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沒有冒出來的機會怎麽辦?馬周說等待機會不如創造機會(1/3)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我的能力其實也不差,領導怎麽就不給我個機會呢?要讓我上去做,肯定不會比誰誰誰差。這個“誰誰誰”,或許就是他們這裏剛提的一個年輕主管。

或者說,誰誰誰啊,其實跟我也差不多,也就是機會好,輪到他了。真是踩“狗屎運”了。

還有的人說,那天領導來檢查,我們主任叫了誰誰誰去代表我們匯報,領導一聽很滿意,回頭就提名他升職。唉,能力強不如機會好啊。那天要讓我上去,說不定就是我了。

這些話,說得對不對呢?對的,因為人家確實是機會好。但反過來問一句,這麽好的機會,怎麽你就老是輪不到呢?人家得到的機會,你知不知道背後付出了什麽呢?

有句話,叫作“要做CEO,先有CEO”。這前一個CEO,是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縮寫,這後一個CEO,第一個C代表“能力”(Capability),第二E代表“曝光度”(Exposure),第三個O代表“機會”(Opportunity)。你要想做CEO,就得有能力,就得提高知名度,還得有機會。也就是說,爭取機會,是可以和能力及知名度相提並論的,是一樣的重要。這就像有句話說的:“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你不要光看著人家運氣好,其實也是努力的結果。因為他能力強、水平高,運氣才會那麽好,機會才會那麽多,這就叫“強者運強”。為什麽機會總是輪不到你,不是上天歧視你,說到底,其實是你做得還不夠。

機會還跟能力有關?是的,確實是的。

唐朝時,有個著名的宰相,叫馬周。這馬周的職場之路很有意思。他踏入職場,前十幾年一直混得很不得意,連縣裏的一個小官都保不住。後十幾年呢,一路高歌猛進,一直升到了宰相。這裏的轉折點,就是他得到了一個機會。而這個所謂的機會,也許在常人看來根本就不是個機會,這機會是馬周自己“創造”出來的。

馬周是山東茌平(今山東茌平縣茌平鎮)人,出身貧寒,但從小就喜歡讀書,很有學問,也很有見識。二十來歲,他就到博州做了一個縣學助教,大概相當於縣高級中學裏的教師吧。但馬周這樣可以做國家棟梁的人,讓他去做一個中學老師,他當然覺得很委屈,平日就喝喝小酒,發發牢騷。終於有一天,馬周喝得酩酊大醉,還耽誤了工作。領導大為惱火,狠狠地斥罵了一頓。馬周這人呢,本事大,脾氣也大,當下一甩手,老子不幹了。辭了職,一個人跑到京城長安,尋找機會。這個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北漂”。他想,我這麽大本事的人,長安才是我的用武之地。

但北漂的日子也不好過。馬周雖號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但此時一無政治靠山,二無顯赫家世,三無財勢後援,到了京城,囊中羞澀,舉目無親,窮困潦倒,成天泡在一家小酒館裏,幾兩小酒,幾碟冷菜,就打發了一天。後來他終於通過人介紹,到中郞將常何家裏,做了一個門客。所謂的門客,相當於常何私人所雇傭的一個臨時工,做些抄抄寫寫的東西。

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剛做皇帝不久,勵精圖治,於貞觀五年(631)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上書討論治國得失,並且要求書麵寫出具體意見。常何是個武官,因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了大功,才擔任了禁衛統領這樣重要的職務,其實對治國理政並不太懂,要他上書論政,可把他難倒了。常何靈機一動,想起家裏那個叫馬周的門客,似乎很有學問,平日也喜歡議論國事,就讓他寫幾條交上去吧。說實話,常何對馬周也不抱大的希望,也就是應付一下的意思。反正他這樣一個武夫,皇帝對他也不會有什麽要求。

換了其他人,可能會想,這是他們當官的事,我一個喝地溝油的命,何必去操著中南海的心。但馬周聽了之後,他想的是,可不可以把這個變成自己的機會呢。於是,他就花足心思,把平生所學全用出來,整整寫了二十多條,全是“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幹貨。見馬周

