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並

治第十

論一首脈證十六條方十四首

一、腹滿

1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講解:趺陽脈候脾胃,微者為虛,弦者為寒實,胃虛寒盛,法當腹滿,若胃虛,在下之寒向上攻衝,不留於胃則不滿,氣不得下則大便難,衝於胸脅則兩側胸脅疼痛,二者皆當以溫藥溫胃祛寒。

2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講解:腹滿,裏有所結為實,裏無所結為虛,虛者不痛喜按,實者腹痛拒按,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下,宜服溫藥。舌苔黃為裏實熱之征候,下之後,裏實得下,腹滿痛可愈,黃苔自去。

3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講解:上條言虛實,本條言寒熱。若腹滿時輕時重,時而和緩,時而腹滿如故,此為寒,當以溫藥祛寒,言外之意,腹滿不減,當為熱。

4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講解:《醫宗金鑒》將本條“躁”改為“燥”,“胸”改為“腹”,當是。病人瘦弱,麵色萎黃,麵無血色,口幹卻不渴,為有寒實,津液不生則口燥,胃中寒實則不渴,即太陰篇中所言“髒有寒”,虛寒而使胃腸失其收澀而下利,為胃氣衰敗虛脫之象,當死。

5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講解:脈弦,主少陽病,脅下拘急而痛,即“胸脅若滿”而脅痛,為小柴胡湯證,其邪已傳入少陽,但太陽未解,其人仍嗇嗇惡寒。本條言腹滿痛亦有由於外感表邪內傳所致者。

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雲痛)。

講解:風寒初中於人,閉塞九竅,故其人喜打哈欠,且善嚏、清涕出、發熱麵色和,皆是病在表未入裏之象。中寒之人,下利致裏虛,寒邪乘虛入裏,邪不在表則無哈欠、噴嚏,此為肚中即裏寒。

7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也。

講解:寒邪盛於裏,刺激腸胃則繞臍痛,內有風冷,不能消穀,穀氣不能運化輸布則人瘦弱,當與溫藥,若反下之,虛其胃,寒更上衝,不衝者,寒邪踞於心下而痞硬,發為人參證。

8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厚樸七物湯】

厚樸半斤,甘草三兩,大黃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薑五兩。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講解:腹滿而發熱,看似陽明病,但十日之時,脈仍浮數,為太陽病脈,病尚在表,《傷寒論》第215條言“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若為陽明病,發熱十日,胃中當有結滯,不能食,此處飲食如故,可知其腹滿發熱,非全因於陽明,當責諸太陽、陽明二經,故以厚樸七物湯解表、消脹。

本方以小承氣湯加重枳實、厚樸名厚樸三物湯消脹,另以桂枝去芍藥湯解表平衝,表裏同治。方後加減當略去。

本節腹滿病,未言虛寒證治法方藥,因其已詳述於《傷寒論》中,四逆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皆可選用,裏實之腹滿,可參陽明病篇,本節但言一表裏同病之特例。

9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附子粳米湯】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兩,大棗十枚,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三日服。

講解:腹中有寒水之氣,雷鳴者,言其腸鳴之響亮,切痛者,言其腹痛之劇烈,寒水上攻則胸脅逆滿而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方中附子振興機能,緊張組織,半夏止嘔,甘草、大棗、粳米甘緩止痛。

本方亦治寒疝,寒疝一病,包括小腸疝氣,人之腸管,包容於大網膜之內,若人虛弱,組織鬆弛,網膜出現縫隙,腸管誤漏一段,嵌於夾縫之中,而發劇痛。此病主因在虛,組織沉衰,附子恰可起其沉衰,恢複組織緊張,而古人認為附子祛寒,故疝之病因亦在於寒。另腸管自身鬆弛,折疊扭轉,亦現肢厥腹中劇痛,相當於現代所言腸梗阻之一種,古人亦認為其是寒疝,治療仍以附子祛寒,恢複組織機能。

10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厚樸三物湯】

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講解:腹脹滿而痛,大便不通,厚樸三物湯主之。本方為小承氣湯增加厚樸、枳實行氣之力,而以厚樸為君。

11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洗)半升,枳實(炙)四枚,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五兩。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裏實證中大承氣湯與大柴胡湯有所區別:前者實在胃腸,症狀由下及上,由裏及外,而後者病及心下、胸脅,病位較之在上,故本條言心下滿痛,即是大柴胡湯證,病人仍當有“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之症狀,此處略寫。

12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

大黃(酒洗)四兩,厚樸(去皮,炙)半斤,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講解:本條與前文“腹滿時減,複如故,此為寒”相對應,彼有虛寒,不可下。本條所言腹滿不減或稍稍減輕,微不足道,為實,當須攻下,下之裏實得去,腹滿得消,有大承氣湯證者可服大承氣湯。

13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大建中湯】

蜀椒(去汗)二合,幹薑四兩,人參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講解:胃虛有寒則嘔不能食,寒氣衝於心胸則心胸中大感寒痛,腹中之沉寒客冷刺激胃腸,腹皮由於胃腸蠕動隨之而動,上下起伏,如蟲之頭足,寒盛則腹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方中蜀椒、幹薑大溫,人參大補,飴糖緩急止痛,全方溫補脾胃,散寒止痛。

