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聰明多大略”的司馬懿(1/3)

有句話叫“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處世不大度,任事能力不強,不懂進退之道,怎能成功?時運不濟時隱忍等待,不斷增強自身承擔事務的能力;時機成熟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如此,你才會笑得最開心,最燦爛!曆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期,是一個生存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智者恃謀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夠脫穎而出、名垂青史的,非魏國的司馬懿莫屬。

身在曹營,受製於人

司馬懿,179-251年三國時期魏國權臣。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出身世族。初被辟為曹操丞相府文學椽,後轉至丞相主簿。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隻有這樣才能辦成大事。在能屈能伸上,魏國名將司馬懿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司馬懿出仕時正好30歲。那他之前這麽多年是在幹什麽呢?他就在許昌城中,卻一直對曹操避而不見,因為司馬懿對曹操的用人導向是認識得很深刻的。當年他出山任職時因不滿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叛臣行徑,“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羅到帳下時,他假扮患“風痹”之症作為推辭的理由,並且還以“堅臥不動”的高超演技騙過了曹操派來刺探虛實的人。但騙得了一時,騙不過一世。曹操當了丞相之後,再次敦請司馬懿出仕,而且明確地發出了“若複盤桓,便收之”的威脅。這時候的司馬懿,自知不足以與權勢顯赫的曹操相抗衡,隻得“懼而就職”。君已無禮於先,臣又怎能忠事於後?顯而易見,在這種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司馬懿雖已加入到曹操陣營之中,卻很難馬上發揮其過人的抱負與謀略。不過,曹營的“智囊團”中高手如雲,初來乍到的司馬懿不可能在裏麵有什麽大的作為,司馬懿一開始作的是文學掾,也就是做一些抄抄寫寫的事情,這對於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馬懿來講,是不是有“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呢?但司馬懿並沒有在乎這些,他在這時是一直“屈”著的。

不過,即便司馬懿進了丞相府,他仍是很不安全的。《晉書》上記載:“魏武察帝(指司馬懿)有雄豪誌,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麵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嚐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可見,曹操對他的猜忌之深,達到了“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地步。總之一句話,在曹操時期,司馬懿都一直都是“屈”著的,雖然他後來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終沒有什麽帶兵作戰的機會。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司馬懿的一種不信任。試想,對於一個不信任的人,曹操如此精明的人怎麽會給予厚用?即使將他推到了眾人之上,他也須時時謹小慎微,絲毫不能出錯。

曹操之後,司馬懿輔助曹丕。曹丕能當太子、魏帝,出力最多、功勞最大的,應屬司馬懿。而曹丕本人對司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馬懿用不著再畏懼君主的猜忌了。曹丕也算厚道,他給了司馬懿寬鬆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曆史舞台,這對他“成大器、勝大任”來說,是一種極佳的鋪墊。但曹丕一向喜歡耀武揚威、好大喜功,自己並無軍事才能,又愛征戰殺伐。於是,在武事方麵,司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實學,任由這個虛榮心極強的君主去大出風頭。但他卻是埋下頭來,紮紮實實擔負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麵做到了有所建樹。這時候的司馬懿還不想鋒芒畢露,顯得有些低調,這是有原因的:雖說曹丕對他極為信任,但在軍事大政方麵,他還是偏向於倚重自己的曹氏宗親。從這裏來看,司馬懿身處曹營之中,之前很久都是處在“屈”的狀態,他時時受製於人,想必當時內心是一種極為鬱悶的狀態。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從一個有誌有才的青年,到一個內政軍事名滿天下的奇才,再到一個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他的“忍”:麵對曹操的歧視和壓製,他能忍;麵對同僚的排擠和陷害,他能忍;麵對諸葛亮的“巾幗之辱,”他能忍;麵對小輩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他人生規劃中最璀璨的亮點,就是他的“忍”--堅百忍以圖功業之終成。一個“忍”字貫穿了司馬懿的整個人生規劃;一個“忍”字,造就了千古一帝司馬懿。

忍,是心性成長的過程,是等待時機

。懂得隱忍不發,伺機而動,隻有大智慧、大策略的有“心機”之人才會有此行為。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何謂俊傑?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人,他們也並非是俊傑,俊傑就是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高手。

當今社會中,難免會受到他人的屈辱。這時,不能因為如此,就使對手打破你的計劃,讓他有機可趁。大丈夫行事,需要“屈”時就要能“屈”,需要“伸”時就要能“伸”,為了達到目的,忍著暫時的屈辱,等待一個最佳出動的時機努力反攻,最終,你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做一個有“心機”的人,就司馬懿那樣,懂得隱忍待發這個道理,懂得在忍耐中進取,在忍耐中成功。

隱忍不發,順時而起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誰都會遇到這樣殘酷的現實。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時,你不妨換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還是那句話:忍!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屋簷下,不能不低頭。以暫時的忍,找到合適的機會攻無不克。司馬懿就很善用“隱忍”,他有著大智者的氣度,他能夠隱忍不發,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幫到順時而起,終至最後的成功。

可以說,司馬懿真正的“順時”是從魏明帝曹睿時期開始的。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丕的兒子曹睿登基為明帝。他給了司馬懿表現軍事才能的機會。當時,東吳孫權率領數萬雄師圍困了魏國的江夏城,並派大將諸葛瑾、張霸攻打襄陽城。司馬懿立刻率軍出擊,大敗吳寇,諸葛瑾逃走,張霸被斬。司馬懿這一赫赫戰功,立刻得到了回報,他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

至此,司馬懿真可以稱作是“順時而起”,他可以開府治事--有了自己的辦事機構和統歸自己指揮的軍隊,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作為曹丕“東宮四友”之一的老臣吳質也在曹睿麵前稱讚他:“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司馬懿的威望,日漸隆盛。

