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情形?三哥指的是哪些?”昀芷反問道。

“與你們剛剛抵達印度時相比,印度這些年發生了哪些變化。”允熥又道。

“若說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可多了。”昀芷道:“首先自然是建立了三個總督府,又在總督府下設立了地方官府。不過即使過了五年,大明在印度的統治仍然很薄弱,除少數城池外,大多數地方的官府都是由地方上推舉,總督府任命。這樣得來的地方官當然不會完全聽從總督府的話,若是某一地有兩三個家勢相當的高門大戶相爭還好,總督府還能利用幾個家族的矛盾加強對地方上的控製;若是某一地一家獨大,那這一地完全就是這個家族的封地,對於總督府也是陽奉陰違,除了定下的賦稅和勞役,幾乎什麽都不願服從總督府。有一次軍隊從某一個縣過境,要官府支應糧草,官府竟然隻免費給天兵供應,橙營竟然要收錢。”

“橙營?”允熥疑惑地問道。

“橙營是我們對以當地人為主的軍隊的稱呼,因當地人多信婆羅門教,而婆羅門教崇尚橙色而得名。”昀芷解釋道。

“後來對這一家如何處置的?”允熥又道。

“當時我與無忌隱忍未發,等到這一家族又犯下另一個錯誤,而且是總督府已經明文說過絕不能觸犯的錯誤後,我親自帶兵將這一家鏟除了。”說起這件事,昀芷仍然感覺心頭暢快。

但她隨即又有些沮喪的說道:“但即使鏟除了這一家,地方官府收斂了一些,但仍然陽奉陰違。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高門大戶都消滅,那樣就徹底亂了,一分錢的稅也別想收上來。”

“這也是難免的。”允熥說道。這可不是隨意出言安慰,他就是這麽想的。在一個實行了至少兩千年以宗教為核心的分權製度的地方,想要建立中央集權製度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不,三代人都不一定夠。漢代從漢高祖立國,到漢武帝基本建立中央集權製度,可是過了四代人。

而且,允熥也不需要他們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權製度。“昀芷,你們在印度,不需從當地的高門大戶收束權力,也不需能夠從民間得到多少勞役,賦稅隻需足夠總督府與軍隊的開銷便好。你們所要做的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印度更好的成為大明的殖民地。”允熥解釋了一下殖民地的含義,繼續說道:“為了讓印度更好的成為殖民地,需要修建良好的道路,需要修建軌道,需要疏通河道,需要讓當地人不敢敲詐勒索漢人商戶,需要維持社會秩序。其他的,都不需要做。”

“以後,朝廷還會逐漸攻滅南印度的番國,也在當地設立總督府治理地方。南印度與北印度一樣,都是當做殖民地看待。”

“殖民地?”如同當初剛剛聽到這個詞的文垣一樣,昀芷一時也難以接受。與西方不同,大明傳統上不存在殖民地的概念,隻要為朝廷納糧當差,朝廷就不會對不同地方的百姓區別對待。這和土司還不一樣,土司擁有自己封地的全部權利,位置世襲,所有官員也都是自己任命,對朝廷承擔的義務隻是助戰,以及以整個土司為單位向朝廷交稅;但殖民地的官員則由宗主國任命,稅收也是收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商戶頭上。

“隻能這樣做。”允熥又將當初對文垣說的話重複了一遍,最後說道:“這些話早就想對你說,隻是寫在心裏又怕說不清楚,所以等你這次回國後才對你說。”

“三哥,你當初下令對漢人、印度人實行不同的政策,漢印分治,是否也是為了更好的讓印度成為殖民地?”沉默半晌後,昀芷問道。

“確實如此。”允熥坦然承認。“若是放任遷移到印度的漢人與當地人融合,要不了兩代他們就會成為當地的婆羅門或刹帝利種姓的婆羅門教徒,施政也會偏向當地,還怎麽把他們當做統治印度的基石?隻有分而治之,才能讓他們能夠被信任。”

“我明白了。”昀芷說道:“我以後會按照殖民地的要求,建設印度。也會將此事告訴秦鬆與沐昂。對了,三哥,秦鬆與沐昂,三哥以後打算如何安排他們?”

