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第一相”管仲(1/3)

據《史記》載,管仲少不得誌,及至好友鮑叔牙力薦於齊桓公,遂大展文韜武略。《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司馬遷以畫龍點睛之筆,寥寥數語,便概括了管仲政治思想的精華,即富國和強兵思想。一個有才能的人,隻要遇到屬於自己的機會,在別人的一臂之力下,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計低一籌,敗軍之將

管仲(?-前645年)春秋初期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早年經商,初事齊國公子糾,助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齊桓公不計前嫌,經鮑叔牙保舉,任其為卿。他在齊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也正是因為有管仲的存在,才使得齊國能夠很快地富強起來。並且在國力富強的基礎上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有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著述總集《管子》。

從史書中可知,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他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為了謀生,管仲曾經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種不同的人,見過許多世麵,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管仲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隻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裏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隻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他們在長期交往中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春秋時期齊國第三個君主襄公是個昏暴之君,在他統治時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了避難陸續外逃;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幫助下逃到了莒,公子糾在召忽和管仲的幫助下逃到魯國。在此之後,齊國發生內亂,襄公被殺,公子無知立為齊君,無知也是個昏暴的人,不久就被雍林人殺掉。這時,公子小白在國內貴族國氏、高氏的幫助支持下乘機從莒返國,去奪取君位;魯國聞知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奪取君位,並派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國的途中把他殺掉。管仲路遇公子小白,放箭射中他的帶鉤,小白應弦而倒,用裝死騙過了管仲的追擊,並搶先趕回齊國,奪得了君位,他就是春秋第一個赫赫有名的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立刻發兵拒魯。這年春天,雙方在乾時兵戎相見,魯國兵敗,公子糾被殺,管促也成了齊國的階下囚。

管仲最困頓落魄的時候,得到知己好友鮑叔牙的推薦,鮑叔牙力勸桓公釋管仲之囚,並推薦說管仲是個難得的治國之材,應委以重任;使管仲代替自己的卿位置,並甘願作他的下屬。豁達大度的齊桓公毅然拋棄一箭之仇,他得知管仲博學多才以後,對他十分的賞識,於是齊桓公不計前嫌,答應了鮑叔牙的請求,將管仲任命為卿,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於齊,被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

試想,如果管仲是一個死板的人,不聽朋友的勸告,怎麽會有後來的光榮史呢?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朋友是多少的重要,如果沒有鮑叔牙這樣的朋友,更不會有“仲父”了。如果他的朋友是一個見利忘義,隻顧自己而不會國家考慮的人,他也不會好端端地做他的官了,很可能也會像孫臏一樣四肢不全了。管仲的一生無疑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可以以心換心的朋友,還遇到了一個和他心有靈犀的君主。這使得他

終能成就一番名垂青史的偉業。

才華橫溢,一匡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寫道:“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東周列國誌》也記載管仲“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可見他不僅對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立下了汗馬功勞,對當時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曾在和學生子貢的談話中對管仲的影響作了精彩的描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中原的百姓至今還在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得披頭散發,衣襟向左邊開了。”這些都充分肯定了這位政治家的曆史地位。

管仲為相,做到了為國諫君,為民諫君,為君諫君。在決策國家大事之時及時忠諫,使君主在決斷大事之中不失誤,在維護國威之時不失體,在大禮之中不失禮。確保了君主形象,維護了國體,樹立了國威。

在經濟方麵,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換而言之,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富裕了人民才會知道禮節的重要,人民溫飽有了保障才會了解文化的意義。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係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廢除齊國仍保留的公田製,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管仲的經濟、財稅思想在中國經濟、財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管仲的稅收思想可以歸納為4個方麵:

1.發展經濟是增加稅收收入的基礎。管仲強調:“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實墟壙,墾田疇,修牆屋,則國家富”。

2.主張輕稅。在土地稅方麵,管仲主張“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十取一,歲饑不稅”。管仲十分重視工商業,為了促進工商業的發展,管仲不僅主張“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而且主張“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即免征工商稅。

3.實行差別征稅。對土地征稅,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衰,音催,意為等差遞減)征,則民不移”的重要稅收政策。這個政策是按土地質量好壞征收差額賦稅,而不是對不同土地征收同等的賦稅,從而達到公平稅賦,使勞動者不再相率逃亡,安居樂業,穩定賦稅收入。

