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唐初第一名將李靖(1/3)

李靖作為一名戰將,一生身經百戰,滅蕭銑、滅輔公、平突厥、平吐穀渾,皆獲全勝,是博古通今的軍事大家;作為臣子,李靖為人謙虛恭謹,精明幹練,雖然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卻最終能夠得全善終,是初唐一代名臣。李靖畢其一生,為大唐盛世的開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其武功“古今所未有”。同時,他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侮、拓土開疆。他既是功標淩煙閣的大唐功臣,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他雖曾失敗過,但他畢竟是一個君子,愛憎分明,最終做出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文武雙全,戰敗被俘

李靖,本名李藥師,生於南北朝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1年),卒於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舊唐書?李靖傳》載其為雍州三原人,地方在今日陝西省三原縣東北。李靖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爺爺李崇義曾任南北朝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親李詮,為隋朝趙郡太守,都是朝廷命官。李靖幼年便資質不凡,長得身體魁梧,凜凜正氣,相貌堂堂。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據《舊唐書?李靖傳》記載,李靖少年時容貌雄偉秀麗--這大概是日後能夠博得紅拂女青眼相加的主要原因吧!李靖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舅父,就是隋王朝的開國功臣,生擒陳後主與張麗華、赫赫有名的大將韓擒虎。隨著年齡的增長,李靖開始研習兵法,演練弓馬之術。他的舅父對他獨垂青目,開始悉心傳授他武藝。韓擒虎很喜歡這個外甥,經常與他一起談論兵法,嚐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一天,李靖把自己的槍法練了幾遍,自覺不錯,可以殺敵無數了。但是,在一旁的舅舅韓擒虎搖了搖頭,然後將他叫到跟前,吩咐說:“從今天起,你要自己練了,但練起來一定要紮實、勤奮,千萬不可馬馬虎虎。記住,三個月後我要考你,法子也很特別:就是我站在校場上,兩隻耳朵上各掛一個小鈴鐺,頭上再頂一枚銅錢。你騎馬從我身邊跑過去,兩槍就要把這兩個鈴鐺挑下來,然後再來個回馬槍,把我頭上那枚銅錢戳下去,你要是槍法不精,自然就會把我傷了,真是那樣,我就是死了,心裏也不安呀!”韓擒虎說完離開了校場,校場上隻剩下了李靖自己。

這時,李靖心裏就想:舅父一向就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既然他這樣說了,也定會會這樣做的。對這樣的恩師,怎能傷了他呢!要想不傷,就得練出一手過硬的槍法來,看來這也就是舅父的用意啊。李靖定下心來,當場跨上戰馬,操起長槍,練了起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李靖牢記舅父的囑咐,苦苦地練著,功夫一天天見長。不知不覺,三個月過去了,考試這天終於到了。

到了考試這天,韓擒虎這天來得特別早,還特意剃掉了頭發。考試剛開始,他就往校場當中一站,從腰裏掏出兩個小鈴鐺,分別掛在兩隻耳朵上,然後又把一枚銅錢擱在頭頂,說:“來吧,要穩當,莫心慌,馬要打得快,槍要紮得猛,千萬不要半路收槍。”說完,兩手一背,眯上了眼睛。

李靖雖然日日苦練,但心裏還是很害怕,他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催馬挺槍衝上校場,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馬起槍落,兩個鈴鐺“叮當”被挑在地上。回馬探槍又戳落了銅錢。往返幾次,一次比一次挑得精彩,戳得穩當。十個往返過後,韓擒虎這才舒了口氣,滿意地笑了。

從此李靖更加苦練,武功大有長進。

不難發現,李靖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在家人的鼓勵之下,使其更有上進心,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從這個故事可見,他為了不讓舅舅受傷,就勤奮地練習槍法,這一點更證明了他的上進心,如果他沒有上進心,沒有一點羞辱感,他便不會為了“考試”而努力了,也更是他的自信讓他“大獲全勝”。

還記得拿破侖說過這麽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沒有上進心的士兵、軍官,不是好士兵。這是一種無窮的力量,更是一種無敵的力量。

上進心是有誌者不可或缺的。無論年齡大小,所處什麽地位,沒有上進心都是不行的。那些沒有上進心的人,既不以不學無術而為憾,又不以無所建樹而為恥,徒磨時日,自耗糧米,即使百歲,豈不是來世上空走一回的庸碌過客?所以說,人不能沒有上進心,隻有有上進心人們才會有向前走的想法,否則,無論一個人多麽有才華,都是無用的。

李靖20歲左右從軍,曾經仕隋,為長安縣功曹,30歲左右,也就是隋文帝後期,到兵部做了一個員外郎。當時的名臣如左仆射楊素對他很看重。楊素曾經指著自己所坐的地方對李靖說:“卿終當坐此!”

