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怎樣不讓“屁股決定腦袋”(1/3)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格局

先說個笑話吧。講的是某條街上的一個乞丐。這丐幫是一個江湖,乞討也是講規矩的,都劃定了乞討的地盤,你是這條街上的乞丐,就不能到那條街去討飯。這乞丐運氣不好,他的乞討地盤上有錢人不多,乞討得很辛苦。一天,這乞丐救了皇帝一命。要說乞丐怎麽能救皇帝的命,這個沒法細究,好在重點也不在這裏。反正這皇帝就要報答乞丐,說,你提個要求吧,隻要我做得到,立即就給你辦了。乞丐想了想,大聲說:“請皇上把邊上那條街劃給我乞討,那條街上有錢人多。”

知道乞丐為什麽隻能做乞丐了吧,因為他就是一種乞丐的思維。他為什麽會有這種乞丐的思維,因為他就是從一個乞丐的身份,來思考如何拓展他的乞討事業,開創他的乞討新輝煌。如果能把旁邊那條油水足的街劃給他乞討,這無疑是他乞討事業的最高峰,是乞討界的一個傳奇故事。這就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用文明一點的說法叫作“位置決定想法”。一個人坐什麽位置,往往決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範圍。

所以,用不著嘲笑這個乞丐,別看職場中的白領不是碩士就是海歸,其實比起這乞丐來,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不妨講個真實的故事。在一個房產公司裏,有兩個銷售高手,一個是小趙,一個是小錢。這兩人腦筋靈,幹勁足,銷售業績遠遠甩開別人好幾條街,兩人輪流做“銷售冠軍”。後來公司要到外地開設分公司,就讓這小趙小錢各自去帶一個團隊。這兩人做營銷是一把好手,做管理卻是從頭學起,艱難是可想而知的。更糟糕的是,管理崗位是按級別拿薪水的,他們兩個臨時負責,級別還沒提上去,薪水不高,比起做營銷拿提成來,差的不是一點點。小錢想,這也太虧了,幹得累死,錢隻有這麽點兒,不如做營銷來得實惠。於是就重回公司再做他的銷冠。沒有了小趙這個競爭對手,他的提成拿得更多了,看來這一步是走對了。小趙呢,覺得負責一個團隊,是鍛煉自己管理能力、領導水平的好機會,自己不能一輩子做銷售,總得要往上走。於是想方設法硬著頭皮頂住。熬了一年後,開始走上了正軌,再過幾年,他管理的團隊成了全公司的標杆,他也因為業績出色,從分公司調到總公司做了副總。這時候的小錢,還在做他的銷售,而且由於年紀大了,做得也沒以前好了。但他別的又不會,隻能跟比他小十幾歲的年輕人一起拚。

能力、起點、年齡、機會差不多的兩個人,為什麽一個能做副總,一個隻能做銷售,就在於當年的一個選擇,而決定這個選擇的,是他們的眼界。一個隻看到眼前,隻看到真金白銀的收入。一個卻看到了幾年之後,看到了收入以上的東西。一個是坐井觀天,隻看到井口那一片天,一個卻是跳出了水井,看到了一大片的天空,這就是眼界區別。這就叫格局決定結局,眼界決定世界。同樣是搬磚,一個人覺得自己在砌一堵牆,另一人覺得自己在蓋一座房,還有一個人認為自己在建造一座新的城市。二十年後,認為自己在蓋房的也許會成為工程師,認為自己在建設新城市的也許會成為開發商,然而一直認為自己僅僅在砌牆的,他一定還在砌牆。

眼界的大小,對人的發展實在太重要。那麽,怎樣才能讓自己走出屁股決定腦袋的困境,讓自己看得更遠看得更高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好樣本。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先是大奸臣董卓把持朝政,胡作非為,把朝廷搞得一團糟,把一個十來歲的小皇帝欺壓得跟孫子似的。後來董卓被殺,他的兩個部將李傕、郭汜卻聯絡了西涼軍,殺到了京城洛陽。他們抓了皇帝和文武百官作人質,在洛陽殺人放火,搶掠財物,把一個繁華的京城搞得如人間地獄。那些平日裏錦衣玉食的官員們,到了這個時候,竟連飯也吃不上,隻好在地裏采野菜充饑,更有人被活活餓死。那個小皇帝,也好不到哪兒去,受盡了李傕等大小軍閥的欺淩戲弄,狼狽不堪,根本沒有一個皇帝的尊嚴。但這個時候,曹操卻表現出了對這個有名無實的小皇帝的極大尊重。他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

