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弟弟覺得,此事不能用強逼他們回鄉的手段。”朱有燉經過一番思索後說道:“雖然官府出台命令讓他們回鄉十分容易,但治標不治本,隻要在鄉下種地賺的不如在城中做力工,他們總會想著來城裏做力工。”

“那你覺得,如何治本。”允熥又問。

“讓百姓種糧食的賺的比在城中做力工要多就成了。”朱有燉回答後,又說道:“不過城中也需做力工之人。現在商業越發繁榮,也需要更多的人當夥計、做力工。弟弟也很讚同兄長之前所說的從商人身上征稅,減少從農民身上征稅,從而降低農戶負擔的說法。”

“但是這天下,到底是以農為本,沒有商人做買賣收不上來商稅朝廷不過是窮一些,要是沒人種地了沒有糧食,可就天下大亂了。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應該留在鄉下種地。”

朱有燉畢竟年紀小一些,容易接受新思想,不像朱橚那麽古板,允熥提出的鼓勵商業發展的種種措施,比如允許商人沒有路引也能自由在國內轉悠,開海做買賣,取消一些國內的關卡等他都支持。但他始終認為農為本。

朱有燉的想法也說不上錯,即使放到後世也說不上錯,畢竟人別的都可以沒有,甚至沒衣服穿也成,但必須要喝水吃飯。沒有飯吃就會餓死。

“那你認為,如何讓他們在家中種糧食比在城中做力工賺得多?”允熥沒有回答以農為本的問題,而是又轉回了一開始問題。

“讓每一家都有大牲口。”朱有燉很快回答:“一家一戶沒有大牲口在河南能種三十畝地,但要是能有一頭牛,能種的地至少可以翻一倍。就算除去一些喂養大牲口的飼料,最後剩下的糧食也比現在多不少。這樣算下來,比在城裏當力工也少不了多少,而且留在鄉下還不用和老婆孩子兩地分居,住的好吃的也方便,大多數人都會願意留在鄉下種地的。”

“五哥,我聽說這次朝廷在西北得了上百萬的牛羊馬?即使每家有人戰死的軍戶分了一頭牛,其它的也都分了一頭羊還剩下不少?朝廷應當將這些牛羊運到中原,以低價賣給農戶,即使不能讓家家都有一頭牛,也讓大多數人家都有,能種的田地就多多了,收的糧食就多多了。”

“不過,”朱有燉自己又想起什麽,繼續說道:“自古以來就有穀賤傷農的情形,糧食要是多了對農戶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

他嘀咕幾句:“,但不管怎麽說,種出來的糧食多總比少好。”

隨後朱有燉又正色道:“至於留在城中的後兩個緣故,可不能縱著他們。家國天下,怎麽能不聽家族的話?至於城內的消遣的玩意兒,我倒是不認為普通百姓一點兒消遣都沒有才好,但看看戲,聽聽書也就罷了,玩的太多將賺來的錢都花光就不對了。好在有同鄉有宗族,隻要他們在鄉下種地賺的比在城裏差不了多少,宗族和同鄉就會把他們帶回去,不用官府多費心。”

朱有燉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允熥一直聽著,待他徹底說完後,說道:“六弟,你的想法是對的,不能靠著官府一紙政令就讓他們回去。”事實證明,大多數經濟問題用行政手段來處理隻會越搞越糟,要麽對經濟產生負麵作用,要麽滋生腐敗。所以不能這麽幹。

不過,“你想的讓每一家都有大牲口也想得不錯,可朝廷低價將西北虜獲的牛羊賣給農戶可不成。”

“官府裏的這幫人什麽德行,有燉你在開封十多年也應該知道,低價賣牛,他們估計會將牛分為兩群,其中一群賣給自己的親族和同鄉,另外一群賣給賄賂自己的商人,讓他們再去倒賣。最後一般農戶還是落不到好處。”

“不過你放心,”允熥看朱有燉想要說話,又馬上補充:“中原忽然多了這麽多牛,牛的價錢一定會降低,百姓還是能得到好處。”

“你能想到穀賤傷農也不錯,但也有辦法應對,就是讓中原的百姓養更多的豬牛羊,牲口都得消耗飼料,飼料也就是糧食,這樣過多的糧食不就消耗了麽?如果還不夠,就放開釀酒,釀酒可是很費糧食的,糧價就不會太低了。”

“可是,五哥,天底下的百姓還有人吃不起糧食,養牲口還罷了,怎麽能放開釀酒?”朱有燉急切的說道。

“之所以糧食的價錢降低,不就是糧食多了麽?現在隻要不遭災,整個大明的百姓都有飯吃,將來糧食更多了,怎麽還會有人吃不起飯?”允熥笑著反問。

朱有燉一愣,一時間不知怎麽回答。

“六弟,自古以來一朝一代滅亡的直接緣故都是人多地少,糧食不夠吃使得百姓造反引起,所以對於糧食缺乏記憶深刻;可現在大明是人多地少,糧食是夠吃的,種的地再多些,再出產的糧食都是多的。”允熥說道。

朱有燉也已經明白過來。他的思維完全是人多地少的思維,卻忘了此時大明是人少地多。

“五哥,弟弟想錯了。可是弟弟以為釀酒還是不宜完全放開,朝廷應當管著。人口總是越來越多,現在中原空閑的土地會被填滿,糧食過多的情形總會發生變化。”可朱有燉最後卻這樣說道。

“六弟,想事情的時候,可不能就想著你腳下的這一畝三分地。”允熥說道。

“五哥這是何意?”朱有燉出言詢問。

允熥卻並未回答,而是又道:“此外,既然現在是人少地多,就應當采用人少地多的法子種地,而不是仍用人多地少的法子種地。”

“這人少地多的種地法子又是什麽?”朱有燉又問。

這次允熥回答了,但仍然沒有正麵回答:“對此你兄長心中已經有了謀劃,等來年開春,兄長會在京城、開封、蘇州等地選幾出地方試驗一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