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天子加恩典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自明年起,許海船從寧波府起易。凡出入船舶,出發前必先赴寧波市舶司登記,領取公憑引目,回航時仍須於發航處住舶,違者治罪。”
盡管隻是這輕飄飄的一句話,但對於如今的大明而言卻無疑是軒然大波。海禁實行了將近五十年,再往前就是天下大亂戰火紛飛,誰也不會惦記著什麽往海外做生意。於是,即便是那些宋元時赫赫有名的港口大城,即使是那些年歲最大的老人,如今也早就記不得商船進進出出的情形,人們能記得的也就是無數寶船出海的壯闊場麵。
庶民可以不記得,百姓可以茫然,但是,官員們卻不能坐視。倘若說先前上書反對的奏疏猶如雪片一般飛入通政司,那麽現在的奏疏就好似大暴雨,幾乎堆滿了通政司的半間屋子,每日分揀就要耗費好些人力無力。最讓通政司官員感到無力的是,據文淵閣當值的某些書吏佐官私底下透露,這些東西都是內閣官員處理了,皇帝壓根沒看!
朱棣懶得看看這些,可張越送來的那份劄記他卻仔仔細細看完了。雖說他此次下旨之後才收到了這份劄記,但在朝中物議不斷的當口收到了這樣一份東西,倒是頗有些快慰。
此時,借口風痹症發作閉門休養的他閑適地坐在鋪了厚厚毛皮褥子的藤躺椅上,再一次審視起了那一絲不芶的字跡,一麵看一麵心裏琢磨著,眉頭時而蹙緊時而放鬆,右手食指輕輕叩擊著扶手,一幅若有所思的模樣。
他自然知道,無論是倭國朝鮮還是南洋諸國,都不擅長造海船,因此倭國朝鮮派朝貢使互市,幾乎都是使用當初大明欽賜的幾艘海船,而南洋諸國來使往往大都是隨同寶船一同來。朝貢使名為朝貢,實則是貪圖朝廷的賞賜。但即便知道,看到張越直言不諱地寫在上頭,他仍是忍不住皺了皺眉,沒好氣地罵了一句膽大包天。
然而,後頭關於開放寧波市舶司的諸多後續措施,以及各國對此可能產生的態度變化,包括朝貢使地多少都有相應的詳細分析。即便是不知道這就是所謂可行性分析報告的朱棣,對於這樣一份比先前數份條陳更專一更詳細更明晰的東西,心底也有深深的讚賞。先前這樣幾份他都隻是抄送了東宮,並未給別人看,此時卻有心把這東西扔出去看看大臣的反應。
橫豎都知道那是張越的手筆,頂多讓風浪再大一些。這小子此時已經不在南京,那些文官們根本逮不到人,就讓他們打嘴仗好了!
抬眼掃了一掃周圍侍立地宮人宦官,朱棣便沉聲吩咐道:“來人,召翰林侍講學士沈度!”
年過六旬的沈度自然不年輕了,雖說是翰林侍講學士,但大多數時候他都是隻管謄抄不管草詔,也不知道有多少份金版玉書出自他的筆下。受召來到仁壽宮之後,得知這一回竟然是抄張越地文章,他不禁生出了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數年前初見時。他和弟弟沈粲以及楊士奇為了張越地表字爭執了好一陣子。可以說是眼看張越從無到有一步步成長起來地。即便認為杜這個弟子相當不錯。可誰能想到。就是這麽一個年紀輕輕地少年。如今竟然掀起了朝中最大地波瀾?
盡管沈度對於開海禁頗有些不以為然。但此時他卻沒有流露毫分。在內室坐下之後。蘸足濃墨便端端正正地在紙上提筆寫下第一個字。他起初隻以為這是一份尋常奏疏。但隨著筆下出去一張又一張紙。接觸到地內容越來越多。他也漸漸為之所動。待到提筆頓下最後一個字之後。他揉著酸疼地手腕。忍不住伸手拿起那一疊原稿。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
“朕讓你抄就是要讓別人看地。”
正看得專心致誌地沈度陡然間聽到這聲音。慌忙抬起頭。看見朱棣不知道什麽時候正站在麵前。趕緊放下那疊字紙躬身長揖。卻沒有貿貿然說話。果然。他很快就聽到了皇帝吩咐他起身。旋即又是一通話。
“像今天這樣地稿子還有好幾份。你年紀大了。今天謄抄完這份就算了。之後地逐日進來抄寫。然後明發出去。這些天堆積在通政司地奏疏不少。送進內閣地也不少。但你可知道為何沒有一份能到達朕地案頭?這些人口口聲聲都是祖宗成法。縱有舉例駁斥也都是老生常談沒一絲新意。竟是沒有如張越這樣深思熟慮地。讓朕如何收回成命?”
