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1)

(第1條~第30條)

(原條文序號以明·趙開美複刻宋本為藍本)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講解:後世稱本條為太陽病提綱證,即太陽病的綱領,概括了太陽病的特征,凡是太陽病必須有這樣的特征。太陽病不是一個類似於現代“肝炎”、“肺炎”這樣具體的病,雖然叫做太陽病,卻不是指一個具體病說的,是說隻要具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組症狀的,都叫太陽病。平常見到的感冒、流感、傷寒、癮疹,一開始發作都有這種症狀,具備這種特征的病症都叫太陽病,按照太陽病的方法治療,是不會錯的。

脈浮,即脈向外浮出,就是淺在動脈充血,實際不是病後血液增加,而是水分體液增加。尤其是頭項部,充血更加厲害,“強”有兩解,一種說法讀qiang,是板硬強直之意。一種說法讀jiang,是僵硬的意思。仲景是河南南陽人,現在河南人形容身體某個部位僵硬不適時,還說某某部位強(qiang),可見“強(qiang)”確是河南方言。這種充血是上半身厲害,且越向上越厲害,大家都有體會,感冒時頭部血管都會膨脹起來,說明淺在動脈都充血,以上半身更為嚴重。惡寒是因體表有熱,平時人體體表溫度與外界氣溫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差距,所以人體能夠適應,體表溫度升高,與外界氣溫的差距驟然加大,就會感覺外界空氣寒冷,就會惡寒。

人在出汗以前,血管要擴張,大量體液往外來,這時脈就浮,而上體部麵積較大,容易出汗,這樣體液就被大量輸送到上體,熱就隨著**一起波動,使體表溫度升高,就會感到寒冷。通過描述可以看出這是出汗前驅的一種證候,要出汗而沒能出汗,所以太陽病就是要出汗而未能達到汗出的病理現象。中醫有一種傳統說法非常正確,也非常重要,叫“正邪交爭”。我們得病時,機體就會和疾病進行鬥爭,太陽病時,機體為解除疾病,就要出汗。所以太陽病這個表證,正邪鬥爭的位置是在表。機體利用發汗的機能,把病邪排出體外,假如排出去,疾病就好了,可是人自愈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往往達不到把疾病排出的程度,就出現了太陽病這種情況。假如人體沒有衛外的這種功能,人是不能生存的,人體遇到外在刺激和內在刺激,都會起來鬥爭,就是“正邪交爭”。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講解:太陽病,就是指上條提到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時又有發熱汗出,這種汗出不是大汗出,是潮乎乎地出汗,汗並不太多,沒有臭味。不但惡寒而且惡風,惡風甚於惡寒。緩脈與緊脈相對,比如香煙,裹得很緊,手上界限分明,感覺很清楚,要是將煙絲倒出一點,按之不再飽滿硬實,就像緩脈,脈緩即是因為出汗後,水分喪失一部分,下條所講傷寒,因為一點兒汗也不出,所以脈緊。太陽病中,“發熱,汗出,惡風,脈緩”這類的證候叫做中風。“中”就是用箭射中的意思,“中者中於內也”,言其邪深也,這個邪,就是病邪,表邪所在的地位比傷寒要深,古人有句話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於外表出汗,皮膚疏鬆,所以病邪可以趁虛而入,向內侵入,到達了肌肉這一層,後麵要講“桂枝本為解肌”,就不叫發表了。中風證,病邪不在表皮這一層,而在肌肉這一層,“中”字的應用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關於“風邪”的說法現在就不恰當了。惡風是當然的,身上發熱又有汗,一遇風是肯定要惡風的,以洗澡為例,洗過熱水澡,汗出後,必然怕風,非披衣不可。由於惡風,古人說他是“風邪”,是拿一種現象當作本質,這是不對的,但是中風和傷寒的命名在辨證施治上有著重要意義。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講解:太陽病,為表陽證,是遲早要發熱的,不過開始得病的時候,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一定是怕冷的,所以惡寒是表證的一個特征。而且不汗出的怕冷(麻黃湯證)要比出汗的怕冷(桂枝湯證)嚴重得多,大青龍湯證怕冷就更厲害。一點不出汗,人體的氣息不得旁達,俱向上撞,故而嘔逆。中風的桂枝湯證也不是不往上撞、身體不疼,其亦有幹嘔、身上疼,但是沒有傷寒證嚴重。傷寒證全身的血管都充血疼痛,就不光是頭項疼了。這就是有汗無汗的區別,有汗的脈緊,無汗的脈緩。這個陰陽俱緊,就是上下脈都緊,界限分明。這一類的太陽病,就叫做傷寒證。古人因為這類太陽病必惡寒,惡寒明顯,故稱“傷寒”,這個命名是很有味道的,“傷者傷於外也”,就是皮表不開,汗不得出,隻要一汗出,病就好了,病邪比較淺,故名“傷寒”。