,比如有一次就獻了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2箱等等。這些東西對曹操來說完全不算什麽,但對困窘中的漢獻帝來說,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雪中送炭。

建安元年(196),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建議,應該主動向漢獻帝表示忠誠,趁機把皇帝控製在自己手上,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棋。但荀彧的這一建議遭到了曹操手下許多謀臣武將的反對,認為這是自找麻煩。曹操卻看出,盡管此時王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皇帝在政治鬥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當機立斷,采納了荀彧的建議。這年八月,曹操帶兵來到洛陽,向漢獻帝表示忠誠。此時的漢獻帝,孤家寡人一個,見曹操竟然在自己倒黴透頂的時候來擁戴自己,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覺得這曹阿瞞真是天下第一忠臣,就封曹操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參與朝政。一個月後,曹操說洛陽這地方太破敗了,糧食供應不足,就把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這樣,不但將漢獻帝牢牢地抓在手中,朝廷百官也隨漢獻帝來到許昌,漢朝的官員就成了他曹操的官員。更重要的是,這樣曹操比之其他軍閥,顯得更為名正言順,贏得了大批知識分子的擁護,“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麵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勢力憑空壯大了許多。

在此之前,曹操隻是幾十個軍閥中的一個,比起袁紹、袁術、劉表等,勢力也小了許多。但控製了漢獻帝之後,他大打“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張牌。跟別的軍閥打仗,討伐令是皇帝下的。任命自己的親信做朝廷大官,委任狀是皇帝簽字的。清除朝廷裏不聽話的政敵,詔書是皇帝下的。誰敢反抗呢?反對我曹某人就是反對皇帝,反對皇帝就是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全國共討之,全軍共誅之。這麽著,他與袁紹、孫權、劉表等軍閥之間的爭權奪利,就變成了中央政府對地方諸侯割據的討伐了,所謂“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師出有名,名正言順,以自己巨大的政治優勢,置對手以被動地位,仗還未開打,就已經在布局上領先了。袁紹、孫策等在軍事上或可與曹操一拚,但在政治上先就矮了一頭。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這一點,連天才的諸葛亮也無可奈何,他在《隆中對》的時候跟劉備說了一句老實話,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想想看,曹操這便宜占得有多大。曹操最後能夠平定北方,統一大半個中國,靠的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

當時大大小小的軍閥幾十個,為什麽隻有曹操認識到了漢獻帝的價值呢?這就是因為曹操的眼界,比袁紹、劉表他們要高出一籌,他站得高,看得遠,做起事來就領先了一步。那麽,怎樣培養曹操這樣的眼界呢?其實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裏深度分析一下。

一是像領導一樣思考。漢獻帝的價值,為什麽袁紹他們認識不到。不是他們愚蠢,而是聰明過頭了。他們是稱霸一方的諸侯,想的是如何擴張勢力,爭奪地盤,他們最看重的,是隊伍、是糧草,是出謀劃策的人才。那個小皇帝,文不能搞陰謀,武不能動刀槍,窩囊廢一個,有什麽用呢?事實上,在曹操之前,袁紹手下一個叫沮授的謀士也提出來過,要袁紹把漢獻帝接來。但袁紹覺得,這簡直就是平白無故地給自己找了個爹,你得要養著他尊重他,卻什麽用場也派不了,這不傻嘛?就幹脆利落地拒絕了。袁紹想得對不對,對的,做個稱霸一方的軍閥,弄個皇帝來確實是麻煩。而曹操呢,雖是個割據一方的軍閥,他思考的卻是如何統一天下,他是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要號令天下,要凝聚人心,讓天下人都承認他曹操,這皇帝就很重要了。這就叫眼界越寬,境界越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在做工作時,如果隻把眼光盯著工作本身,隻滿足於把手頭的工作做好,那你很可能就永遠隻是做這個工作。你