不過,雖然李靖年輕的時候確實是這麽一個人物,但在李淵太原起兵前,他已經是個超過四十五歲的小老頭了,在長安混過一陣後正在馬邑當一個郡丞。也許是欣賞他的韓擒虎和楊素或死得太早或受楊廣忌恨,所以沒機會當上什麽大官,但李靖也沒表現出有特別的才能,如果隋朝能再在曆史上多持續幾年的話,那麽李靖多半也是默默無聞,就是留了名也頂多一個江郎才盡的典型。

曆史沒有把李靖遺忘,終於在後來,他因禍得了福。李靖是很特別的少年得名而大器晚成,最黃金的時段白白給蹉跎的人物。

大業(605-617年)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鬥爭已風起雲湧,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著隋皇朝的腐朽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並迅速攻占了長安,在攻取長安的過程中,李淵父子運用戰術巧妙,如與關東李密聯合,拖住隋軍使其無暇西顧,入關後立即屯兵潼關,阻住了隋朝援軍。具體戰術運用方麵當機立

斷,不失時機,如在攻打河東與進軍長安時雙管齊下,收效顯著,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誌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從此,他便跟隨李世民,在征討王世充的戰爭中立下戰功,被授為開府。

李靖在楊廣手下沒有什麽大的作為,在李世民的手下卻屢立戰功,同樣的一個人,因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皆在於“領導”是否給予重視。

在一句話得好: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有它的用處,隻是用處大小不一罷了。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根據這個道理,即使是再無能的下屬,隻要遇上一個會用人的領導,同樣也能發揮他的長處,而這正是一個領導優秀還是平庸的區別所在。不過,我們也不能過於放大領導的作用。客觀地來說,真正使一個人有突出成就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本人。就如李靖那樣,若不是他果真具有才識與膽氣,又怎能獲得李氏父子的賞識呢?

人盡其才,立下大功

在中國的曆史上,李靖幾乎是唐朝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被編成了神話和傳說,在代代人心中廣為傳誦。但是,不難發現,與傳說中的遊俠李靖所不同的是,與傳說中李靖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性格相比,曆史上的李靖是位極其謹慎的人。其每次出征雖態度謹慎,戰果卻很大。

幾乎在每一次的戰爭中,他都會取勝,我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真正的將才,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在李世民手下展才的:

李靖是一個忠臣,他既然決定跟著李世民,就決定替他效力。他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遞次削平隋末群豪。隻有南方的蕭銑擁兵割據長江中下遊,自稱梁帝,時時與唐為敵。鏟除蕭銑成為統一的關鍵。作為李世民的得力戰將,這一重任理所當然地便落到了李靖頭上。

公元620年,梁的內部起了內訌,他們內部出現動亂,君臣相互猜忌,人人自危。這時,就給李靖製造了一個滅梁的大好時機。李靖見狀,立即向唐高祖提出滅梁十策,建議唐大集水軍從巴蜀順江直下,突襲梁都江陵,同時另遣偏師佯動漢水吸引梁軍注意,然後四路進軍江陵,一舉下之。李淵同意了他的建議,遂命他和宗室趙郡王李孝恭一同主持滅梁軍事,表麵上是這樣說的,但實際上此事全部由李靖全全負責。

公元621年,李靖領命開始行動。他的行動布局是十分謹慎的,首先,唐軍偏師攻占安襄兩州,吸引梁軍北顧。同時,巴蜀兩地大軍乘江水大漲之機,乘戰艦二千餘艘順流直下,一時帆檣蔽空,楫櫓接天,大軍順利地攻下扼守長江要道荊門山的宜都,接著又攻占清江,殲敵萬餘,守將文士弘逃走。李靖軍直抵江陵城下,破梁守將楊君茂、鄭文秀,俘敵四千。接著其他三路唐軍也圍了上來,把個江陵圍得如鐵桶一般,一個人也別想逃走。

當時,由於唐軍行動非常迅速,梁軍大部還散在江南和嶺南,以致江陵受困,兵力單薄,這也是一個好時機。可是,蕭銑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也是久經戰陣的悍將,盡管大兵壓界,他自恃城高溝深,舟師精銳,仍傾全力孤注一擲,率舟師迎戰靠近江陵最近的李靖軍。李孝恭見狀,就要率軍迎戰。李靖勸阻說,梁軍拚命而來,勢必力戰,如果緩之一日,他們勢必要分兵守城,以禦他路唐軍,屆時再攻不遲。李孝恭不聽李靖的話,率師出戰,結果被梁軍殺敗,退至南岸。梁軍戰勝,大掠唐軍軍資,結果兵船負重,行動遲緩,行列散亂,李靖看這是一個好時機,就馬上縱兵反擊,大敗梁軍,直抵江陵外廓,江陵舟師全數瓦解,蕭銑隻有固守待援一線生機了。

