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邁出了其“八紘一宇”戰略的第一步,清朝也嚐到了長年內耗的苦果。自光緒十年開始建軍的北洋艦隊,在曆時一年的戰爭中,被日本海軍打得節節敗退,幾乎全軍覆沒。消息傳來,朝野震驚,中國震驚。

那麽,一支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遠超於日本的艦隊,為何在與對手交戰時卻如此不堪一擊呢?恐怕第一個要被問責的就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當然總理海軍事務的醇親王也逃不脫關係。

可惜清廷連問責的機會和時間都沒有,因為這一問責,慈禧就脫不了幹係,守舊派會站出來護著。何況清廷還需要李鴻章去和日本人談判呢?日方這次的談判代表是伊藤博文,也算是李鴻章的老相識了,而且素來對李鴻章評價甚高。北洋艦隊戰敗後,清廷必須找出一個和談代表,而這個代表的唯一人選自然就是李鴻章。

光緒帝這個時候雖然十分憤懣,但是他已經學會了從全局出發來考慮事情,何況他曾與李鴻章密談多次,也收到了李鴻章關於海軍經費被挪用和克扣的折子,知曉了這個北洋大臣的為難之處。

當然,此時的光緒帝畢竟還年輕,李鴻章幾句話就哄得他轉怒為哀。其實,那些守舊派克扣海軍軍費的事早已不算新鮮,這李鴻章若是真的為了抗敵救國,總是有法子拿到軍費的,但他寧願將軍費拿給慈禧修園子,也絕不得罪朝中的守舊勢力。

自曾國藩建立湘軍開始,其實朝廷就一直防著這些有“私家軍”的漢人將領,李鴻章一手建立的北洋艦隊,在醇親王這些人看來,也不過就是李鴻章的家奴。偌大一個清朝,上百個朝政大臣,盡皆把眼光局促在一己之私。所有人都好像瞎了一般,看不見世界的局勢,寧願被西洋人和日本人欺負自己的國家,也不願意放下一些舊有的觀念和成見。

而李鴻章對付這些刁難的手法也隻有一個,那就是欲擒故縱,可是這妙計的誘餌,卻是大清朝的領土和將士的性命。李鴻章明知北洋艦隊缺乏維護,武器老化;明知艦隊將領剛愎自用,互相傾軋;明知海軍的軍紀鬆弛,戰力低下……明知不可勝的情況下,卻認同了對日開戰。

這是真正善於玩弄權術的人才有的魄力,李鴻章並不是不知道自己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但他還是要賭一把。因為他要用清廷的慘敗來證明自己的正確,他要擁有一支能夠真正得到朝廷全力支持的北洋艦隊。

隻是這場政治賭局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畢竟那是兩億兩白銀,五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以及北洋水師無數將士的生命。

在此之前,朝廷如果肯拿出哪怕十分之一的賠款來建設北洋艦隊,就不會有甲午戰爭之恥。可惜李鴻章還是低估了朝臣的無恥,他雖然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角色,卻不懂得無恥亡國的道理。

其實,整個清朝晚期

,國力都是在內部的權力傾軋中耗掉的。那些朝臣寧肯割地賠款,甚至寧願當亡國奴,也不願讓自己的政敵得意。隻因那江山是皇上的江山,而不是這些朝臣的江山。但如果自己的政敵一旦得勢,就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利益甚至性命。於是,朝廷上下,一切以自我保全為前提的傾軋從未休止過。可以說,整個國家就是被這些內鬥不休的蛀蟲給慢慢侵蝕殆盡的。

但就是這麽一群人,在甲午戰爭失敗後還不思反省,倒像是有了借口一般,紛紛上折子彈劾李鴻章。

李鴻章遞上去的折子上記錄了大批官員挪用和克扣海軍軍款的事項,但就是這些人都還厚著臉皮上折子斥責李鴻章治軍不力、貽誤軍機,最終才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卻絲毫不提北洋艦隊裝備老舊、無錢維護、軍餉不足的事實。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守舊派的勢力在上折子的時候還帶上了李蓮英,認為是李蓮英包庇了北洋大臣,蒙蔽聖聽,所以才有了甲午戰爭的爆發,導致朝廷不得不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對於李蓮英來說,這又是一次無妄之災,在光緒十二年之後,他便沒有遇到過這麽大規模的抨擊。而這次朝臣們非得把他也拉上,恐怕也跟光緒二十年李蓮英又得了一個翎子有關。

慈禧特別寵信李蓮英也不算什麽新鮮事兒,因為李蓮英而破的規矩多的去了,李蓮英雖然也稀罕那些“身外之物”,但到底還是心存惶惑,知道這樣踐踏祖製是惹火燒身的事兒,所以李蓮英的低調也是出了名的,向來在慈禧麵前都是規規矩矩,從來不做太後不喜歡的事兒,雖然也為不少人說了好話,為慈禧辦了不少埋汰的事兒,但卻從來不曾將任何人的利益置於慈禧之上,這個明麵上的“忠”,他是擔得起的。

但是,慈禧就算如何封賞他,總還在整個後宮的圈子中,按照大清朝的法律,這太監的品級以四品為限,這是雍正皇帝當初為了防止內臣幹政而定下的死規矩。但是,這一次慈禧卻給了李蓮英一個二品頂戴花翎,雖然俸銀依然是按照四品的標準,這個二品也不過是個虛銜而已,但卻實實在在破壞了大清朝的規矩,這朝中一幹言官豈能坐視不管?