4.主張鹽鐵由國家專賣。管仲主張由政府控製部分重要自然資源,即“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史記?平準書》),取得收入以滿足財政需要。認為鹽鐵是人們必需的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不可一日或缺,主張由國家實行專賣,壟斷其銷售,從而達到國家控製市場與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

另外,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製,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製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讚”(助理)。其實,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成為春秋諸國中最為富庶的諸侯國。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歎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並且,在政治方麵還進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共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在軍事方麵,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製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裏,4裏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

隨著國力的上升,齊國稱霸指日可待。但是當時尚有周天子在,怎樣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霸主呢?管仲審時度勢,為桓公製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

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聯合有求於齊國的小國、打擊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和敵對的諸侯國,從而提高本國在列國中的地位。《韓非子?有度》說:“齊桓公吞並了三十個小國,擴張領土幾千畝”。《荀子?仲尼》說他“並國三十五”。據統計,齊桓公在位的四十餘年間,齊會盟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這些大都是管仲的功勞。

司馬遷在《管晏列傳》裏讚歎說:“鮑叔牙既進管仲,以身下之。”意思是鮑叔牙並沒有因為推薦管仲擔任宰相的職務而盛氣淩人,心甘情願擔任做管仲的下屬,這樣的氣度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又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意思是天下人都沒有看到管仲的才能,唯獨鮑叔牙慧眼識珠,看到管仲與眾不同之處。果然管仲相齊桓公四十年,經常在敗局中找到轉危為安的契機,避免看似無法逃脫的災禍,最終成就齊國的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從曆史中可知,管仲所處的時代,正是王室衰微,諸侯做大,四夷交侵,戰爭頻繁的春秋亂世。而齊國呢,情況更糟糕,經過連鎖性的宮廷政變,國家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管仲,用他的聰明睿智和卓越才能,治國整軍,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僅使齊國成為春秋首霸,更重要的是保護了發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昌盛的文明。管仲不愧為齊國賢明的宰相和中國先秦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因而研究管仲的政治思想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管仲認為禮、義、廉、恥是國家得以維係的精神支柱,並稱其為“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死亡”。管仲得以名列高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後人曾總結他的思想,並寫成了《管子》一書。

《管子》一書是先秦典籍中保存我國古代經濟思想資料最為豐富的著作。現存的《管子》一書,是西漢末年間劉向從他所收集的564篇中刪除重複而編輯的,後又遺失10篇,實際僅剩76篇。

《管子》一書從政治、經濟到意識形態領域,為新興的地主階級提出了管理國家,統治人民的理論和原則。“倉廩實而民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是《管子》經濟思想的理論基礎,他主張“令順民心”,認為“授有德”,“務五穀”,“養桑麻,育六畜”,是實現“國安”、“食足”、“民富”的主要途徑;認為“政之室也”是對百姓“予之為取”,“量民力”、“不為不可成”,強調要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分工,使民各為其所長。

在《管子》一書中,對經濟領域中的諸要素如:財政、金融、貨幣、貿易、稅收等各個方麵都進行了論述,沒有任何著作能比《管子》更能體現和反映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並且由《管子》確立的經濟思想,指導了中國封建經濟幾千年。

管仲擔任齊國宰相期間,囤積大量財富。在當時,管仲的財富與齊國最有權勢的貴族一樣多,但齊國人卻不認為管仲奢侈。管仲死後,他的治國方略被齊國後來的執政者繼承,齊國成為東方最富庶的大國。孔子稱讚他:管仲任齊桓公的宰相,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直到今天我們仍受管仲的恩惠。“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司馬遷評論道:“管仲在齊國的政策發揚原有的優勢,匡正失誤,使得齊國上下和睦,齊桓公才能成就霸業。”

從曆史中我們不難發現,管仲是一個謙虛而謹慎之人,他在德行修養上,從細微的事情做起,給不能報答的人以好處;他肩負著重任而行動肅敬,謙遜有禮,功勞大而言辭和順。他總能忍受生活的貧困,事態的曲折,他做事總會三思而後行,就算是剛開始沒有什麽功績,到最後也會燦爛輝煌。管仲正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困苦過,但是他並沒有氣餒。得到好朋友的幫助,經過了種種的失敗,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管仲在中國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對後世影響巨大。他被譽為“中國第一相”,是春秋時期出現最早、功績最卓著的改革家。他還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其輕重理論不但開啟了中國古典經濟學的先河,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明顯的借鑒價值;他的治國理論和行政經驗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財富,啟迪著人們的智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