過你。”

還算陳慕武的反應機靈,他雖然不認識這位王景岐,但他可聽過閩縣這個地名。

好巧不巧,駐法國的那位公使陳籙,他也是閩縣這個地方的人。

民國早期的外交官和在國外留學工作的人員當中,福建省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而在這些福建省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都是閩縣和侯官縣兩個地方的人,這兩個縣全都屬於福州。

一方麵是因為這裏本來就是詩書傳家的世家大族們的居住地,治學嚴謹自然是家風當中不必多說的基本功。

閩侯二縣在清末出過最有名的一位,當屬虎門銷煙的文忠公林則徐,還有翻譯《天演論》的嚴複,用福州話把Sherlock Holmes翻譯成“福爾摩斯”的林紓等人。

另一方麵因為福建省沿海,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僑鄉。

當然還有第三件事,是和清末那些高舉“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資產階級洋務派有關。

1866年,洋務運動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閩浙總督左文襄公在馬尾創辦了福州船政局,以及船政局下轄的福建船政學堂。

這是近代以來福建省內第一座西式學堂,為福州以及臨近的各個州府,省份培養出了不少的人才。

陳籙雖然並沒有和陳慕武提到過這位王景岐,可他們兩個人既是同鄉,又同是民國駐歐洲國家的公使,是北洋政府中外交係的一員,法國和比利時還是陸上鄰國。

因為這兩個人之間存在著這麽多的聯係,所以陳慕武才猜測他們的關係應該還不錯。

沒想到他這句話不但馬屁沒拍成,反而還摸到了老虎的尾巴上。

在和陳慕武握完手以後,王景岐把自己的手和臉上掛著的笑容一同收了回去。

他的鼻子裏輕哼了一聲,皺著眉頭說道:“那個陳任先,一定沒說我什麽好話,陳博士你可千萬別往心裏去。”

奇也怪哉,這兩個人既是同鄉又是同事,還都在遠離家鄉千裏之外的地方任職,按理說他們彼此之間應該相互親近才對。

可為什麽一提到陳籙的名字,王景岐就突然變得橫眉冷對了起來呢?

背後的原因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現在的北洋政府和南邊的關係是水火不相容,但在早些時候,兩者之間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個狀態。

就比如說清朝的小皇帝退位,1912年臨時政府從南京搬到了北平之後,還是保留了很多前任班子中的職位。

就比如同為烤饅頭派對中的蔡氏,在南京臨時政府當了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等政府去了北平,他依然留任在這個位置。

後來因為蔡氏本人抵製袁大總統,才在北平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

王景岐的情況,和蔡氏應該差不太多。

他雖然是北洋政府的一位外交官,但並不妨礙他也參加過烤饅頭派對。

王景岐和陳籙之間的關係,遠沒有同鄉之情那麽簡單。

1915年,中俄還有蒙古所謂的那個“博克多汗國”,三方在恰克圖舉行了一場談判,商量蒙古這塊地方的歸屬問題。

當時陳籙的職位是駐墨西哥公使,他在去南美洲履職之前,先被外交部派到了恰克圖,算是中華民國方麵的全權代表之一。

這場會議可以算是在巴黎和會之前,民國政府派團參加的規格最高的一場會議,所以外交部上下,還有其背後的整個北洋政府對此都十分眾重視。

陳籙並沒有忘記王景岐這個閩縣的老鄉,給後者安排了一個參讚的頭銜一同去參會,這也是剛剛從農林部門轉到外交部的王景岐第一次代表民國進行初始任務。

自那之後,王景岐逐漸登上了外交舞台,並最終升到了駐比利時公使這個位置上。

陳籙這算是對王景岐有知遇之恩——雖然陳慕武並不知道這一點,但他的猜測就更不應該出現差錯。

而王景岐與陳籙兩人之間交惡的時間節點,發生在他們都到了歐洲擔任公使的二十年代。

當時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法國國內的青壯年男性人數損失慘重,全國各地的工廠都需要大量勞工恢複生產。

中國國內瞅準了這個機會,展開了半官方性質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留學活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因為這次活動的組織方,北平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背後的話事人,基本上都和烤饅頭派對有關係,所以被分批次送到法國的青年人,基本上都是站在進步的那一邊——當然這裏的進步,是相對於北洋政府而言。

王景岐身為烤饅頭派對在歐洲職位比較高的人,他先是以駐比利時公使的身份,擔任烤饅頭駐法總支部的部長,後來又奉命在駐法總支部的基礎上,將其升級成為了駐歐總支部,並擔任執行部部長。

因為當時正是烤饅頭和嗯嗯的第一次合作時期,所以這個小小的駐歐總支部內藏龍臥虎。

作為那些人的直係領導,王景岐對他們的態度一直很不錯,在每次有人回國的時候,還都會舉辦歡送宴會。

而相比之下,陳籙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當中,扮演的是一個反麵角色。

他代表著北洋當局,和法國政府方麵狼狽為奸,屢次對這些到法國留學的年青人們進行迫害。

每次一有青年人被法國政府扣押,基本上就要由王景岐這位官麵上的人物去進行解救工作。

一位堂堂的駐比利時公使,隔三差五就要到巴黎和裏昂等地方跑一趟,看上去似乎很荒謬。

可是在那個時期,事實就是這麽荒謬。

在營救的過程中,王景岐這邊就難免會和法國政府,還有代表北洋的陳籙產生摩擦。

到後來,因為國內的華法教育會等組織籌集不到足夠多經費資助學生留學,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告一段落。

但是王景岐和陳籙之間的分歧還有摩擦不但沒有消散,反而還由於時間的積累而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