必須要試著用你的上級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工作。我的這一工作,對整個全局有什麽價值和意義?如果我是領導,我希望這工作做到什麽樣的地步?我在哪個方麵努力,會對全局產生積極的意義?經過這樣思考後做出來的工作,領導肯定會滿意。當你的方案被領導否定,先不要埋怨領導有眼不識金鑲玉,而是要想一想他的層次和需求,我的方案裏有沒有切合他最迫切的那個點?長時間站在領導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領導的思維,這樣距離你當領導也就不遠了。

二是用三年後的眼光來判斷。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自己的根據地,等於是拿自己的稅收來額外養了一個中央政府,吃虧不吃虧?從眼前看,當然是吃虧的。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卻是要慢慢地體現出來的。曹操的過人之處,就是他站在三年後甚至更遠的未來來分析判斷現在。他看到了把漢獻帝控製在自己手裏,會給以後稱霸天下帶來不可替代的優勢,這樣一比,眼下多養個千把人,又算得了什麽呢?有句話,叫作你現在的生活是你三年前決定的,那麽,如果你現在能用三年後的眼光做決定,那你三年後的生活豈不是高出了別人一大截?道理就是這麽的簡單。人站在當下角度看問題,會存在很多局限性。而從高處和長遠的角度看,很多事會變得簡單而清晰,你的思維也會擺脫當前身份的局限,實現更大的突破。像前麵我講到的小趙和小錢,他們的差別,就是一個站在現在看現在,一個站在幾年後看現在,做出的判斷和選擇自然不同了。這就叫“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三是延遲自己的滿足感。這話聽著有點費解,能開心為什麽不開心呢?為什麽要把滿足感往後推呢?還是說曹操的事吧。袁紹在自己的地盤上就是土皇帝,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想怎麽做就怎麽做,爽不爽?當然很爽。曹操呢,迎來漢獻帝,等於給自己找了一個名義上的爹。盡管他是實際上的一把手,但表麵功夫還得做,還得走程序請示匯報,還得把漢獻帝當作老大,煩不煩?當然很煩。但曹操借著漢獻帝這塊牌子,占足了便宜,最後把袁紹滅了。袁紹一家全都死光光,他曹操做了太上皇,兒子曹丕取代漢朝做了魏國的皇帝,這時候再看看,到底是誰更爽呢?這就叫延遲自己的滿足感。是延遲,不是不要,延遲等來的,是更大更高的滿足。就是說,把自己的目標設得大一點高一點,眼前這麽點的薪水啦、辛苦啦都可以犧牲,為的是幾年後更大的滿足。說句刻薄一點的話,那種做多少事就要拿多少錢,一分耕耘就得有一分收獲,有了付出馬上就要回報的人,最適合去做鍾點工。“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大學畢業後加入酷訊,第一年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第二年就負責一個四五十人的團隊。他說,我成長得這麽快,不是因為我技術最好,更不是我有經驗。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工作不分你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隻要能幫助解決,他都去做。第二個原因是,做事不設邊界。他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這樣做,可能不大容易獲得滿足感。但張一鳴說,在此過程中,你會變得更有耐心,標準更高,目標更大,做事更從容專注,不計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對一時的成功看得淡,對短暫的失敗不恐懼。最後的結果,恰恰是成長得最快,笑到了最後,成為一個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者。

職場論語:

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

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我的員工中最可悲也最可憐的一種人,就是那些隻想獲得薪水,而對其他一無所知的人。(傑克·韋爾奇)

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未來的人生就是這張大餅,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格局”。

一棵石榴種子的三種結局:放到花盆裏栽種,最多隻能長到半米多高。放到缸裏栽種,就能夠長到一米多高。放到庭院空地裏栽種,就能夠長到四五米高。這就是格局的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