寫了那麽多,常何倒有點猶豫了,別是這窮書生信口開河,忽悠我吧?馬周急了,這對策要是在常何這裏“腸梗阻”了,那我這一番工夫豈不是全白費了?於是很誠懇地對常何說,皇上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將軍您怎麽能辜負皇上的一片苦心呢?我寫的這些,於國於民都是大有益處的,皇上隻會獎賞你,不會處罰你的。常何聽了,就把馬周的這二十幾條治國策略送了上去。

唐太宗一看常何上的奏章,精神為之一振,那絕對是真知灼見啊,一條條全說在了點子上。唐太宗當然清楚,常何一介武夫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就把常何叫來一問。常何是個實誠人,也知道在唐太宗這樣的明君麵前是說不得假話的,於是便實話實說,這是他的門客馬周所寫的。唐太宗想不到民間還有這等人物,說,立即讓人把馬周找來,我得跟他聊聊。接馬周的人走了不一會兒,唐太宗就問,馬周到了沒有?馬周到了沒有?就這樣,一連催問了四次,馬周才來到唐太宗麵前。不是馬周有意怠慢,是唐太宗實在太想馬上見到馬周了!

馬周見了唐太宗,那真是遇上了知音,向唐太宗詳細、全麵地論述了自己對國家大事的見解。唐太宗大為欣賞,立即留用在門下省,成為皇帝身邊的要員。而常何也因為舉薦馬周有功而得到了三百匹帛的賞賜。

從此之後,馬周的才能得到盡情地發揮,職務也是青雲直上,不過十多年,就官至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相當於宰相,深得唐太宗信任。就連死後,也陪葬於太宗陵墓昭陵。馬周的這段風雲際會,也成為天下書生的一個夢想,李賀的《致酒行》詩說:“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馬周由一個窮書生一躍而成一代名臣,關鍵就在於,他把一件看起來跟自己沒什麽關係的事,創造成了自己的機會。

有一個說法曾經很流行,叫作“薑子牙如果不遇到周文王,就隻能釣一輩子的魚;諸葛亮如果不遇到劉備,就隻能種一輩子的地。”意思是說,沒有機遇,一個人本事再大,也是枉然。這聽著似乎有道理,其實是把因果關係顛倒了。不是有了機遇才有薑子牙和諸葛亮,而是因為他們是薑子牙和諸葛亮,才會有這樣的機遇。他們的機遇,不是無緣無故等來的,而是他們創造出來的。世界著名文學家蕭伯納曾說過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話:“人們總是把自己的現狀歸咎於運氣,我不相信運氣。出人頭地的人,都是主動尋找自己所追求的運氣;如果找不到,他們就去創造運氣。”

那麽,機會或者說運氣,怎麽去創造出來呢?首先,要有準備。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話,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機會來了,隻有準備好了,才能緊緊抓住。同樣,隻有準備好了,才能給自己創造機會。比如馬周,他要不是平日對國計民生深切關注,要不是對唐太宗的治國方略有深入的研究,他就意識不到為常何做“槍手”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好機會,意識到了也寫不出這二十多條的對策,更不能在唐太宗召見時侃侃而談,一句句都說到唐太宗的心坎上。再比如諸葛亮,都說劉備“三顧茅廬”給了他機會,但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想得出來的?那是他長期研究天下大勢的重大科研成果。諸葛亮幾年的準備,就是為了給自己創造機會。所以我們要想發現機會、創造機會、抓住機會,就要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為這個目標做一個詳細的規劃,為這個規劃做精心的準備。當別人以為你是幸運兒時,你自己心裏清楚,一切都是因為你準備比別人充分。有個現代職場故事,說有趙、錢、孫三人,是合資公司的白領,他們都覺得自己很有能力,隻是沒有機會得到領導的賞識。小趙就常說,要是哪一天我碰到了老總,就好好地跟他談一談,說不定他就重用我了。隻是公司的人那麽多,小趙就一直等不到這個機會。小錢呢,他覺得空想沒有意思,他就打聽老總的上下班時間,估摸著老總乘電梯的時間,就有意識地在這個時間段進電梯,希望能跟老總有個不

