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遇到了經濟增長急速下滑的嚴重挑戰,因而我們提出了一套“穩、準、狠”的應對舉措,這些舉措從表麵上看,似乎對保增長肯定是有效的,但仔細琢磨起來,似乎又有些不足。不足之處有二:一是非常注重政府的作用,但是沒有將保就業進而保企業,放在應有的戰略位置上,因而有些忽視企業的作用;二是注重強調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但並沒有強化改革的力度,而這次出現增長速度下滑,實際上恰恰是體製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完善我們保增長的舉措。
1.關鍵是保就業和保企業
麵對我們現在所麵臨的困難,我們提出的口號是保增長、啟內需、調結構,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是保就業,因為我們目前的就業壓力太大了,而就業狀況又關乎社會和諧的問題。當然有人會說保增長就是保就業,隻要GDP的增長保持在8%以上,就可以為1 000萬新增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這個說法在2008年以前的產業結構下是正確的,因為當時我國的出口企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隻要GDP增長8%,就可以新增1 000萬的就業機會。但現在不行了,因為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中小型民營企業倒閉了,我們的GDP增長現在主要靠民生投資來拉動,尤其是主要靠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基礎設施投資確實可以使GDP的增長保持在8%以上,但GDP增長8%不一定像過去那樣可以創造1 000萬的新增就業機會,因為基礎設施投資基本上是機械化作業,並不會創造出太多就業機會,因而保增長不一定保就業。因此,我們應該明確提出保就業的目標,並將它放在政策目標的首位。
如何保就業?政府在這方麵雖然是可以有些作為的,可以創造出一些新的就業機會,但是保就業的關鍵是要靠企業,我國近些年新增就業機會的絕大部分是靠企業創造的,因而要保就業,就必須首先要保企業。在企業大麵積倒閉和不景氣的條件下,社會是不可能保就業的,就業問題是不可能得以解決的。因此,我們應該將保就業的基點,放到保企業和救企業上來,可以說,沒有企業景氣的恢複,我們是不可能保就業的。
既然保就業的關鍵是保企業,那麽如何保企業?人們提出的主要辦法有:一是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保證企業融資活動的暢通;二是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能輕裝上陣;三是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有效的服務,使企業的投資和經營活動沒有行政障礙;四是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啟動內需。這些舉措雖然都是需要的,但是我認為,這些辦法中最為重要的是減輕企業負擔,包括稅賦負擔和各種費用的負擔。中國企業的負擔太重了,如果能大幅度降低企業負擔,企業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成本降低,企業就有降價的空間,從而企業就會利用價格機製開拓市場,促進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上升,為自己的經營活動創造有效的市場需求。在市場需求上升,從而企業產品容易銷售,銷售暢通的條件下,企業盈利狀況就會改善,銀行及各類投資者就會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有信心,就會給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服務,從而企業的融資活動就會暢通。因此,關鍵的問題是減輕企業的各種負擔。
在社會投資活動中,民生投資,即公共產品投資,隻占全社會投資規模的30%左右,社會投資規模中,更多的份額是屬於生產性投資,即對各個產業的投資,因而從啟動投資的角度來講,關鍵的問題並不是民生投資,而是生產性投資。但是因為民生投資的主體是政府,生產性投資的主體是企業,因而政府在要保經濟增長的時候,首先要啟動的是民生投資,而不是生產性投資,因為政府無權直接命令企業增加生產性投資。不過,最終啟動投資,是要靠生產性投資的,而不是民生投資。因此,政府不能隻注重增加民生投資,而是要用自己有限的財力去啟動生產性投資。例如,政府可以用貼息和提供政府擔保的方式,引導資金向生產性投資中流動,推動企業投資;政府可以用減免稅收的方式減輕企業負擔,推動企業的生產性投資。因此,政府對投資的啟動,不能隻靠自身增加民生投資,而是要引導企業增加生產性投資,以較少的財力撬動更多的生產性投資。
但是,我們現在的作法似乎不是這樣。政府更多地注重自身的投資,卻不太重視對生產性投資的啟動,例如,2009年對企業減稅的數量隻有區區1 200億,而自身直接投資的數額卻一出手就是4萬億。這種一熱一冷的現象,值得人們思考,最起碼說明我們的體製還不是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機製,而是在反危機中強化了政府的集權,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我們不能因為反危機而弱化新體製的功能,而使傳統體製得以複歸。
