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本來以為這一劫將會應在次子一脈上,於是立下祖訓,要求李家這一脈的後人世代警醒,為官者切忌不可為上卿。但實際上,真正來應劫的,卻是被趕出家門的長子一脈。

話說這長子一脈多以經商為主,長子當年被趕出家門後,便去了北方,甚至一度在山東富甲一方。但是此脈子嗣眾多,百年之後到底祖業傾頹,子孫也就散落到天涯海角,這其中嫡係的一支便到了直隸河間府的大城縣。

要說這一脈真真一直是嫡子的血統,當年李舒長子被李舒削去了族譜上的名字,結果這個長子自己修了一本祖譜。所以這一代的李家長子李玉,雖然手上一文祖產也沒有,卻享有保存祖譜的殊榮。

要說李家到了這一輩,也真是徹底沒落了,不然也不會輾轉來到這河間府,此地的李家村雖然也姓李,但大都是世世代代在這兒生活的當地人。李玉這一脈,雖然與當地人同為李姓,卻是外地遷來的,所以村裏人曆來都將他們視為外人。

河間府上的人都是看天吃飯的,一旦出現個旱澇災患,當地人就隻能外出“找秋”,自己想辦法打工去。李玉的父母便是受了天災,又鬧了一場大病,於是便扔下當時隻有十四歲的李玉便過世了。這樣,李家的這一脈便算是徹底沒活路了。

對李玉來說,所謂的李氏家族,也就隻剩了點複雜的規矩,族譜上還記載著祖輩家財萬貫的榮光,但李玉卻早已沾不著當年李家的輝煌,十幾歲的李玉隻能到處打短工甚至討飯,看著誰家需要幫忙了,就自己主動上門去幹活,隻求混口飯吃。

幸好李玉具有這種繼承祖輩的勤勞秉性,他主動幫忙幹活的人家裏麵,有一對一直沒有兒女的老夫妻。這一對老夫妻很喜歡他,同樣是李姓,就幹脆將他收為養子。

這對老夫妻一共有二十多畝地,還立了個堂名叫永德堂。農村人骨子裏樸實,都是愛護莊稼的,自然不能讓這田裏空著。畢竟老人年紀慢慢也大了,做不動那些壯勞動力的活兒。這個李玉反而長成了個壯小夥兒,所以老夫妻收養他,也是想有個養老送終的人。

為了表現出對這李玉的重視,老夫妻還托人做媒,給他娶了一個賢惠能幹的媳婦兒曹氏。這曹氏是李玉養母的娘家侄女兒,不僅僅能幹勤勞,而且特別能生養,一口氣給李玉生了五個小子,這其中的老二剛出生的時候便頗有異象,家中那半畝園子裏竟然爬出來個斷尾的巨蟒,此事隻有李玉一人看到。

李玉非常聰明,知道這種異象很容易成為流言,所以也就三緘其口。但是流言還是傳開了,因為不久村裏突然來了個算卦的瞎子,這人直直尋到了李家,開口就讓李玉將剛出生的老二送到寺廟裏去。

李玉不明所以,當即就拒絕了,瞎子告訴李玉這是老二的天命,此子注定無後,如果不想遺禍家人,最好早日將此子送入寺廟。李玉不信這個外來的瞎子,卻突然想到斷尾蟒的事情,便推那瞎子出門,說:“我兒子是要做大官的,你不要胡說。”

那瞎子卻似被說中了心事一般,歎道:“不入黃門入空門,可憐豎子,

若是不願意送去寺中,早晚也是留不住的。”李玉不願意再聽他胡說,關門了事,心中卻還是有了心結,何謂不入黃門入空門?李玉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幾年之後,答案才放在了他麵前。

李玉原則上隻是老夫妻收養的兒子,自己也是李家村的一員,但畢竟是隨父輩遷來的,從小便被村裏土生土長的李氏族人視為外人。

收養他的老夫妻,此時年事已高,不然也不會收養他,所以沒過幾年,這對老夫妻中的老漢,也就是李玉的養父去世了。這對老夫妻雖然沒有兒女,但是親戚卻是不少,這些人平日裏不見來老夫妻跟前盡孝,老漢走了以後卻紛紛出來要求掌幡,其實就是想把老兩口的那點薄產給瓜分了。

好在李玉的養母尚在人世,才勉強壓下了這些子侄輩們鬧著分家業的勢頭,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曹氏和李玉商量後,就變賣了家產,來到了北京,準備用那點本錢重新做一門生意。曹氏有個兄長在北京做皮行,於是李玉夫婦到了北京之後,也做起了這個營生。但生意一直不好,沒過多長時間,家裏的日子便越來越拮據了。

李玉畢竟祖上一直都家境寬裕,所以眼界見識都不是鄉下人一般。尤其是曹氏特別賢惠,平日裏對孩子教得很好,幾個兒子都比較懂事。知道家裏的日子艱難了起來,這些孩子也常常幫忙做事,讀書做功課也異常認真,一家人雖然過得很艱難,但關係卻還算融洽。