期而遇。小孫也想到這一點,不過他沒有單純地“守株待兔”。他細細地了解了老總的方方麵麵,比如哪個大學畢業的,他最為得意的業績是哪幾件,平日有什麽業餘愛好,喜歡什麽樣的做事風格,然後精心設計了幾句看似簡單卻能引起老總注意的打招呼的話。終於,在電梯裏“偶遇”過幾次,混了個臉熟後,有一天老總漫不經心地問了他幾句,小孫抓住機會,跟老總一番長談,贏得了老總的重用。這個就是有準備與沒準備、準備充分與不充分的區別。

其次,要會造勢。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與一個遠近聞名的人,哪個人的機會多?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為自己造勢,引起別人的注意,打響自己的知名度,這實際上是為自己創造機會。大家都知道周文王在渭水邊遇上了正在釣魚的薑子牙,這當然是薑子牙的機會。但這裏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薑子牙釣魚的姿勢,他是用一個直的魚鉤,還離水三尺。釣魚有這樣釣的嗎?沒有。薑子牙就是要用這樣一個匪夷所思的釣魚方式,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提高周文王對自己的興趣,這其實就是一個“事件營銷”。再比如諸葛亮,劉備為什麽會去“三顧茅廬”,因為他聽到很多人在說,這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樂可是打仗治國最有本事的兩個人。這還不算,劉備的軍師徐庶,向劉備作了鄭重推薦,並且說“此人勝我十倍”,劉備這才下決心一定要請到諸葛亮,就一連給了諸葛亮三個機會。諸葛亮的做法,就叫“口碑營銷”。所以我們平日,要有意識地想辦法,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特別是讓對你職業生涯有影響的重要人士知道。比如,要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加入跟工作有關的論壇、微信群、QQ群等,並在圈內多發言,多溝通,成為大家都知道的活躍人物。這樣做,實際上是在營銷自己,更是在為自己創造機會。

第三,要多嚐試。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換工作,可以做多種嚐試,可以找準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實際上,這也是在為自己尋找一個新的機會。從中國國情來說,多換工作可能不應該鼓勵,但在工作中,可以嚐試著做一些崗位以外的事。比如有時領導布置一個貌似跟工作沒多大關係的任務,比如讓你策劃個年會啦,組織一場春遊啦,當然這肯定是義務勞動,還很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這時候就應該站出來,如果做好了,那麽在領導眼裏,你就比別的同事多了一種能力,假如某天需要這方麵的人才,領導第一個就會想起你。你不斷地嚐試“分外的事”,其實就是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為自己拓寬施展才能的領域,也就是在不斷地為自己創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機會。也就是說,你在秀出自己能力的同時,也“多走了一步”,加深了領導對你的印象。有位經濟學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在他工作的美國大學裏,經常有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人員來講演。他發現,不少聽講的學生,在麵前放一張硬紙,上麵用彩筆大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這看起來沒什麽意義,因為與主講者互動時,你可以舉手示意,主講者也可以很方便地說“那個穿白T恤的同學”,寫名字完全是多此一舉。但其實這並非多餘,假如你的回答引起了主講者--那可是一流的精英人物--的注意或是興趣,他就會記住你的名字,這實際上是給自己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有句話,叫作“愚者錯過機會,弱者等待機會,強者把握機會,智者創造機會”,想想看,你屬於哪一類,你又願意成為哪一類?

職場論語:

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機會從來不是偶然得來的,而是在一步一步地追求中全力以赴捕捉到的。要想獲得機會,你就必須主動伸出手去抓,你就得行動起來,為機遇的到來做準備。

機遇如清水,無處不可流;機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麽做卻沒有那麽做。”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