司馬懿的才能越來越多的得到發揮。隨著魏室最得力的宗氏大臣曹真的死去,司馬懿開始在魏國軍政界獨領**。魏明帝對他的放手任用,更加有利於他文韜武略的進一步發揮。在魏明帝時期,他從一個謀臣順利轉型為一個充滿了戲劇色彩的武將。他深藏不露的軍事才能得到了進一步淋漓盡致的發揮。他在明帝當政的十三年裏,南平叛臣孟達,西拒諸葛亮,北摧公孫淵,招見血封喉、淩厲之極,連吳國國主孫權也不得不為之懼服:“司馬懿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魏明帝時期,魏國兵權已大部分落在司馬懿手中。魏明帝死前,把司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身邊,囑咐他們共同輔助太子曹芳。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兩人各領兵三千人,輪流在皇宮值班。曹爽雖然說是皇族,但論能力、資格都跟司馬懿差得遠。開始的時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馬懿,有事總聽聽司馬懿的意見。

後來,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啊!”他們替曹爽出了一個主意,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司馬懿不能禁止,從此與曹爽矛盾漸深。接著,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職位。司馬懿看在眼裏,裝聾作啞,一點也不幹涉。

曹爽大權在手,就尋歡作樂,過起荒唐的生活來了。為了立威名於天下,他還帶兵攻打蜀漢,結果為蜀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王平所敗,魏軍被阻於興勢,後方軍糧也供應不上,牛馬騾驢大量死亡,蜀涪縣及費禕援軍亦相繼到達。曹爽見不能勝,被迫聽從司馬懿的勸告,於五月率大軍退還。遭蜀軍截擊,魏軍苦戰,始得退回,失散、傷亡甚重。

司馬懿表麵不說,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紀也確實老了,就推說有病,不上朝了,更對朝政不聞不問。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畢竟有點不放心,還想打聽一下司馬懿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

有一次,有個曹爽親信的官員李勝,被派為荊州刺史。李勝臨走的時候,到司馬懿家去告別。事實上,他是要探測一下司馬懿是否真的生病。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隻見司馬懿躺在**,旁邊兩個使喚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隻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

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在一邊看了,覺得司馬懿病得實在可憐。

李勝對司馬懿說:“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擔任本州刺史(李勝是荊州人,所以說是本州),特地來向太傅告辭。”

司馬懿喘著氣說:“哦,這真委屈您啦,並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備啊。我病得這樣,隻怕以後見不到您啦!”

李勝說:“太傅聽錯了,我是回荊州去,不是到並州。”

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清,李勝又大聲說了一遍,司馬懿總算有點搞清楚了,說:“我實在年紀老,耳朵聾,聽不清您的話。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

李勝告辭出來,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說:“太傅不可複濟,令人愴然。”

曹爽聽了,從此不再對司馬懿提防。

司馬懿表麵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布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

公元249年春天,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馬懿既然病得厲害,當然也沒有人請他去。

可是眾人都想不到的是,等曹爽一幫子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擻精神,帶著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占領了城門和兵庫,並且假傳皇太後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製京都。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孫謙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未可知”(《晉書?宣帝紀》)。一連阻止三次。大司農桓範用計出城去投曹爽,蔣濟對司馬懿說:“智囊往矣。”司馬懿卻說:“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晉書?宣帝紀》)。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亂成一團。有人給他獻計,要他挾持少帝退到許都,收集人馬,對抗司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哪兒有這個膽量。司馬懿派人去勸他投降,說是隻要交出兵權,決不為難他們。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曹爽投降後還請皇帝下詔免去自己官職,隨皇帝進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樓,讓人在樓上密切監視著。一次,曹爽剛拿著彈弓到後園中,樓上人就喊:“故大將軍東南行”(《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五》)!曹爽愁悶,不知所措。

過了幾天,就有人告發曹爽一夥謀反,司馬懿派人把曹爽一夥人全關進了監獄並很快處死。

這樣一來,魏國的政權名義上還是曹氏的,實際上已經轉到司馬氏手裏。

可以這麽說,司馬懿是三國曆史上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因為有了他,三國紛爭的曆史才不致脫得很久,否則可能還會再演繹數十年;因為有了他,大晉王朝順應民心的統一大業,才顯得那麽水到渠成、來得輕巧。正是他,上承魏之強盛,下啟晉之統一,成就了秦皇漢帝那樣的豐功偉業,將天下萬民從亂世爭戰之中解救出來。所以,他司馬懿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他堪稱“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相對於三國亂世時期來講,成功的機會是越來越多了,當然困難也隨之增多。要想走向成功的之路,就要有司馬懿那樣的“忍”性的修養。若不是司馬懿前半世的隱忍不發,若不是他有著順時而起的能力,那麽他的成功必將不會成為現實。正因為司馬懿能夠做到“厚積薄發”,所以他才取得了那麽大的成功。

成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心是必備的條件,要有耐心一定要能忍。“忍”不是屈服,而是忍讓中另謀出路;“忍”不是逆來順受,而是避其鋒銳以待時機再衝天而起,展淩雲之太,幹出一番大事業。

人生如戰場,和平時代仍是如此。做一個成功的人,學會忍讓,勿要憑一時意氣而行事。深藏不露,到能真正徹底擊垮敵人的時候,再痛下殺手決不留情。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者莫不“百忍成鋼”。任何臨降於其身上的困苦,災難,委屈不僅不能讓其心灰意冷,相反還能鼓舞其士氣,激發其雄心壯誌。

辦事時如果自己的力量還不足與對方抗衡,或者時機尚未成熟不宜與對方硬碰硬時,就要懂得韜光養晦,深藏不露,既讓對手輕心大意,又給自己獲得反擊的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