這3條,第1條講述太陽病的提綱,也就是概括的特征,在這種太陽病裏再細分,有兩種,一種太陽中風,一種太陽傷寒,主要的差別,一個是汗出,一個是無汗,由汗出、無汗,產生的證候就不同了。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講解:傷寒,包括普通的感冒,一開始都發生太陽病,如果脈象非常平靜,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就說明病勢較輕,這樣的病肯定不會傳。《傷寒論》講表裏相傳,表病會向裏傳,傳入半表半裏,傳入裏。大夫應該知道病輕病重,一開始太陽病,如果脈比較平靜,就沒什麽事,服用發汗藥如感冒衝劑、桑菊飲片,甚至於喝點薑湯就會痊愈。如果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柴胡證“心煩喜嘔”的情況。頗,很也,心中非常煩亂而欲吐。若躁煩,是內傳陽明,熱在內人就會躁煩,躁者亂也,比煩更甚。脈數急者,數是快,急是更快,說明這個病比上麵的病嚴重得多,就是傳變了。大夫在疾病一開始就應該知道這個病的輕重,傳與不傳了。應該看到,如果內傳,依法治療,也不會馬上就好,因為內傳的變化發展是非常迅速的。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講解:上文論述疾病剛剛開始,這條討論疾病發展到兩三天的時候,如果內傳他經,一定會有某些征兆,由表傳內,傳至陽明經則會有陽明經見證,傳至少陽經則會有少陽經見證,陽明、少陽證都沒有,那就是不傳。

這兩條看的是以脈、證對太陽表證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進行判斷。在臨**,最常見到的就是太陽病二三天時,傳入少陽經,高熱不退,身倦乏力,胸脅滿悶,嘔逆,脈弦細。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講解:這個病,也是頭項強痛,也是脈浮,很像太陽病,但是主要症狀是渴,是一個裏熱證的表現。例如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實驗,用電線強烈刺激饑餓的狗之後給予食物,開始狗很痛苦,經過一段時間,形成條件反射後,對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體的反應,機體的感覺即被抑製。陽明病的裏熱對大腦刺激非常大,所以陽明病可以見到譫語,說胡話,裏熱刺激過於亢奮時,惡寒就被抑製了,所以他不惡寒反惡熱。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是個裏熱證。上文“名為中風”、“名曰傷寒”,這條為“溫病”,是相對於太陽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陽病證,是另一種病,即是溫病。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治療,就不能發汗,裏熱是忌發汗的。若誤認為是太陽病而發汗,最傷人津液,此時越發汗則越熱,如同灑水,本來在爐子上就熱,如果一灑水,就會熱得更快。

發汗後,身灼熱,身上幹熱難耐如被火烤,名曰風溫,就從溫病變為風溫。“風溫”的命名,就是根據太陽中風的證候而來,均有發熱、汗出,是類似於中風的一種溫病。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浮既主表,又主熱,在這裏就是主熱。自汗出,和中風證的汗出不透,病邪未解不同,陽明病時就會講到身灼熱而自汗出,汗是由裏往外蒸騰。身重,說明身體皮膚組織裏有濕,雖然裏麵熱,身上還有濕,說明裏麵還不實,陽明病的裏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時,津液也就枯燥了,大便也就幹燥了,因為水和火這兩種物質是相互排斥的,火盛水就少,水多火就熄,所以從裏熱而身重上可以看出裏熱還不實。“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都是熱向上壅的反映。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使用甘溫的桂枝湯治療風溫,是不可以的,不僅不能用桂枝湯,而且連銀翹散、桑菊飲也不可以用,這個病就要用白虎湯,因為它是一個裏熱而非表熱,解表無效,越表越壞。“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所謂瀉下,就是將腸中應吸收而未能吸收之物以藥力催下,無論發汗、瀉下,都會傷人津液、血液,瀉下之後,津液大傷,小便沒有即因津液喪失太甚。雙目失於榮養則直視,瀉下還可傷人髒器,如果真裏實,下之則可,裏尚未實,下傷髒器,雖然津虛小便不利,但是**受累,稍有尿液,不能藏儲,故而失溲,小便淋漓而出,這個病就比上麵的病更重了。“若被火者”,即火攻,如火針、熨背等,均取大汗,猶如抱薪救火,微發黃色,非黃疸之色,乃是萎黃之色。劇則如驚,時瘛疭,陣發驚恐、抽搐。若火熏之,身上像火烤一般,呈現黃褐色。“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瀉下雖然病重,卻尚能存活,若火攻之後,身如熏肉色,則難活命。

這條講得很清楚,溫病不能發汗,不能瀉下,更不能用火攻,相對來說,須以清解立法,方選白虎湯,後世陳修園等認為,溫病裏實明確時可用大劑麥冬、生地黃、元參、大黃加入白虎湯中,經臨床實踐十分有效,但需譫語、大便幹等裏實證備的情況下方能使用,不必囿於溫病忌下之言,然而僅是攻下是不可以的,還需加入強壯滋陰解熱之品,且用量宜大,如麥冬可用一兩(30克)。有人講仲景不治溫病,實際仲景是講溫病的。陽明病篇講到“陽明病外證雲何: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就是溫病,方用白虎湯,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是符合溫病治療原則的,所以看書要前後參照。太陽提綱證中為加重語氣,將惡寒前加“而”置於句尾,以示強調,是太陽病不可缺少的症狀,而溫病的辨證要點在於:渴而不惡寒,仲景在太陽病中提到溫病,就是提醒醫家不要將溫病當作太陽病治療,因其邪不在表,若以太陽病立法治之,命幾不保。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講解:本條講表證中不僅有太陽病,還有少陰病,發熱惡寒的為太陽病,而少陰病偏虛偏寒,無力作熱,故一味惡寒而不發熱的為少陰病。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這裏的六七均是約略之辭。實際上真正的傷寒病在六七日時非常關鍵,病輕者在這時可以減輕甚至獲愈,在這時要配合發汗治療。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這是一種附會之言。古人以十個數字來解釋五行的生成,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是生數,六七十這五個數是成數,奇數屬乾(陽、天),偶數數坤(陰、地),“天地**,萬物生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前文六日愈和七日愈隻是一種約略之辭,發於陰、發於陽和五行生成關係不大。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