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誌:與朱老總談《論持久戰》

楊得誌,時任八路軍115師344旅代理旅長。

一九三八年春,日寇為繼續擴大侵華戰爭,調集曾參加過淞滬戰爭的主力和駐華北重點地區的部分兵力,企圖占領戰略要地——徐州,徹底打通津浦線。這樣,它在華北地區的兵力便相對減少。為了在冀、魯、豫平原開辟、發展我黨所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遊擊戰爭,配合和支援正麵戰場上國民黨抗日的部隊在徐州一帶作戰,毛澤東等同誌發出了關於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量發展遊擊戰爭的指示。根據這一指示的精神,十八集團軍所屬部隊的部署作了相應的調整。其中一一五師三四四旅的一部分和一二九師的主力部隊,接受了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發展的任務。

因為三四四旅旅長徐海東同誌有病,這年夏天,朱德總指揮命令我由六八五團去三四四旅任旅長,代理旅長職務。

當時,三四四旅旅部住晉東南長治附近高平縣的安昌村。八路軍總部駐故縣村。兩地相距不遠。……我去總部朱老總那裏接受具體任務的時候,機關的一些同誌正坐在樹陰底下,學習研究毛主席剛發表不久的《論持久戰》講演稿。朱老總戴著眼鏡,手裏拿著一本好像是油印的講演稿,見我來了,揚了揚,問:

“毛主席的這個講演稿,你讀過了嗎?”

我告訴朱老總我從介休趕到旅部後,才見到毛主席的講演稿,讀是讀過了,領會得卻還很膚淺。

朱老總摘下眼鏡,說:主席說了二十幾個問題,很重要。各方麵都講到了,講得很全麵。特別是持久戰的三個階段——要我們有耐性,不要犯急性病。抗戰一開始我們就堅信日本不可能滅亡中國,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一天兩天也打不敗他們。

他拿起毛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接著說,戰爭嘛,就是政治、經濟、兵力

和武器裝備、指揮藝術的較量,看誰的優勢強!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民心所向、或者叫作政治優勢,這是任何敵人所無法和我們比擬的!毛主席說“兵民是勝利之本”,可見最後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朱老總談到我們的具體任務時說:海東同誌身體不太好。你是代旅長,要把所有的工作“帶”起來。前一段,中央派徐向前、宋任窮、陳再道等同誌到冀南去了。你們去的這一片,屬於冀魯豫三省邊區,是古戰場。這裏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啊。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漢相爭、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以及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等都發生在這一帶。如今,這裏對確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係,扼住日軍南下和西進,起著很大作用。所以,無論如何要牢牢地控製在我們手裏。任務艱巨啊!

我對朱老總講,冀魯豫地理位置的重要我知道一些,但對在平原作戰,特別是在敵後作戰,自己還缺乏經驗。

朱老總說,困難不會少的。而且你這次去,號稱一個旅,但你的政治委員黃克誠同誌和主力部隊不能馬上和你一起走。你和崔田民隻能帶一點部隊先去,所以叫做開辟根據地嘛。朱老總特別強調了“開辟”兩個字,他還指出在那個地區很早就有我們黨的工作,也有一些革命武裝力量,群眾基礎也還不錯。另外,還有不少有誌於抗戰的上層人士。至於平原作戰,可以學嘛!當初上井岡山的時候,誰想過要強渡大渡河,要過雪山草地,要在平型關打阪垣師團呢!

朱老總的話把我說笑了。

朱老總見我汗水直淌,叫警衛員拿來一個西瓜切開,一邊讓我吃,一邊繼續說:到那個地區後,對日軍作戰我倒不怎麽擔心,因為據了解,那裏日軍主力比較少,但漢奸、頑固派、各式各樣的雜牌軍——有些老百姓叫“土匪”——多得很。群眾反映,那地方的“司令多如牛毛”哩!怎麽辦呢?毛

主席在《論持久戰》裏說中國要戰勝日本有三個條件,而主要的是“中國人民的大聯合”。工作艱苦,形勢和鬥爭也會錯綜而複雜,不過我看沒有啥子了不起的嘛!

朱老總總是這樣,在談古論今、閑聊似的談話中啟發我們,教育我們,使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提高,學到許多既有理論又有實際的東西。

根據朱老總的指示,黃克誠同誌和我研究確定,將六八七團(團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留晉東南,我和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帶著一百多人去河南滑縣,與先到那裏的韓先楚(團長)、康子祥(政治委員)等同誌領導的六八九團會合。

……

告別留守部隊和安昌村的群眾時,黃克誠同誌一直把我們送出村外老遠。他握著我的手說:“你們先去打前站,說不定哪一天我們都得去。有什麽情況我們及時聯係,好在離得不算遠嘛!”

這時已經是一九三八年的九月了。

我們經過十多天的連續行軍,翻過太行山,從豫北的淇縣、湯陰之間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在滑縣地區同六八九團會合了。沿途這一帶雖未被日寇侵占,但由於國民黨政府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地方反動勢力的敲詐勒索,土匪們的胡作非為,以及洪澇災害,群眾生活十分貧困,精神非常緊張。為了防範“兵匪”的騷擾,幾乎村村寨寨都修起了土圍子。我們經過的許多村莊,老鄉們也都是把圍子門關得緊緊的。大人們躲著不照麵,隻有一些麵黃肌瘦的孩子,瞪著一雙雙驚恐好奇的眼睛,遠遠地望著我們。但是到六八九團駐地,情況卻完全相反,群眾們的衣著雖然也相當破爛,但情緒高漲。他們歡迎我們,送茶送水,問長問短,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喊著:“快來看啊!又來了八路軍的大部隊啦!”看到這樣熱烈的場麵,部隊受到很大的鼓舞。

——摘自楊得誌《橫戈馬上》

(本章完)