李靖這時命令將繳獲的梁方舟艦全部散棄於江中,任其取流而下。諸將不明其意,問之。李靖告訴他們:“蕭銑地廣兵眾,主力未損。我們現在最擔心的是江南的梁軍來援。倘若江陵一時攻不下,敵方援軍四集,那我們就危險了。現在我將所獲舟艦舍棄,使之塞江而下,下遊梁軍看見了就會懷疑江陵已破,從而遲疑不動,待他們前來察看真實情況,往複一試也須十天到一個月,這樣我們就爭取到了時間,定可攻下江陵,活捉蕭銑。”

事實正如李靖所料的那樣,下遊梁軍見棄艦流下,疑而不進,蕭銑日夜盼援不至,彈盡糧絕,隻好出城投降。李靖率兵進入江陵,秋毫無犯,城中安堵。梁的各路援軍見江陵已下,唐軍如此寬大,遂望風而降。隨後,李靖又奉節安撫嶺南,收了梁的全部遺產。李靖打仗一向謹慎,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小心謹慎,深思熟慮的人,他隻做有把握的事。

除此之外,李靖最為經典的戰役有兩次,一次為征東突厥戰役,一次為征吐穀渾戰役,兩次戰役都盡顯其謹慎的用兵態度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作戰風格。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剛剛登基,突厥頡利可汗便率十餘萬大軍南下,一路上所向披靡,竟**,抵達長安郊外的渭水北岸。是時長安城中僅有數萬守軍,李世民不得不率中書令房玄齡、侍中高士廉等六人來到渭水,與頡利可汗訂立“渭水之盟”,答應每年給頡利進貢。這就是李世民後來所說的“渭水之恥”。

李世民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並不想受製於人。經過三年的休養生息之後,李世民決定北伐突厥以雪“渭水之恥”。他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並全權節製另外四路總管,從五路進擊突厥。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新率驍騎三千自馬邑(今山西朔縣)出發,急馳到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南),距頡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在今內蒙古清水河境內)僅有數裏之遙。

李靖敢於孤軍深入,而且進軍神速,令頡利可汗大驚失色。頡利對部下道:“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何敢孤軍至此!”

李靖不等頡利有喘息之機,便發動鐵騎猛攻定襄。頡利措手不及,隻得狼狽出逃。

李靖僅以三千騎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取定襄,頓時威震大漠。

時值嚴冬,頡利可汗逃到鐵山(在今內蒙古境

內的陰山之北),極為窘迫,乃遣使至長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願舉國歸附。其實這隻是頡利的緩兵之計。他欲待春暖之後草青馬肥,再與唐軍大戰。

李世民答應與頡利講和,並派鴻臚卿唐儉為使者到鐵山撫慰突厥部眾。

李靖此時正駐紮於白道(今內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過此地的唐儉,李靖即對部下說:“頡利雖敗,其眾猶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聯合回紇、薛延陀等族眾,再想消滅之就難了。今皇上詔使至其處,頡利必會寬心,不再防備。若選精兵一萬,帶二十天的口糧,迅速襲擊之,頡利可不戰而擒。”聽到李靖這樣說,有很多將領對此有些疑慮,認為皇帝已經答應與頡利議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談使節唐儉。如果對頡利發動突然襲擊,有抗旨之嫌。再說,唐儉已到突厥營地,如果突襲頡利,則唐儉性命休矣。李靖對他們解釋說,皇帝並沒有專門下詔令大軍暫停進攻,作為大將,應根據戰場形勢決定攻守事宜。隻要能徹底消滅突厥,此時也顧不得唐儉了。

於是,李靖親率一萬精兵隨唐儉之後北進,至陰山全殲突厥的一部巡邏騎兵,而後神不知鬼不覺地靠近頡利的牙帳。但頡利並沒有設防,此時的頡利因李世民答應與其講和而洋洋自得,忽聞唐軍從天而降,倉促之間,難以集合兵力迎戰,隻得騎上一匹千裏馬逃跑了,這次頡利大敗,沒有翻身的機會。過了沒幾天,成為孤家寡人的頡利可汗便被唐軍俘虜。