“怎麽安排秦鬆與沐昂?”允熥愣了一下,說道:“你指的是印度的總督如何任免吧。”

“是妹妹話說的不清楚,妹妹就是這個意思。”昀芷忙道。

“為兄當時也是頭一次設立總督府統轄占領的海外之土,不知如何安排才好,這二年才逐漸有些心得,又結合拂菻國家的先例,定下了總督府的官製。”

“首先,總督權力很大,掌厘治軍民,綜製文武,察舉官吏。但不掌有法律之權,另由朝廷派人擔任。總督三年一任,最多連續擔任兩任,任期截止與下一任總督交接後必須立刻返回中原,不得在當地逗留,也不得使子孫定居當地。”

“其次,總督府官員,除掌管法律之人外盡皆由總督任命,但除地方官員外,不得以定居當地兩代以上的漢人充之。”

“其三,總督府之軍隊分為兩類,一類為從中原派去之將士,隻在轄地五年,五年後輪換另一支軍隊駐紮;一類為當地人組成之軍隊,也就是你所說的橙營,武將由當地人或定居當地的漢人擔任。定居當地的漢人不得為普通士兵。”

允熥這些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總督叛變,在總督府轄地自立為君。通過這一係列的規定,形成中原漢人——土生漢人——當地人三級管理模式。中原來的漢人掌握大權,但權威來自大明朝廷,沒有朝廷的威勢什麽都不是,根本無法自立為君。

“至於秦鬆與沐昂,身為首任總督,過二年卸任了,為兄當然也不會虧待他們。凡是於海外擔任過總督的,返回中原後直入中樞為部院或輔官。”允熥又順便說了說對卸任總督的待遇。他定的待遇較高,目的是吸引官員願意去印度做總督。

“這才好。”昀芷道。在印度一同為總督這些年,她和秦鬆、沐昂也有了些交情,聽到卸任總督能得到較高的待遇也為他們感到高興。

之後昀芷再介紹印度的情形,旁的也不多說,隻說交通與社會秩序。北印度有一條東西貫穿的恒河,還有許多支流,恒河沿岸也是印度最繁華富裕、人口最多的地方。有這麽一條水道在,她們倒也不需要在怎麽修建道路。隻是為了傳信方便,在恒河南岸修建了一條軌道,用於傳遞十分重要的書信或運送官員往來。

至於社會秩序,昀芷等人除了總督府所在地,並未改變當地原有的社會秩序,隻是在城市推行了更高效的收稅方法。在昀芷看來,低種姓的當地人日子當然過得不好,但他們自己似乎不這樣覺得,也沒有造反或者為強盜的打算,社會秩序還算可以。唯一的變化,就是當地人不論高低種姓都知道漢人不能惹,即使隻是最普通的漢人。當然,若是漢人惹到高種姓,高種姓也不會任由漢人欺負。

“不錯。”聽完昀芷的話,允熥點評道。在他看來,昀芷已經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值得誇獎。

但聽了允熥這個評價,昀芷卻高興不起來。她又與允熥說了幾句話,忽然道:“三哥,我想與無忌調回中原”。

聽到這話,允熥愣了一下,站起來拍了拍昀芷的肩膀,同她說道:“為兄知曉你願意留在印度做總督,是為了開創一番事業,告訴旁人女子也未必不如男。現下之所以又不願在印度繼續做總督,是因為既然不用總督做什麽,你也就沒有幹勁了。”

“也罷,為兄就答應你們返回中原。不過你可不要以為今後就能輕鬆了。為兄讓你來宣府,名義上由無忌擔任總兵,實則你來做這個總兵。”

“去宣府做總兵?”昀芷疑惑地說道:“宣府這個地方是九大邊鎮之一,在除甘王叔之外的藩王都去了海外或回了京城後,八個邊鎮都由武將擔任總兵,怎麽忽然讓妹妹做宣府總兵?宣府有什麽特殊之處麽?因為離著北平較近?”

“宣府當然有特殊之處,不僅要防備蒙古人南下騷擾,還要做別的事情。這件事武將多半做不好,但若是任命一個文官來做,恐怕與武將又配合不好。所以就要用到你和無忌夫妻了。”允熥道。

“既然有這樣文臣武將單獨都做不好的事情,妹妹願意接受。不過,除了防備蒙古人南下騷擾外的其他事情是什麽?”昀芷問道。

“事情嘛,等到了天津再與你說。這可不是賣官司,而是到了天津你見到實物,解釋起來更容易一些。”允熥道。

“那就等到了天津再說,妹妹不急。”昀芷笑著答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