2.應該重視改革的深化
中國為什麽在近十年來基本上是一種出口導向型的經濟,而不是一個內需拉動型經濟?直接原因是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不得不借用外需,而深層原因則是因為收入分配體製有問題,收入分配上的兩極分化傾向加劇,以中產階級為核心的耐用消費品市場啟動不起來,內需增長乏力。因此,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即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拉動型的關鍵,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
從啟動內需的角度來講,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是收入分配體製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解決社會中下階層收入增長過於緩慢的問題。為此,我們應該加大對再分配過程的調整,使財富的分配能向社會中下階層傾斜,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兩條,一是為社會中下階層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製度,二是為社會中下階層減免稅收。但這樣一來,肯定會使公共財政的壓力加大,錢從哪裏來?主要是來自於兩個方麵:一個是加大對收入過高者的征稅,一個是反腐敗和反壟斷。
當然,我們對於再分配過程的調整,不能損害效率,尤其是不能仇富,要尊重富有階層的人權和財產權。從這點上講,我們要保證人們在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起來的財富的安全,否則,會引發社會的動**。最近我們為了啟動內需,大幅度調整貨幣政策,例如,2009年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要達到17%左右,這種調整必然會加大對現有財富的貨幣稅,尤其是會加大對貨幣形式的財富的貨幣稅,例如存款者的存款都會受到貶值的壓力,這實際上是不利於內需啟動的。貨幣稅對富有者來講,壓力並不大,但對社會中下階層來講,壓力則很大,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積累的那麽一點貨幣將會貶值。我國的社會中下階層實際上是最不能享受社會保障製度好處的階層,他們省吃儉用積累起來的那麽一點點銀行存款,實際上是要進行有限的自我保障的,而貨幣稅則使他們的這一點點存款要貶值,因而他們會產生恐慌心理。因此,在貨幣政策的使用上,最好不要使用存款利率過度下降的辦法,貸款利率可以下調。存款利率不下調而貸款利率下調,當然會使商業銀行利潤受損,如何保障商業銀行的利益?我認為國家應該對存款利率進行貼息,即存款利率不下調所帶來的商業銀行利益損失,由國家來承擔,這對啟動內需實際上是很有意義的。我認為,國家與其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還不如對銀行進行貼息,讓銀行在不下調存款利率的條件下,以更低的資金成本將貨幣貸給投資者與消費者,從而啟動投資與消費。
最近銀行不斷降息,但投資者與消費者似乎對此都無動於衷,原因何在?原因是:對企業來說,因為沒有市場,當然就不敢投資,投資欲望下降不僅僅是因為資金成本高,而且是因為產品沒有市場需求,沒有市場需求,當然就不敢投資;對銀行來說,因為害怕企業由於沒有市場需求而出現投資虧損,所以“惜貸”,不敢給企業貸款;對消費者來說,因為害怕經濟衰退,更沒有信心消費,即使信貸性消費的資金成本再低,他們也不敢消費。由此可見,關鍵是要啟動市場需求,而不僅僅隻是降低消費與投資成本的問題。
因此,話題最終還必須回到啟動市場需求的問題上來,而市場需求的啟動,又不能不討論收入分配體製的改革。我國目前內需嚴重乏力的事實,充分反映了我國收入分配體製的弊端,其最大的弊端是沒有在再分配過程中消除過大的兩極分化,尤其是沒有保障社會中下階層收入的有效增長,從而使市場需求喪失了應有的支撐力。因此,我們應該加大對收入分配體製的改革,尤其是要在再分配過程中加大對收入分配活動的調整,能使收入分配有利於調節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的關係,有利於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
作者說明
本文仍然是探討保增長問題,對於保增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做了預期和分析,實踐證明這些警示和分析是對的,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本文對於我國2008年這次宏觀危機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指出不能把這次危機都看作是由美國的次貸危機而引起的,這次危機的形成有我國經濟體製方麵的原因。我們必須要加快經濟體製改革,隻有這樣才能消除形成危機的基礎。本文發表於《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