沈度帶著沉甸甸地心思告辭出去。司禮監太監黃儼卻在這時候進了仁壽宮。由於鄭和與張謙一心一意都在忙活四司八局十二監地人事。插不上手地他索性就常常在朱棣麵前晃悠。仗著乃是當年燕王府所剩無幾地老人之一。他每次都是裝作懵懵懂懂地模樣提一些昔日舊事。結果自然而然喚起了朱棣念舊地心思。這主從關係又拉近了幾分。
“皇上。”
正在暖閣內來回踱步的朱棣驟然之間聽到這
頓時側過了頭,見黃儼一掀袍角就要下跪,頓時沒道:“老貨,正旦將近,朝鮮的使節已經來了,禮部那兒正在接待,你不去幫忙管管,成天也不過問本監的事情,就知道往朕這兒跑!起來起來,朕看不慣你那顫顫巍巍偏要往地上跪的模樣,才多大歲數就和七老八十似的!”
黃儼早就料定了朱棣的心思,此時趁勢站直了身子,因笑道:“老奴怎麽能和皇上的龍馬精神相比,自然是老了不中用了。老奴這會兒可不是沒事跑來打擾皇上,是貴妃娘娘剛剛吩咐人往英國公府送東西,所以臣來稟報一聲。這英國公好容易有了子嗣,如今自個卻還鎮守宣府,眼看再過一個多月就要正月了,這賞賜和其他功臣仿佛不好同例?”
“唔,要不是你這個老貨提醒,朕險些就忘了。”
朱棣這幾日忙於開海禁的事情,雖說之前有人報過英國公府添丁的事,但他一會兒就忘到腦後去了。
沉吟片刻,他便吩咐在往年賜功臣舊例之外再添紫貂皮大氅一件,強弓一張,瓦剌貢良馬六匹,最後又添上了福壽雙喜紋樣的宮綢二十匹。
黃儼一麵聽一麵重複,到最後竟是眉開眼笑,仿佛賞賜的是自個兒,末了他又湊趣地笑道:“英國公的這根獨苗一落地就是鐵板釘釘的嗣國公,自然是不必加恩了,其實之前皇上地恩典就實在是說不完。不是老奴說胡話,自古以來,像皇上這樣待功臣的恰是絕無僅有,怪道各家勳貴都足了勁**下一代,比拚的就是子孫的本事!”
要說善待功臣,朱棣素來自負第一。別說漢高祖劉邦和自己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還不是鏟除了好些功臣?他派這些功臣鎮守邊疆,同時又派中官作為鎮守太監在那裏作為監軍,兩相製衡之下,自然而然就善用了這些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
然而,他更希望看到地則是功臣子弟有出息,黃儼這話無疑搔到了癢處。想到張越也算“功臣子弟”,他愈發神采飛揚,預備再賞賜些什麽時,他忽然想到之前該賞的已經都賞了,沉吟良久,他才猛地想起之前微服造訪武安侯府時曾經見過張越兄弟。
“張攸的兩個兒子如今都已經入值宿衛,張越也已經是五品官,朕倒是記得張家長房長孫張赳還未入仕。張信一時半會還得在交趾,這樣吧,傳旨賜張赳蔭監生。”
盡管剛剛說那席話完全是別有用心,但黃儼哪裏能想到朱棣忽然起了愛屋及烏地心思,心中極其不以為然,麵上卻滿臉堆笑連連稱是,又變著法子頌聖了一番。
趁著朱棣龍顏大悅,他方才又笑嗬嗬地說:“皇上剛剛賜了英國公紫貂皮大氅,老奴倒是想起皇上當年也曾經給過張越這麽一件,那會兒是因為什麽緣由來著……對了,是皇上嘉許他懂禮儀分寸,不曾趁著皇上私訪的時候揭壽光王的短。等到他這次辦完差事從江南回來,這成是榷場博買的,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上店麵櫃台貨賣!”
PS:嗯,今天七千五了……順帶求一下月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