14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

大黃三兩,附子(炮)三枚,細辛二兩。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裏,進一服。

講解:脅下一側疼痛,古人認為此為寒實,寒實結踞,偏於一側,脈緊弦既主寒,又主實,故知其發熱非有熱,乃是寒迫外散所致,宜大黃附子湯。

本方中附子、細辛性熱祛寒,大黃攻下,與附子、細辛相伍,可下寒邪,為溫下之法。本方臨床不僅用於脅下偏痛,凡痛在一側者皆可加減應用。

15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

茯苓四兩,烏頭(炮)二兩,半夏(洗)四兩(一方用桂),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右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講解:本條言詞簡略,當結合方藥理解。其所言“寒氣”即前文所講既有寒,又有水氣,而致四肢厥逆,此外,另當有腹中痛等症狀,赤丸主之。

方中以茯苓、半夏祛水氣,烏頭、細辛散寒邪,但半夏、烏頭相反,初學者應避免使用,實則未見其害。研末而複加朱砂,其色赤,故名赤丸。

二、寒疝

1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大烏頭煎】

烏頭(熬,去皮,不咀)大者五枚。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講解:腹痛,脈弦緊,主有寒實,弦為裏寒,裏寒盛,則營衛不利於外而惡寒,緊為裏實,胃虛寒盛,則不欲食而腹痛,繞臍絞痛,疼痛發作時則冷汗自出,手足厥冷,白汗即冷汗。脈沉弦者,沉為在裏,弦主寒實,大烏頭煎主之。

方中烏頭大力祛寒,蜜一可緩急止痛,二可解烏頭之毒。

2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一兩。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講解:寒疝血虛,肌肉**則裏急,腹痛脅痛,以當歸生薑羊肉湯溫中補血。

方中重用生薑溫中散寒,當歸、羊肉補血養正。本方臨床不常用,類似症狀多可服大烏頭煎而愈。

3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烏頭桂枝湯】

烏頭。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複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講解:寒疝腹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為寒在裏,若身疼痛,為外不解,內外合邪,其痛必劇,非一般套方、灸刺可治,必以烏頭桂枝湯方可抵當其證。

本方為桂枝湯與大烏頭煎之合方,一解表邪,一祛裏寒,服後可出現頭暈、吐水如酒醉之瞑眩狀態,過後病愈,但亦與烏頭之毒性有關,臨床應用當自小劑量開始服用。

4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講解:本條應置於大黃附子湯條中,脈緊為脈包裹緊致,再加之數,即成弓弦狀之弦脈,按之不移。脈數主熱,脈弦主寒實,可以大黃附子湯溫下,下之則寒去熱自消。脈緊大為太過,遲為不及,太過不及雜合於中,可發為心下堅實痞塞之證。脈大熱實,緊者寒實,大而緊為陽中有陰,亦可施以溫下之法。本條以脈定證,似為後人手筆。

附方

【《外台》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見上)。

講解:本條內有寒疝腹中拘急絞痛發作有時,甚則前陰收縮,手足厥逆,外有賊風欲入五髒,故以烏頭湯外解表邪,內祛裏寒,“方見上”為誤,當為曆節篇中之烏頭湯。

【《外台》柴胡桂枝湯】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芍藥、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此條非論寒疝,僅是心腹間驟然疼痛,小柴胡湯可治“邪高痛下”之腹痛,而桂枝湯亦可和營安中以治腹痛。

【《外台》走馬湯】

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巴豆(去皮心,熬)二枚。

右二味,以綿纏,搥令碎,熱湯二合,撚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小量之,通治飛屍鬼擊病。

講解:巴豆為溫下藥,裏有寒實可以此藥下之,杏仁與巴豆相伍,可開破結氣有助於裏實下行。飛屍、鬼擊皆為古人病名,言其發病迅速。

三、宿食

1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講解:本條言如何辨別宿食。寸口脈浮主熱,大亦主熱,為熱實之象,浮大之脈應滑,此處卻按之反澀,主血不足,尺中微澀,為裏無陽、津液虛,熱實血不足,裏當有宿食結聚,則穀氣不布,可以大承氣湯下其宿食。

2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講解:脈滑數,為裏有結實,為宿食病常有之脈,而未致津液虛竭,故不澀,亦以大承氣湯下之。上條所言邪實正虛,當盡快下之,以防養癰成患,故曰“主之”,本條雖已結實,但尚未傷津,故曰“宜”,即可斟酌下之。

3下利不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見前痙病中)。

講解:下利有所去,當能食,此條卻不欲飲食,為胃中仍有所結,若為宿食,可以大承氣湯下之,但臨床另有一類,下利不欲飲食,非因宿食者,不可貿然攻下。

4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煮)一分。

右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講解:上脘為胃之上端,僅以此病位而論治是不夠的,當有溫溫欲吐而不得吐等症狀,方可以瓜蒂散吐之。

方中瓜蒂為苦味湧吐藥,不傷正氣,赤小豆養正祛水,豆豉開宣氣機可助瓜蒂所湧之物外達。

5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脈緊,頭痛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雲寸口脈緊)。

講解:繩索轉動時手感起伏無常,名曰“轉索無常”,即滑脈,沉取緊張任按為緊,緊而兼滑如血液充實,上下流利之脈,可主於裏有宿食。脈緊,既可出現於宿食病中,又可見於頭痛風寒之表證中,此處即告誡後人勿見一脈便定某病,當四診合參,全麵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