其實,家中如此變故,李玉早就將二小子出生時的那點異相扔到了九霄雲外了。突然有一天,年僅八歲的二小子跑到李玉跟前,大聲說他要去做老公(太監)。李玉頓時驚呆了,卻一時無言以對。

這個二小子從小就是最精靈懂事的,在鄉裏上冬學的時候,便深得先生的喜歡,村裏那樣艱苦的條件,他卻隻用一個冬學就幾乎認全了《三字經》裏的字。

李玉還在村裏的時候,隻覺得這孩子機靈,將來興許就是個當官的料。但李玉這個人以前窮怕了,特別看重錢,卻又不願意存錢送孩子去縣上正經讀書。結果家中遭此變故,到了北京後,李玉即便是真有這心,也萬萬沒有了這能耐了。

二小子說要去當“老公”,把曹氏也給嚇壞了。曹氏生性純善,特別心疼兒子,事後不止一次埋怨李玉當時為什麽會答應兒子的要求。但李玉從來不曾辯駁過,因為當兒子向他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他便突然想起了當年那個瞎子說過的話:“不入黃門入空門”!李玉暗想,莫非這真是這個孩子的命?

再看這二小子從小就是個既機靈又懂事的孩子,如果說李玉這幾個兒子中,非要送一個到宮裏去,他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雖然老百姓不知道宮裏是個什麽樣子,至少也知道宮中規矩特別多,不聰明的人進去了也沒什麽出息。李玉其實也已經感受到做皮行的辛苦了,也不是沒有動過送孩子進宮的念頭,現在二小子自己說出來,李玉便鬼使神差地答應了。

那麽,這李家的二小子為什麽會無緣無故地鬧著要去當太監呢?這倒不是真的心血**,說起來河間一地當時本來就“盛產”太

監,所以那一地長大的孩子,很多年紀輕輕便知道什麽是太監,要求做太監也不是什麽稀罕事兒。尤其是家中兒子多的,條件又困難,被送入宮中其實也不是壞事。

回頭來看,李玉一家當時已經沒落到此地步,送個適齡的孩子去宮裏也不是什麽罕見的事情,況且他們家確有熟識的老鄉在宮裏,李家二小子也是知道的。他跟母親曹氏感情素來深厚,到了北京後,心疼自己爹娘工作辛苦,所以,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淨身去當太監。

其實,進宮當太監在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是隨便的事情,無論是年齡還是出生都是有講究的,關鍵還得能夠拿得到進納的名額。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果運氣不好,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淨身了,也有可能無法進宮,那就白白挨了這幾乎致命的一刀了。

李玉和曹氏在河間的時候,曾經和一戶外地的沈姓人家交好,畢竟都是被看做外地人,有些同病相憐的交情。這沈家便有個宮裏的老太監,曹氏此時托人尋到了他,這老太監是個重情義的人,於是專門拜托了宮裏禦用的淨身師為李家二小子淨身。

其實,那時候就算技術再高超的淨身師傅,也不能保證自己刀下的人都能活命。所以,李家的二小子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了淨身台的。而當時的曹氏,自從李玉答應了送二小子進宮後,便日日吃齋念佛,常常在佛前跪到深夜,祈求二小子能夠平安。也許是她的誠意得到了上天眷顧,身體本不算太好的二小子,在淨完身後,終於平安地下了淨身台。

之後的一年裏,這二小子便一直臥床養傷,曹氏則日日在這孩子床前照料,告訴了二小子許多做人的道理,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為人處事的學問都教給二小子。一年之後,二小子身子骨終於全好了,便用了當時淨身師傅的進納名額進了宮裏。

而這個當時年僅九歲的李家二小子,不是別人,正是這本書的主角,未來名滿天下的大太監李蓮英。李蓮英兄弟這一輩是泰字輩,他排行老二,所以他剛進宮的時候登記的是李英泰,在慈禧賜名之前,他一直都用這個名字。

李蓮英可能真的是命中注定要進這扇宮門的,所以從他踏進西直門的那一天起,也許就已經意識到了在未來的幾十年裏,自己將與這座皇城產生重重的糾葛。於是,這個從小就聰明懂事的孩子,自從進宮的那天起,便一直謹小慎微,半步也不敢踏錯。很多人都說他心機深沉,善於玩弄權術。但如果從中國人所講究“百善孝為先”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李蓮英卻實實在在是個大孝子。

當然,孝順的人,也並不代表他就會有高尚的道德。李蓮英的出身,實際上也已經決定了他的心胸,正如李蓮英自己所說,他看自己隻是一條狗一般,見了各種餓狼大把撈錢,他去分點骨頭又有什麽錯呢?正是這種狹隘的胸襟,讓李蓮英後來斂財無數,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貪官。但也正是李蓮英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所以他從來不去做那些逾矩弄權的事情,想來也是種種機緣巧合,才最終成就了滿清曆史上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太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