李靖此次襲擊頡利的戰術,與韓信襲齊之戰如出一轍,亦是乘敵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擊潰敵人的有生力量。至此,突厥部眾十五萬人、牲畜數十萬頭,皆為唐軍所獲。自陰山至大漠的廣大地域,遂劃入唐朝的版圖。突厥幾十萬大軍就此全線崩潰,突厥可汗也遭俘虜。此戰基本解除了突厥對唐朝的威脅,一戰定乾坤,這是李靖為唐朝立下的一大邊功,也是自古以來漢族與北方民族作戰所從未有過的豐功偉績。

審時度勢是軍事指揮員駕馭戰爭的一種指揮藝術。縱觀古今戰爭,大凡名將用兵,其製勝力無不包括審時度勢的因素。所謂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實質上就是審時度勢的戰略戰術。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經答應與頡利可汗講和的情況下,審時度勢,果斷予敵以突然襲擊,一戰即從根本上解決了突厥之患,其功甚偉!李靖此舉,是對兵法上說的“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詮釋。畢竟與敵國謀和,以及接受敵國的求降,遠不如徹底消滅之幹淨利落。這也正中李世民的下懷。

李靖凱旋後,李世民果然非常高興,說:“李陵以步卒五千絕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虜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輩,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太上皇李淵聞訊也很高興,歎道:“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複何憂哉!”

從此,唐朝北方邊境晏然無事,人民安居樂業。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應該說首先得益於李靖的赫赫軍功。

而征討吐穀渾戰役則有所不同,吐穀渾盤踞青海,地勢險要,唐朝三次征討均無功而返。後李靖掛帥,一改先前正麵進攻的策略,幾十萬唐軍硬是從青海甘肅交界的狹窄小路穿越過去,從吐穀渾身後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吐穀渾。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突厥頡利可汗部落覆滅後,唐朝頓時威震八荒,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紛紛向唐朝稱臣,尊唐太宗李世民為“天可汗”,實際上李世民成了“天下共主”。可是,四年之後,居於青海和新疆的吐穀渾部落,又成了唐朝的一大邊患。

是年十一月,吐穀渾軍進犯唐之涼州(今甘肅武威),李世民忍無可忍,決定大舉征討之。

李世民在考慮唐軍統帥的人選時,當然首先想到了李靖,李靖畢竟是他得力的戰將。但這時李靖已經六十三歲了,李世民擔心年事已高的李靖受不了長途征伐之苦,因此一直猶豫,拿不定主意。

李靖聽說此事以後,便主動向李世民請纓,李世民大喜,立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統帥五路大軍征討吐穀渾。

次年初,李靖指揮五路唐軍直趨吐穀渾的都城伏俟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岸十五裏處),對吐穀渾部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吐穀渾可汗伏允自知難敵唐軍的攻勢,率眾棄城西走。李靖遂命任城王李道宗率所部追擊之。當李道宗追至庫山,與伏允的部眾在此展開了拉鋸戰。未幾,李靖大軍趕到,李道宗暗派千名騎兵繞至庫山背後發動襲擊,伏允腹背受敵,率眾逃往大漠。

李靖分兵二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自北道進擊;一路由侯君集、李道宗率領從南路追擊。

李靖麾軍猛追十餘日,在曼頭山(可能是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和赤水源(在日月山附近)一帶追及伏允所部,兩戰兩捷。

南路軍深入無人之境兩千多裏,在烏海(大概在是今青海紮陵湖)一帶殲滅吐穀渾的主力。不久,伏允的部隊潰散殆盡,他本人也被部下殺死,餘眾投降唐軍。李靖出師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即一舉殲滅吐穀渾部落,平定了西北邊疆。

盛唐詩人王昌齡曾讚頌此戰“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鏖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此戰基本打通了中國進軍西域的道路,從此,自五胡亂華以來,200年後,中國軍隊再次進入西域地帶。

從一次次的勝中不難發現,李靖在打仗時,非常的小心謹慎,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他打起仗來也總是有計有謀,不亂方寸。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謹慎的人總是真誠的,雖然他總是真誠的,但並不總是直言不諱;雖然他隻說實話,從不講假話。因為他的行動小心謹慎,所以他講話有所保留;從不魯莽地或不必要地強行發表自己對他事或他人的看法,更不會做事沒有打算。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失敗,但是隻要仔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失敗的地方往往是一些小細節,試想,如果我們細心一點,謹慎一點,那失敗可能就不會屬於我們了。所以,凡事要積累經驗,不要在你失敗的地方再倒下去,謹慎一點總是好的,做人不謹慎容易成為一個罪人,做事不謹慎容易犯錯誤,所以,我們要謹慎行事,這樣才能取得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