何況仔細說來,這李蓮英也確實可惡,他這二品的翎子是在慈禧太後六旬大壽之後得到的,自然是為了獎勵他壽禮辦得好。

可現在朝廷國庫空虛,慈禧素來都是個喜歡講排場,而且奢侈無度的人,這國家窮成什麽樣子不是她關心的,她隻在乎自己的壽宴是否辦得有排場。

那內務府素來與李蓮英關係交好,李蓮英又是這次慈禧大壽的負責人,內務府庫款支絀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這當頭當然不能掃了慈禧的興頭,李蓮英便去查那內務府的開支,發現每年國庫支出在月俸上的錢倒是筆不小的巨款,於是便要內務府號召全國所有的官吏,各自拿出當月俸

祿的四分之一,作為慈禧這次六十大壽的經費。

而這一筆款項加起來總共有兩百萬兩有餘,和整個北洋艦隊的建軍費用相當。

慈禧事後也知道了這事兒,就給了李蓮英一個二品的頂戴翎子。其實,慈禧並不是僅僅為了獎勵李蓮英,她這個翎子一給,那些被扣了月俸的朝臣立刻就知道這事兒是誰的主意了,李蓮英不管如何老實忠厚,在慈禧麵前也不過是一個肉盾,時時都要推出去幫忙擋下那些非議。

李蓮英拿了那二品的頂戴翎子不久,甲午戰爭就爆發了,現在戰敗賠款,清廷又要勒緊褲腰帶。而那些記恨李蓮英的人,也抓住了這個機會,雖然明明是北洋艦隊戰敗,也硬生生要捎帶上一個大太監李蓮英。

其實,那麽大臣如果不捎帶李蓮英還好,慈禧說到底也是滿族人。雖然依仗漢族的大臣才逐漸掌控了政權,但經過了弘德殿一事後,慈禧與這些滿族大臣也形成了一種詭異的默契,漸漸在守舊派中站穩了腳跟,所以反過來和守舊派一起,開始排斥和限製這些漢族大臣。可惜這些監察禦史卻不識抬舉,若隻是上折子說李蓮英結黨營私,讓人戳著他的脊梁骨罵兩句倒是無妨,因為慈禧本來就是把李蓮英當盾牌使喚的。

但福建道監察禦史安維峻卻竟然在折子中說“和議出自皇太後,李蓮英實左右之”。這個人雖然是個有膽識的諫官,但卻絲毫不懂政治,這種說法無疑是指出已經宣布歸政的慈禧依然在把控政局,這就使得事情的性質又嚴重上了百倍。

慈禧從來就不是省油的燈,立即要光緒帝明發上諭道:“軍國要事,仰承懿訓遵行,天下共諒。安維峻封奏,托諸傳聞,竟有皇太後遇事牽製之語,妄言無忌,恐開離間之端,命革職發往軍台。”

慈禧把控朝政幾十年,早就已經落下了無數口實,豈會在乎這一兩個諫官的批評,你說她把控朝政,她便把控給你看。這種蠻不講理的態度反而最有效果。於是,一時朝中再也無人彈劾李蓮英,更不要說批評慈禧專政了,因為安維峻就是前車之鑒。

可憐李蓮英這一次又成了局裏的“局外人”,在慈禧身邊享絕殊榮,自然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和代價。經過了這大大小小的幾次朝臣非議,李蓮英已經開始慢慢習慣了,這些永遠不能齊心協力的言官,其實沒有多大力量,除非皇上或者太後想要你死,否則你隻需要靜靜等待,這些言官們就能搬起石頭砸了他們自己的腳,或者彼此吵鬧不休,或者自以為聰明而觸怒了聖駕。

總之,伺候了慈禧幾十年,李蓮英越發明白了一個道理,隻有宮裏的那幾個主子是要“忠”的,光緒帝也好、皇後也好、珍妃也好,更不要說慈禧老太後了,隻要忠心事主,保持低調,就沒人能拿自己怎樣,就算自己戴上二品的頂戴翎子,破了規矩,那些朝臣們也隻有幹瞪眼的份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